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
2018-12-20
安徽淮南:潘集区小酥瓜带来大甜蜜
家住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杨祠村的贫困户杨荣昌,由于尿毒症换肾花费巨额医药费,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镇、村帮扶支持他成立了羽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安排农技人员指导其种植酥瓜,让他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班,使他有了一技之长。他兴建的20亩大棚种植酥瓜,由于科学种植,生产出的酥瓜皮薄肉厚、香甜酥脆,销售非常好,2017年,仅酥瓜一项收入近10万元,他家也于当年顺利实现脱贫。今年,他又注册了贺羽牌酥瓜品牌,成为贺疃镇的特色品牌!镇村的扶贫干部又帮助他申请了扶贫项目,给他补助了1万元的扶贫资金,帮他办理了3年期5万元的无抵押、无利息的小额贷款,让他带动周边15户贫困户脱贫。“有这么多的好政策,俺对脱贫有信心,还要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脱贫!”杨荣昌说。
潘集区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潘集酥瓜香、甜、酥、脆的独特品质。近年来,该区把酥瓜作为重要产业之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安徽农业大学·潘集区人民政府酥瓜产学研联盟”,组建了安徽省酥瓜育种工程技术中心,为酥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该区主导制定了酥瓜省级地方标准,潘集酥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今年3月份又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拿到两个国字号品牌。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潘集酥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酥瓜生产合作社、企业共26家,种植户3000户左右,分布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芦集、潘集、架河、古沟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其中种植20亩以上的有400余户,10亩以上的有1500余户,从事酥瓜生产人员近2万人,产值2.2亿元,瓜农户均增收1.5万元,形成了酥瓜专业村、专业镇。酥瓜产业已成为潘集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全区已建成50亩连片酥瓜产业园5个,带动260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自主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直接从事或间接参与酥瓜产业,同时,指导他们使用统一注册的“潘集酥瓜”品牌,让潘集品牌效应惠及更多群众,目前使用潘集酥瓜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0余家。
通过几年的努力,潘集区把酥瓜产业逐步做强,并通过大户带动,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断增强他们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信心,目前全区贫困户种植酥瓜的参与率已达12%。
家住潘集区芦集镇的代宜军,原本生活富裕,却因为孩子患先天性心脏病,生活很快陷入贫困。2016年,镇、村干部根据他掌握酥瓜种植技术的特点,积极为他争取上级扶贫资金9.7万元,并支持他组建了芦集镇代庙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建设10余亩钢架大棚种植酥瓜,2017年每亩收益就达到10000元,纯收入6000余元。代宜军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酥瓜尝到了甜头,但他没有忘记政府的帮助和身边的群众,通过合作社,他又带动了周边10户贫困群众参与种植酥瓜,并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授之以鱼,我还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贫困户掌握技术,真正让他们跟我一样脱贫致富!”代宜军说。
5月20日,淮南市第一届潘集酥瓜节暨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在潘集区政府广场隆重举行,潘集区将借助酥瓜节这个平台,进一步提升潘集酥瓜的品牌效应,增强酥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现代农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实现该区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促进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李 锐)
琼州脱贫正当时
琼州大地,四季如春。树绿山青、水清沙白,到处都弥漫着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海南,这个与海为伴的美丽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了巨大改变。
2012年以来,海南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44亿元,实现6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1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7145元增至2016年9163元,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12.3%下降到2017年底1.6%。
全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发挥岛屿优势,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党建脱贫,以党建引领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脱了贫,为组织培养、锻炼了好干部。
抓实压牢特色产业。产业脱贫,把产业做出特色,形成“村村有合作社,镇镇有龙头企业”的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保证贫困群众持久有效脱贫。
科技力量助推脱贫。利用大数据,实现贫困人口“云端”精细化识别、帮扶成效准确跟踪;串联电商产业链,助推贫困地区产品“触网”销售。
