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育而生,为骨科而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四川省骨科医院建院6600周年记
2018-12-20四川省骨科医院
60年前,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能有科学的运动医学保障,尤其是发挥中医药防治运动创伤的特色优势,贺龙元帅作出了“把体育医院办起来”的指示。1958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原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应运而生,这就是四川省骨科医院的前身。60年来,医院秉承创始人郑怀贤教授“武医结合”理念,传承郑氏骨伤科学术思想,运用现代骨科诊疗技术,在医、教、研方面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医学,尤其是中医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运动性疲劳恢复、运动健康干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运动医学和骨科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建院倡导人贺龙元帅(雕像)
1 历史沿革
1958年,在贺龙元帅“把体育医院办起来”的倡导下,13名职工创建了原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医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
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医院独立,成为“国家体委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隶属国家体委。
2000年,医院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三级甲等中医骨科专科医院”。
2003年,顺应中央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要求,医院划转到四川省,更名为四川省骨科医院(保留“成都体育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名称),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管理,成为全国第一家省立骨科医院。
2 发展
2.1 学科发展
60年来,医院始终将中医运动医学作为医院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传承,并促其创新发展。医院长期为国家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学术思想自成体系。
2015年,医院中医运动医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发展,由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等兄弟单位牵头筹建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正式建立,四川省骨科医院当选为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20余个地区、40多家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当选为委员,中医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2.2 人才培养
1958年,医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组织开展了第一期全国中医骨伤科培训班,其后陆续办班,为全国体育院校和体工队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专业人才。1960年,成都体育学院成立运动保健系(后称运动医学系,现称运动与健康学院),着力医、教、研一体化同步发展,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中医运动创伤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由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培养的中医运动医学医师占全国各级运动队医疗服务人员的40%以上,另有许多培养的中医运动医学医务工作者奋战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为服务全民健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事业而奋斗。
医院系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骨伤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四川省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香港体育学院在中国大陆第一所精英运动员定点康复医院,台湾体育大学在中国大陆第一所教学实习基地。
2.3 科研成果
上世纪90年代,医院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与运动医学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特色运动医学体系(运用中医药进行运动创伤防治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率先系统性地开展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完成了国家计委重大课题《中医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方法的研究》,荣获全国体育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运动医学的理论研究。另外,医院还围绕竞技体育医疗保障开展了《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中医药治疗运动员腰背痛的临床应用研究》、《国家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常见慢性伤痛(下腰痛、膝关节劳损)的治疗干预》、《奥运会中药运动饮料》等8项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推广运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发的“科技奥运先进集体”、中国奥委会颁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中国奥委会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奖”
围绕中医运动医学,医院迄今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千余篇,先后编写了《伤科诊疗》、《运动创伤学》、《中国骨伤科学》、《中西结合运动创伤学》、《中西结合骨伤科手册》、《中医骨伤科诊疗学》、《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学》、《骨伤康复操作技术手册》等10余部专著,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体育大词典·运动医学》。
2.4 服务竞技体育
上世纪50年代,医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就担任国家跳水队队医,带领医院同仁开始了竞技体育运动创伤的防治工作。从1960年莫斯科世界女排大赛开始,医院为历届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及各种世界级赛事优秀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与科研攻关服务,医院多名专家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为第28届雅典奥运会、29届北京奥运会、30届伦敦奥运会、31届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备战奥运专家,多人次获得“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自上世纪80年代起,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团队,先后诊治了多名优秀运动员。2015年,医院被中国奥委会确认为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成为京外唯一,也是中医系统唯一的指定医院。
中国奥委会授予“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
3 现状
60年奋斗,60年沉淀,医院确定了三个优势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医学,围绕这三个方向,医院医、教、研、管全面推进,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
3.1 基本情况
