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论的互补系统蕴含

2018-12-19涂明君张志明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制度

涂明君 张志明

摘 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中共中央明确的基本方法,不仅具有渐进主义色彩,更具有互补系统蕴涵。这种改革在思想认识上注重解放思想、试错探索与理性从容、稳妥地“试”之间的互补统一,在发展观念上强调稳步前进的渐进改革与快速发展的革命性巨变之间的相蕴,在治理方法论上蕴含了实践机制与制度制定之间的互补互动。这种以科学试错、制度创新为精髓的改革对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论;试错探索;制度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6-0038-07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1]:有的侧重于渐进稳妥的理性精神[2],有的侧重于试错探索的科学方法[3],有的侧重于摸规律的认识论[4]。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在为中国社会变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理论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更加具有互补性、系统性:它注重大胆地“闯”与稳妥地“试”的互补统一,而不是僵化地强调不许犯错误;它强调稳步前进与快速发展的相蕴,而不是片面地强调缓步渐行;它蕴含了实践机制与制度制定的互补互动,将“石头”比作制度建设的原料,而不是仅仅视为垫脚石、敲门砖,过河之后就弃之不用了。全面认识、系统把握“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互补系统蕴含,不仅有助于蹄疾步稳地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揭示了改革的系统哲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和中国方案的理论表达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一、稳妥地“试”的理性心态与勇敢地“闯”的探索精神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不仅是因其技术手段的有效性,而且是因其将从容和缓的理性求实心态与敢闯敢干的革命激情相结合,能较好地处理工具理性与理想信仰的关系问题。

(一)从容平稳、实事求是的理性心态

从众多学者的考证看,最早最多使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领导人是陈云[5][6][7]。1950年4月陈云已直接使用该语批评物价跌幅过大,要求价格稳一点[8](p.44)。而比较有代表性的运用出现于1951年7月。有的地方在工商联运转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一下子打乱同业公会”,陈云批评纠正了上述错误做法:“办法也应该稳妥,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处理全国经济问题要以稳为主。”[9](p.152)1961年3月,陈云在反省之前一段时间冒进做法所带来的教训后,再一次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和推广分开,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未成熟之前不能大干……人是需要经验教训的,老头子头发变白,就是碰钉子碰出来的。”[10](p.69)这个讲话借着谈化工试验,用渐进的程序理性批评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想象,回归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实践论,被海内外一些历史学家和中国学研究专家称作“渐进主义”[11](pp.52-83)。

“渐进”的本义,是按事物发展的实然机制和自然规律一步一步来,故而要守秩序、讲步骤,实质的要求是稳。“摸着石头过河”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和缓平稳的意思。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开幕时陈云发表的《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强调:“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 [12](p.280)这段讲话主要强调要有一种实事求是、从容平和的心态与平稳发展的理念,希望不要再因为冒进而犯错误。邓小平在闭幕会上肯定了陈云的报告,认为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将“反冒进、稳妥前进”作为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实事求是地从容讨论、扎实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特意指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13](p.139)“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方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14](p.336)显然,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要有实事求是地讲道理的耐心,要有从容平和地解决思想问题的信心,这是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的思想前提。由此不难看出,两位领导人虽然在提法上略有差异,但改革根本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要具备实事求是、务实平和的思想,要求以冲淡从容的理性心态去进行改革,不要打着革命的旗号急于求成、贪功冒进。“摸着石头过河”通俗形象地表达了上述精神,契合了国民心理,因此很快就传播开来,几乎成为渐进改革的代名词。

(二)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

两位领导人在思想意识上都强调“试”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试验的前提是勇敢地解放思想。比如,陈云强调“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由是观之,从容和缓的理性心态并不意味着缓慢懈怠,“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隐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蕴含着敢闯敢干的革命激情和奋力探索的精神气质。

在回答以什么精神状态、思想路线和工作方式去改革与“试”的时候,注重探索精神的邓小平强调了“摸着石头过河”中“闯”和“创”的一面。“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要冒很大的风险” [13](p.130),他将改革开放看成需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摸索才能前进的新事物:“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13](p.254)显然,此处“摸索”就是邓小平对“摸着石头过河”中“摸”的理解和诠释,即将试验摸索、试错摸索视为创新前进的前提。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意识到风险”,在对风险进行考量、确认不会犯大的错误之后,再决定勇敢地冒这个风险,即以“胆子大”作为内驱力:“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13](p.11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3](p.372)