扶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开办扶贫电视夜校,给传统电视大学注入新的活力,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讲政策、聊家常、聚民心。
脱贫攻坚的海南答卷带来的是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期,海南全省上下一心,鼓足干劲,打赢、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
新时代,新起点,琼州脱贫正当时。
(高永伟)
贵州织金:小小皂角籽 铺出致富路
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织金县猫场镇,宛如置身皂角籽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皂角的味道。无论是置身热闹的集镇,还是漫步宁静的山村,都能见到剥皂角籽的群众。
“一有空就剥,剥一斤至少能挣7元劳务费。”家住猫场镇白家寨的李艳长期从事剥皂角籽工作,月均收入近2000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还不耽误农活,比外出务工好”。
据了解,在猫场镇,大部分群众闲暇之余都会剥皂角籽,每年获得的劳务报酬总额超过7000万元。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目前,猫场镇的群众可通过两种方式从剥皂角籽中获益,一种是加工厂向农户销售皂角籽并回购老百姓剥好的皂角精,另一种是加工厂将皂角籽免费发放给农户,农户按重量领取加工报酬。
猫场镇的皂角籽产业起步很早。皂角籽剥皮后获得的皂角精,又称雪莲子,具有养肝明目、美容养颜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猫场镇的皂角精产业持续扩大。目前,当地已有皂角精加工厂20余家,年加工皂角籽2500吨,销售皂角精约千吨,产值达3.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
“我们这里逐渐成为了区域皂角精贸易集散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地区。”猫场镇镇长林明杰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猫场镇的皂角精产业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比如,皂角籽绝大部分原料来自省外,销售市场也在省外;加工手段单一,目前还没有机械能够解决皂角籽剥皮问题,只能靠人工手剥之后烘干,产量和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同时,皂角精简单加工后直接销售,缺少精深加工开发,没有将资源充分利用,产业链条短,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此外,猫场镇相关产品的注册品牌知名度不高,虽然市场份额高,但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为了扩大产业影响力,使皂角精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织金县去年提出,以猫场镇为中心,力争用两年到三年时间种植皂角树30万亩,同时有步骤地引进皂角精保健品、提取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推进皂角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吴秉泽)
山西五台:秸杆深加工推动“粮改饲”
冬初季节,伴着田野里隆隆的机械声,一包又一包的秸杆"面包"吐了出了,一片又一片的农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是五台县大规模开展秸杆深加工的场面。入秋以来,五台县己完成秸杆青储5000亩、黄储42000亩,有3400余家种田农民和养殖大户加工、打包青储秸杆188万包,己为35000头牛存储了过冬辅助饲料。
五台县素称畜牧大县,从跻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就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畜牧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了目标责任制,而重点是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己建成"一县一业"肉牛示范园区1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规模养殖场140个。而五台县又是农业种植大县,近50万亩耕地60%是大田作物,年产秸杆数以亿千克。怎样将废秸杆"变废为宝",实现"粮改饲"就地转化?五台县畜牧兽医局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秸杆深加工。目的是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带动、市场牵动、部门促动、农民行动的办法,将畜牧与种植有机结合起来,互助互补。
门限石乡狐峪口村农民王仁飞在县畜牧局的引导下,先后投资54万元,购回车载铡草真空打包机2台,农用玉米收割机一台,以及配套机具,面向全县5乡13个村大规模进行秸杆青储打包。一是让农民自由组合,联户帮工,出力不出工钱,只付机械费,实现成片作业。耀子沟村有8户农民联片种植玉米田240亩,为了方便机械作业,大家集中帮工,分二组跟随车载铡草打包机工作,共节省工钱3.6万元,户均节省4500元。二是为农民引进"京科青储506高杆玉米",高产又高效。门限石乡楼子坪村52岁的农牧大户张艾堂,今年就种了25亩,杆高2.5米,平均亩产青饲料4500千克,总产11.25万千克,可青储1875袋,较一般玉米田亩增加15袋。除满足自己喂养的24头肉牛过冬食用外,剩余的还可出售800袋,收入2.1万元。加上今年已卖出的8头牛、售价8.3万元,共收入10万元已成事实。三是秸杆深加工加扶贫,要让贫困户感到政府的温暖。县畜牧局立脚本职工作,确定的精准扶贫对象有:养殖贫困村240个,各类养殖贫困户1 078户3363人。其中养牛贫困户701户,存栏3069头。养羊贫困户300户,存栏24373只。牧草种植贫困村66个,有贫困户283户、843人。饲草加工涉及贫困村65个,有贫困户82户、767人。饲草打工涉及贫困村1个、贫困户3户、14人。门限石村44岁的贫困户陈建伟,种植饲草玉米17亩,养牛20头,因苦于没劳力,养牛顾不上收割。门限石乡狐峪口村农民王仁飞就让他无偿使用玉米收割机,并主动为他安排青储打包。仅此一项,陈建伟节省开支1 100元。今年已出售肉牛4头,收入4.1万元。
五台县秸杆深加工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年全县力争青储和黄储秸杆8万亩,加工打包、打捆320万包,为7万余头牛存储过冬辅助饲料。县畜牧局长白洁就高兴地说:“秸杆深加工达到了四个目得。一是提高了营养成份,干物质力争达到30~35%,淀粉含量要占到28%;二是农民种地节省了成本,不用清除秸杆;三是增加了收入,产草玉米较产粮玉米亩增收800多元;四是粮改饲真正落到了实处,实现了粮草就地转化,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金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