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开今: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普创作新思路
——评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2018-12-20

科普创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笔记科普

邹 贞

张辰亮,《博物》杂志编辑,同时也是该杂志官方微博910万名粉丝认可的“什么都知道”的“博物君”。《海错图笔记》是张辰亮撰写的一本借助现代生物学知识,考证传统典籍文字、图片真伪的海洋生物科普图书。该书深受读者喜爱,目前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两册。从科普创作的角度来说,该书最大的亮点是植根传统文化,从历史典籍中寻找创作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普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科普创作的新思路。

创作缘起:从《海错图》到《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是清人聂璜的唯一传世作品,该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游历时,收集到的300多种海洋生物信息以及耳闻目睹的奇闻轶事、风土人情。这本介绍海洋生物的自然绘本,得到了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的喜爱。囿于时代所限,《海错图》中不少生物的记载真假混杂,有待分辨。

酷爱海洋生物的“85后”北京小伙张辰亮,对这部传统典籍很感兴趣。书中有趣的内容以及清奇的图谱画风,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昆虫学硕士。然而,仔细阅读之后,张辰亮发现《海错图》中有不少“不靠谱”的地方,有的是缺少生物分类学知识,有的是对古籍理解有误,有的是仅凭道听途说绘制生物外形,还有的生物习性记载真假混杂。

图1 《海错图笔记》(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

张辰亮觉得科学在发展,传统典籍中的部分内容现在看来已有不科学之处,作为科普工作者,理应为公众带来最新的认识和解读。从2015年起,张辰亮着手考证书中的海洋生物,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证、推理分析等方式,分辨《海错图》内容的真伪。他把自己的考证过程、考证结果和考证心得集结成册,取名《海错图笔记》。

全书按照我国传统本草书分类法设立章节,每章以考证的海洋生物名字为次级目录标题。以第一册为例,该书目录以“介部、鳞部、虫部、禽部”为章名,其中,第一章是“介部”,章内以“海和尚、海夫人、龟脚、鲎”四种生物名字作为节名。这种章节目录的分类尝试,也可为其他科普图书创作者开拓思路,提供经验借鉴。

创作过程:从分辨推敲到勘误补正

《海错图笔记》各章节主体内容大致包括各类生物得名原因、外形特点、习性特征、用途及烹饪方式等。通常先引述聂璜在《海错图》中的描述,然后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进行分辨推敲、勘误补正,全书在“正名”和“正形”两方面论述颇丰。

《荀子·正名》里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的这句话是说,事物的名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在《海错图笔记》中,张辰亮围绕各种海洋生物的得名依据,做了大量“正名”工作。

比如,贻贝为何又称淡菜?聂璜在《海错图》里的推测是,“潮汐虽往来于期间,其性必嗜淡水于泉石间,故恋恋不迁。此淡菜之所由以得名也”。聂璜觉得贻贝长在入海处,退潮后没有流入大海,于是推知它们喜欢淡水,故名淡菜。

张辰亮对聂璜的判断提出质疑,他发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贻贝的生长位置不只是在入海口,海底也可以;二是退潮未入大海是因为它们的生长方式是附着在礁石上的。综合考虑,聂璜的“贪恋淡水说”立不住。

那么,更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张辰亮发现,《清稗类钞》一书中有关于贻贝的内容,其观点比较合理,“淡菜为蚌属,以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也就是说,淡菜是贻贝煮熟晾干后的制品,其煮制过程不加盐,所以会变淡,淡菜之名由此而来。

又如“西施舌”这个名字,《海错图笔记》第二册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如果在台湾地区的饭店里说“来一盘西施舌”,端上来的是双线紫蛤,而在大陆饭店,得到的却是像大号文蛤的“西施马珂蛤”。问题出在哪儿?张辰亮进行了考证,他发现中国古代、近代“西施舌”指的都是双线紫蛤,如今,台湾地区保留了这一叫法,大陆则改指西施马珂蛤了。

其实,同一个名字,在海峡两岸指称不同事物的情况并非个例。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有台湾同胞来大陆,看到菜单上写的“炒土豆丝”心生疑惑,那么小的土豆居然也能切丝,等菜上来后却惊呼搞错了,原来“土豆”在台湾地区指的是peanut,即大陆说的花生。台湾地区之所以将“土豆”作为“花生”的俗称,主要是受闽南语的影响。根据英国传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编著的《厦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1873年)记载,当时厦门话把花生(peanut)读作 thô-tāu。今天的泉州方言也有类似的发音(t‘22tau5),可以用“涂豆”二字记音。

除了“正名”外,《海错图笔记》还做了“正形”工作,书中围绕海洋生物外形做了大量考证。聂璜在解剖旗江珧时,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肉上长了一大撮毛,因为一直没找到答案,索性“备存其图与说,以俟后有博识者辨之”。张辰亮运用现代动物学知识解答了这一问题:旗江珧属于贻贝目,这一目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一团“足丝”,这些丝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来固定身体。