目前,医院占地25亩,建筑面积5.13万平方米,设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7个、职能科(处)室13个,编制床位800张。现有职工8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5人,管理人员42人;拥有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拔尖中青年中医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医院现有各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17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骨伤科、康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个(运动创伤科、儿童骨科、骨科),四川省卫计委重点学科3个(骨科、运动医学科、上肢创伤科),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9个(儿童骨科、运动创伤科、风湿骨关节病科、颈肩腰腿痛科、老年骨科、膝关节科、股骨颈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骨折)。
国家级重点学(专)科
3.2 中医运动医学与中医骨伤
医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曾担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是著名的武术大家,也是著名的中医骨伤专家,这注定了以我院为代表的中医运动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医骨伤理论体系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十五”期间,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个以中医诊疗手段为主防治运动伤病的医院。医院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中医骨伤科”传承单位,一直坚持传承和发扬郑氏中医骨伤特色和优势,重点病种诊疗水平已达国内领先,牵头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康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肱骨干骨折诊疗指南”,参与制定“膝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防治白皮书”。2009年,医院获建“四川省骨伤骨病中医药防治中心”。2017年,医院牵头成立“四川省中医骨伤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3.3 现代骨科技术
医院在不断传承中医骨伤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骨科医疗技术。如腕、肘、肩、膝、髋、踝六大关节镜手术,年开展2000余台,是强生关节镜培训中心。脊柱微创、退变、矫形等技术,独具特色,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全国培训基地、冠龙脊柱微创及椎体成形技术培训基地。髋膝关节置换技术、肩关节镜下Latarjet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反肩关节置换术、半肩关节置换术、全肘关节置换术、经前路脊柱内镜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后方Key⁃hole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皮内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髋关节重度DDH的治疗、复杂人工髋关节翻修技术、骨骺阻滞术、全椎体切除技术、颈腰椎间盘置换技术、手显微外科技术等现代骨科诊疗技术广泛开展。
3.4 骨科康复
医院继承郑怀贤教授武医结合的学术特点,将传统武术练功融入临床康复治疗中,在继承原有步法、功法及动作的基础上,将武术套路、步伐、练功融入康复训练,从肌力、步态、足底压力及本体感觉的变化对康复效果进行客观评定,摸索出一套适合骨科术后及运动创伤后期功能康复的练功方法。医院创立运动创伤“三段式”康复模式(围手术期康复—临床康复—功能康复),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医骨伤康复中心,拥有完备的物理治疗单元和先进的运动康复设施,围绕“骨科康复动起来”的诊疗理念,建立起“围手术期康复介入+中医药传统手段+现代康复技术+运动干预”的康复模式。
3.5 特色院内制剂
郑氏伤科药物系郑怀贤教授集80余年武医结合经验,博采众家之长研创而成,经后学再续研发,现有包括胶囊剂、片剂、丸剂、酊剂、合剂、软膏剂、散剂等13个剂型的37个品种,涵盖中医骨伤、运动创伤、运动康复等。2009年,郑氏骨科及其所属伤科系列药物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年来,郑氏伤科药物因疗效确切,深受广大运动员和病员的喜爱,在省内外及全国各级运动队享有较高美誉。
2009年,医院“郑氏骨科”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医院郑氏伤科制剂等成功注册“怀贤”商标
3.6 社会责任
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积极承担各项社会责任,参加或组织各种类型的义诊活动,让老百姓就近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牵头建立“国家(四川)中医应急医学救援队”,参与汶川、芦山、玉树、茂县、九寨沟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为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院精准开展对口支援,通过采取驻点帮扶、免费进修培训、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为受援医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提高民族地区医疗机构自身造血能力。为推进分级诊疗,医院不断探索医联体建设模式,组建“四川省骨科医院骨伤专科联盟”,现有联盟成员94家,联盟内共享学术技术交流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展望
2010年,国务院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运动在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国民体质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促进康体结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与运动康复”。2016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台,明确中医运动医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核心定位,树立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这些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7年,经充分筹划、调研,我院在天府新区动工新建一所占地110亩,编制床位500张,以医养结合、临床医疗(医学中心)、制剂研发为主体的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新区分院。预计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一院两区”发展新格局。医院将坚持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以多年来保障竞技体育积累的经验和郑氏中医骨伤理论为支撑,发挥特色优势,开展临床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
全国文明单位
近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委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关心下,四川省骨科医院事业蓬勃发展。2018年,四川省骨科医院迎来建院60周年,医院将立足60年积累,以推进全民健康为己任,紧紧围绕服务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做好内涵建设,真正实现医院医、教、研、管全面发展。
一个甲子的轮回,60年的风雨征程,60年的薪火相传,在医院几代领导的带领下,全院职工怀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腔热忱、对体育事业的深切情怀,用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拼搏的运动健儿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保驾护航。四川省骨科医院将初心永恒,“怀贤敬业 求实图强”之精神,举而卓之,代代传承。
四川省骨科医院,因体育而生,为骨科而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四川省骨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