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校地党建合作下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常态化的研究

2018-12-19娄卫诗赵明鲜白林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大学生党员

娄卫诗 赵明 鲜白林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服务呈现出学生党员积极响应,地方评价优异;服务社会时间集中,多在假期进行;学校统一组织为主,自发服务较少等特点。依托校内大学生党员服务站,校地共建基层党建学院,挂牌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等实施校地党建合作平台下大学生党员服务。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后,对推进校地党建合作平台下大学生党员服务常态化工作中,应完善机制建设,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思考,推进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打造校地党建合作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常态化的品牌。

关键词:校地党建合作;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优秀模范的代表,是共产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也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党员不仅需要在高等院校的学习、科学研究、生活等多方面发挥着引领带头作用,在社会服务领域也应积极响应,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践行党员的誓言。

校地党建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地方发挥自身优势,合力助推党建事业的重要举措。通过校地党建合作,高校发挥人才、教育科研等资源优势,地方政府整合区域资源,通过共建融合,搭建校地之间党建合作平台,形成以党建促融合、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之外的重要职能,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人才、教育科研等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社会。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模范代表,大学生党员应走在服务社会的前列。当前,高校党委积极落实中央、省委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指示,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当前大学生党员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学生党员积极响应,地方评价优异

大学生党员积极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专业特长与社会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增强党性的修养,锻炼大学生党员才干。通过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与锻炼,受到用人单位的优异评价。

(二)服务社会时间集中,多在假期进行

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服务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时间安排集中,有利于开展较为深入、规模较大的社会服务活动,且便于组织大学生党员的参加。利用在校学习的碎片化时间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服务较少,一是受服务场地空间距离的限制,二是学校课余时间校内活动安排较为丰富。

(三)学校统一组织为主,自发服务较少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多由学校组织,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签署的党建合作协议、挂牌党建合作示范基地等多重形式,组织学生进社区、进基层、进企业等开展社会服务,而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比例较小。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资源有限,自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区域主要选择在学校、家庭等所在地,而组织较大规模、较为深入的社会服务活动难度较大,二是高校统一组织的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主题明确,切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服务活动的可操作性较高。

二、校地党建合作平台下大学生党员服务的实施路径

成都工业学院以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高度重视党建工作。2017年学校分别与成都市郫都区、成都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党工委(管委会)签署校地党建创新创业联盟、与郫都区签署的“校地企”党建合作框架协议,在高校、政府、企业的合作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的实施新路径。

(一)依托校内大学生党员服务站

为落实中央、省委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地方的意识,锻炼大学生党员才干,按照成都工业学院与郫都区签署的“校地企”党建合作框架协议,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党员服务站先做先行,先行试点启动了选派优秀大学生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是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学是基础、做是关键。以大学生党员服务站为依托,积极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不断推动学生党员增强本领、服务地方,推进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打造校地党员服务站品牌,建立大学生党员进社区的长效机制。

(二)校地共建基层党建学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地方基层党组织实践工作资源与经验特色丰富,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智力、人才等资源,双方通过共建探索高校与地方基层党组织联动合作的党建学院新模式,明确双方党建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以党建学院为平台,开展特聘教授讲党课、党员教育培训、组织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党课、党员实习实训、党员实践锻炼、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优化整合高校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党建特色资源,融合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在基层党建学院中,大学生党员提升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服务社会锻炼自身才干。

(三)挂牌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

挂牌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是拓宽高校党建工作阵地、深化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渠道。以社会服务示范基地为平台,更多大学生党员可以在基地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提高其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高校牵头挂牌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大学生党员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依托学科专业知识,更好的尽自己所能做实事、讲实效,进行党性锻炼和专业实践。通过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彰显高校的育人特色,将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打造品牌,形成合力。

三、推进校地党建合作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常态化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党员服务早已不是新鲜词,校内加校外、线上与线下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內容丰富。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标准》中指出,对党员继续教育,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个学时;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学生党建工作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和服务基地。更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校地党建合作的背景下,为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有以下若干思考:

(一)完善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的机制建设

完善的机制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的有力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不是单一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来完成,需要高校各方、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为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人员保障。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如建立“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实施办法、管理办法、管理条例”等,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活动实施规范化的管理。第三,落实组织保障,高校党建工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工作小组,为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与建议。再次,高校应挖掘校内人才、智力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建立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示范基地、党建学院等,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从事社会服务的选择。

(二)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大学生党员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服务,既是将所学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过程,也是接触地方社会,学习、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服务,也是利用高校与地方社会宝贵的合作资源。作为大学生党员,应努力做好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凝练、提升,更好的服务社会,将学习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三)积极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思考

大学生党员是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年轻、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等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因此,大学生党员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为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出谋划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也应注意转变工作方式,从更多的对于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活动的统一组织向调动学生党员的主动参与、自主思考转变,采用项目申报管理的办法,将社会服务活动的主题、方式、创意等放手于学生党员,更多进行对学生党员申报活动进行咨询、审核、监督等管理环节。

(四)推进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服务多利用假期集中进行,便于开展较为深入、规模较大的社会服务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活动的效率,及时增强对学生党员的锻炼,可采用分小组形式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分散开展大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活动。分散式的社会服务活动既可提高活动的效率,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便于学生党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得到锻炼,也使得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进行,各有利弊,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与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锻炼。

(五)打造校地党建合作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常态化的品牌

校地党建合作助力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服务的常态化,需多方形成合力,助推党建工作的新高度。高校与地方社会也需协调资源,凝聚共识,彰显特色,共同推进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的长期化、制度化与常态化,建立社会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校地党建合作大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常态化的品牌建设,形成成熟有效的学生党建活动品牌。

参考文献

[1] 黄月圆.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模式探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02),137-139.

[2] 王洋.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以成长档案为例[J].文教资料,2016(07),94-95.

[3] 林纯,钟咏斯,侯淑华,方妙芬,李昊臻.构建大学生党员挂职基层常态化机制的思考——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党员实践基地为例[J].江西青年職业学院学报,2016(06),51-53.

作者简介:娄卫诗(1988- ),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现为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赵明(1979- ),男,陕西西安人,现为成都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白林,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2016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大学生党员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