原本问题已经回答完毕,但是张辰亮并没有就此打住,他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海错图》里那幅‘江瑶柱’图里没有足丝?”这些足丝有哪些用途?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张辰亮发现,图中之所以没有足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贩售卖时拔掉了。在用途方面,足丝可以搓成丝线,用来织布。撒丁岛的一个博物馆里就摆着一片足丝织成的布,质地轻柔,访客可以伸出手去亲身感受。

关于“寉鱼”,《海错图》中记载“康熙丙子夏月,福宁州鱼市有寉鱼。张汉逸勒予往观而图存之”,大意是张汉逸知道聂璜喜欢画鱼,见到市场有新鱼,命令聂璜赶紧去看去画。张辰亮根据聂璜绘制的图,判断出这种鱼属于颌针鱼目。他又进一步思考,鉴定出该鱼属于颌针鱼科。到这里,他仍觉不够,又鉴定出属,即这种鱼属于圆颌针鱼属。还能不能再往下呢?张辰亮说,再往下是鉴定到种,需要看牙齿的倾斜角度、鳍条个数,这些在聂璜的画中很难体现,因此,只能到此为止。

此外,张辰亮在书中还做了一些补正工作。聂璜说,藤壶的壳“中通如莲花茎”,这句描述看似简单,但其中的缘故很难理解,就连张辰亮自己也说一直想不明白。2016年,张辰亮在台湾垦丁海滩上捡到一个笠藤壶空壳,在把玩时看到壳壁截面如蜂窝状,他突然领会到这一结构和莲花茎截面非常相似,直到这时,才真正看懂聂璜的描述。张辰亮把这段经历和认识写进书中,一方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藤壶的生理特征,另一方面也对《海错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足。

创作启示:从传统典籍到现代科普图书

《海错图笔记》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该书植根传统文化,实现从传统典籍到现代科普图书的融合发展,对当下科普创作很有启发意义,科普创作者可从以下几方面斟酌考虑。

一是寻找有新意的科普切入点。《海错图笔记》属于海洋生物类题材,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题材,从选题来看并没有太多新意,而且这类科普图书已有不少,有的图书也已经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认可。但是,目前的作品多数都开门见山直接罗列海洋生物或者稍微加以分类,很少考虑切入点问题。

张辰亮的做法是,从古代传统典籍出发,以考据传统典籍为切入点,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眼光审视传统作品,通过辨别真伪来讲述海洋生物知识。应该说,这个“不常见”的切入点,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也是《海错图笔记》取得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新增读者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当下,常见的科普创作内容主要包括前沿科学技术、百科知识、学科知识、科学考察、科学家传记等。将科学考据过程作为科普创作主要内容,还非常鲜见。

《海错图笔记》除了普及科学观点外,还记录了大量考据过程,作者希望大家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阅读体验来看,考据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有吸引力,作者认为从文字、图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再一步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别生物真身,就好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不少读者在读完考据过程后也同样大呼过瘾。可以说,书中的科普考据过程让作者体验了创作快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阅读酣畅淋漓之悦。

三是巧妙装帧凸显科普图书文化内涵。优秀的科普图书应当“内外兼修”,富有表现力的装帧设计,能为图书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错图笔记》的内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图书装帧也着力体现古代典籍风格。已出版的两册图书都采用仿古做法,封面、腰封和内页在纸张、色调、版式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古籍风格。为了进一步改进效果,第二册封面由裸脊线换成圆脊精装,同时,新增书脊以方便读者收藏及上架取阅,内页纸张质量也有所改善。如此一来,该书从里到外都散发出浓郁的古典美,让人爱不释手。

《海错图笔记》将科普植根于传统文化,开启了科学文艺创作的新思路,也是繁荣科普创作的有益尝试。此外,书中涉及多种海洋生物名称,其中不少都是生僻字,如“鲎、珧、䖳、㹠、鲛、蟳、鲥、䲡、肭、腽、瑇、瑁、寉”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基础,作者在正文中对部分难认字标记了读音。只是,目录如何处理仍是个问题,如果标记读音,似乎不大美观,如果像现在这样不做标记,又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困难,尤其是百余字的目录里出现十余个甚至更多的生字时,多少会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障碍,希望这个左右都让人为难的问题以后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探险途上的情书(上下册)》

徐仁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徐仁修是享誉世界的华人自然文学作家、荒野探险家。他在青年时代毅然决然抛弃世俗名利,深入台湾地区的高山、深谷探险,并走向岛外探险旅行,足迹遍及东南亚、美洲、澳洲、非洲等地。他在探险途上勤于笔耕,记录见闻和感悟。历经40年精心锤炼,他用心写成了《探险途上的情书(上下册)》,以写情书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他在蛮荒之地的生态文化之旅。透过其隽永风趣的文字后面那些精彩绝伦的探险故事,我们这些“习惯于舒适地休闲,把自己包裹在文明的金属壳里的现代人”,终究能体会到“逆旅”的真实况味、生命坚韧、大自然的无穷奥妙,以及文明的生态根源。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笔记科普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科普达人养成记
看海洋生物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