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造像体现佛教与世俗文化交融
2018-12-20彭栓红
文◆彭栓红
第十一窟西壁中层佛龛
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从而使得石窟造像有了世俗性、人间性,如佛陀涅槃与民间丧葬习俗的融合。
佛陀涅槃图仅见于第11窟西壁第三层南侧坐佛龛下部、第35窟东壁龛楣南侧、第38窟北壁。其中第11窟西壁佛涅槃造像雕刻为:佛头南脚北,平躺仰卧床上,两臂于身侧平伸,两脚呈八字状,床大小与佛身等长,床头、尾有圣树枝叶向内合,遮蔽佛身。佛头前脚旁各有一弟子作站立抚头和跪地抬脚状。从构图来看,抬头、脚的弟子头在同一水平线,结合其站和跪状推测有两种情况:一是床头高,床尾低;二是床若等高,那么床头站立弟子则为童子(如果是成人需弯腰或下蹲,床头弟子造像并未弯腰或下蹲),床尾应是成人弟子。第一种情况成立的话,可能受民间棺椁头大脚小的影响,如大同齐家坡北魏墓东西横置棺椁形制“棺西头宽大,东头窄小,大头顶部前倾”,南北侧板前高后低,头挡、足挡平面呈梯形。另外考古发现北魏有很多石棺床,有的尸体直接仰面直肢置于棺床之上,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12。云冈佛陀涅槃图这种平躺仰卧葬俗,也可能与北魏石棺床葬俗有关。
《大般涅槃经》载佛“右胁而卧如彼病人”,但云冈石窟佛涅槃是仰卧直肢如俗人亡状。不仅第11窟西壁佛涅槃造像是仰卧状,而且第35窟东壁佛陀头南脚北仰面卧,周围有5位披头散发面露哀色的俗装弟子。第38窟同样中层佛陀头东脚西仰面卧,身体上方也有5位举哀弟子,上层5位神态淡定的礼佛比丘,下层有6位供养伎乐天。考古发现,北魏早期墓葬鲜卑有俯身葬,后来演变多为仰身葬,云冈石窟晚期出现的佛涅槃仰卧造像与北魏晚期民间仰身直肢葬习俗吻合,正是世俗生活对佛教造像的影响。
佛教神圣造像与民间世俗生活的结合,使得枯燥深奥的教义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宣传佛理。金爱秀认为“汉魏以后,在皇室、贵族、大臣的丧葬中常用鼓吹助丧”,北魏沿袭。云冈石窟涅槃图在符合佛经教义描述的同时,第35窟、第38窟5位举哀弟子和第38窟下层6位持鼓、琵琶等乐器的伎乐天演奏隐隐有民间哭丧、鼓吹助丧的北魏习俗折射。第11窟涅槃图床头尾各立两对弟子,一对弟子双手合十做祈祷状,另一对弟子手托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作用在此可能似民间长明灯。《史记》载秦始皇陵置有长明灯。北魏墓葬考古发现很多陪葬物中有铁灯(锡林郭勒盟北魏墓)、石灯(大同司马金龙墓)等。至今,佛教信徒仍有供灯获功德的心理。云冈石窟中期、晚期造像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其“中国化”的方式就是民族化、地域化、民俗化,这一点在云冈石窟造像中不断得到佐证。
第十一窟西壁中层佛龛 局部
民间招魂幡、死亡禁忌在石窟造像中也隐约体现。第6窟东壁下层出行西门遇到发丧者,一人举幡前行。王恒先生在《云冈佛经故事》书中断为中国本土的“招魂幡”,从形态和情景上确似民间丧葬习俗“招魂幡”。第6窟东壁南侧三幅画和南壁东侧第二幅画表现太子骑马出游四门的遭遇。雕刻中每幅都有一飞天,但从飞天的飞翔姿势看,当遇到老者、病人和比丘(活人)时,飞天“飞翔”方向呈现亲近太子所遇对象之势,惟有遇发丧(死人)则呈现飞离之势。出游四门中面对生死,飞天飞翔方向的这种“巧合”,似有民间对死亡禁忌的思维,而此时未成佛的太子作为俗人直面生死、始终前行的选择,正是超越生死的“佛”的境界。
从雕刻位置来看,反映丧葬、死亡的造像所占空间较小,大多选择一角,视觉上不易看到;从雕刻时间和所在佛窟来看,没有出现在皇家石窟中,佛教表达教义的同时,也受民间死亡禁忌的影响,怕带来晦气。
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融还反映在云冈石窟造像的跪姿、坐姿及其坐具上。
胡跪,即半跪半蹲,本为西域少数民族一种日常姿势,后成为古代僧人的致敬礼,云冈石窟的供养人胡跪姿势常被用来表现对佛的礼敬。
中国坐具在南北朝时期由席榻向椅凳等高坐具转变。北魏多民族融合,高型坐具较多,垂足坐是常见坐姿。第7窟大梵天王劝请释迦佛为众生说法造像中左右似天王者,就是垂足坐于束帛坐上。第9窟明窗两侧骷髅仙因缘也是此坐姿。束帛坐,应该是魏晋时期流行的形如长腰鼓的高型坐具“筌蹄”,与佛教有关,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和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莲花洞壁面多雕刻。南北朝高型坐具除了胡床(含双人胡床)外,又出现了扶手椅、方凳、束腰凳等。垂足坐、高坐具的流行,与南北朝世俗生活中缚裤、围裙的胡风服饰不易露下体有关,进而出现了两腿自然下垂、交叠垂、单腿盘叠于另一垂腿上等坐姿。那么云冈石窟佛像的善跏趺坐(垂足坐)、交脚弥勒像倚坐(交脚倚坐)、思维菩萨半跏思维坐等,正是南北朝高坐具、坐姿、胡服新变的现实生活折射。据汉族文化传统,古人一般安坐,非正式场合有箕踞、蹲踞。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已出现胡床坐像。坐胡床的姿势类似于今人垂足坐。而早在东汉灵帝时期上层贵族就偏爱胡俗。《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此外,像第8窟摩醯首罗天所骑牛,牛鼻孔穿环也是世俗生活对佛教文化的渗透。
综上所述,云冈石窟造像是北魏文化的重要载体,世人不仅可以管窥到鲜卑族文化,而且处处可见北魏多民族融合、丝路交往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杂糅性,处处可见宗教的神圣性与民间生活的世俗性融合。云冈石窟让今人见证了北魏豪迈辉煌、开放多元的雕塑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
第七窟后室南壁上层西侧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