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8-12-20
215500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第五临床医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不但严重威胁着人类特别是老年人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中药静脉制剂(下称中药针剂)作为血管活血性药及神经保护药,在各级医院中普遍使用,为探讨中药针剂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脑梗死患者24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年龄≤75岁,病程≥1周,并排除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异常、血流动力学低黏状态,有长期饮酒史,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分成两组。中药组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39~75岁,平均(65±5.23)岁。对照组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龄37~75岁,平均(64±6.4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方法:两组在入院后予以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调脂(阿托伐他汀20 mg/晚或瑞舒伐他汀10 mg/晚)等对症支持治疗。中药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粉针0.8 g,盐酸川芎嗪0.12 g,银杏注射液10 mL稀释于生理盐水500 mL后静脉滴注,1次/d,共7~14 d,并在30 d时卒中门诊或电话随访。
疗效和安全性评定: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30 d分别作NIHSS评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中药组入院时、14 d和30 d时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针剂组与对照组比未显示明显的优势,见表2。
进一步根据TOAST分型时,我们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梗死、其他原因脑梗死、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治疗14 d和30 d时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血管脑梗死组在入院时、治疗14 d和30 d时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OAST分型应用中成药,仅有小血管病变组有统计学差异,但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尚需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验,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n(%)]
讨 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70%。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氧化应激损伤,中枢神经递质紊乱等。溶栓/取栓血管再开放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但限于治疗时间窗,只有少数患者受益该治疗手段;另一策略则是应用神经保护剂阻断神经细胞的死亡,抢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目前国内外有超过1 000个神经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有效,超过100种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然而所有的神经保护剂全都失效。
综上所述,中药静脉制剂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并没有明显优势,仅在SAA亚组中有一定的优势,提示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根据TOAST型来合理选择中药静脉制剂可能更加科学,也能节约有限医药资源。当然我们的研究集中在单一医院的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存在着选择性偏移,其次样本量也偏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以后需多中心,更大的样本来评价中医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表2 两组入院时、14 d和30 d NIHSS评分(±s,分)
表2 两组入院时、14 d和30 d NIHSS评分(±s,分)
时间 中药组 对照组 P入院时 5.9±3.6 5.2±4.1 >0.05 14 d 4.6±3.1 5.0±3.3 >0.05 30 d 3.7±3.9 4.3±3.4 >0.05
表3 两组患者不同TOAST分型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TOAST分型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