邓小平反复强调胆子要大,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意志论,而是强调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要继承中国共产党无畏的革命精神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搞改革就是一种探索,探索需要勇气。” [15](p.195)由此不难理解,“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主要体现为一种革命精神,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萨义德语)的精神,也就是在改革中勇敢地“试”、勇敢地“闯”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我们现行的政策就是解放思想,从许多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束缚,大胆地“闯”和“创”,才能搞活经济和社会[15](p.65)。邓小平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注重稳妥和缓的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将“闯”的改革创新精神融入“摸着石头过河”。在坚持实践论的同时,邓小平把科学革命作为理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科学革命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与改革的革命激情相融合,较好地实现了革命的转义,用宽容试错的“干中学”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治理中根本的方法论。

综上,“摸着石头过河”蕴含着从容和缓与“闯”“创”探索两种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的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互补统一。

二、 稳步前进的渐进改革与快速发展的革命性巨变

从陈云讲话中可以看出,要想稳步前进就不能一味地求快,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不到七年就“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3](p.142)。数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雄辩地表明,渐进改革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革命性巨变。每一步的“慢”,带来的却是整体的“快”,稳步前进带来的是快速发展,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蕴含着哲理:渐进要求和缓平稳,每一步行动不能冒进贪快,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间的组织过程慢,更不一定意味着达成系统目标慢、获取成果小。

(一)每一步行动的“慢”与整体变革的“快”

改革开放既要求“稳”,又要求“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对形势判断、风险偏好、结果走向预测的不同,在“稳”要稳到什么程度、“闯”要闯到何种深度上,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选择。比如,从1987年末到1988年夏,物价上涨较快,价格双轨制副作用逐渐显露,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开始酝酿价格闯关。如何“闯”?该不该“闯”?当时在杭州修养的陈云再次谈到了“摸着石头过河”,从侧面表达了不同意見:“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10](p.413)将“缓”更加明确地改为“慢”,希望暂时不要急着一揽子解决价格问题。但这并不说明陈云要求必须要慢,恰恰相反,他希望不要因为某一步走得太快而犯错误,担心走弯路而使整个改革进程慢下来。换言之,“摸着石头过河”外在表现是每一步都很慎重,甚至显得比较缓慢,但其根本追求还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必须快速推进,这是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也是全党全国的一致共识。中国已经落后太久,面对不可抗拒的现代化,面对复杂的、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再不改革发展,就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邓小平后来回忆道:“(1984-1988年)的加速发展,也可以称作一种飞跃,但与‘大跃进不同,没有伤害整个经济发展的机体、机制……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13](pp.372-377)这清楚地表明,邓小平强调高速和飞跃发展,是被国内国际环境逼出来的;而即使是被逼无奈地快速变革,也还是要坚持机体和机制不受伤害②,要求稳定,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快速和稳定的辩证法。事实上,如何“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10](p.252),也是陈云长期以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1988年的价格闯关在宣布不久就很快暂停。

由于价格闯关这一步走得还是偏急,“稳”不足而“闯”有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想迈大步却没有迈出去,后来又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来纠偏,走了弯路,一定程度上延缓、放慢了改革的步伐。换言之,这一步的“快”,带来了整体的“慢”。怎样从这一实践中汲取教训?邓小平认为,速度快本来是好事,但太快也带来麻烦。其实物价改革以前就有通货膨胀问题。出了问题要总结经验,控制发展速度,但还是要继续前进[15](p.289)。总体而言,邓小平还是鼓励多一些:“我赞成边改革、边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13](p.277)犯错误是因为图快,那改正错误就要更快,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说过:“(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力求不犯大的错误。只要不犯大的错误,步子才能加快。” [15](p.51)迅速改正错误、调整步伐,这是在处理稳步前进与快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诀窍。

古语云,事缓从恒,事急从权;事缓则圆,事急则乱。“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的稳步前进和“闯”“创”快跑,是需要根据所处的情境变化不断调试的。20世纪90年代再次价格闯关并获得成功,就在于较好地运用并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 [13](p.368)坚持这种做法,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将敢闯敢干、快速发展、稳步前进辩证统一起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渐进改革带来国家社会革命性的质的飞跃,这是对“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恰切诠释。

(二)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试错前进

渐进也能迅速地带来巨变,这对于习惯在革命、跃进和质变之间画等号的人来说不太好理解。事实上,质变的结果不仅可以通过跃进,也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跃进和渐进的根本区别,在于中间过渡状态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而不是速度的快慢;保持自身结构稳定性的渐进,其速度也可以很快。关于“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陈云还是邓小平,都强调步子要稳;无论是稳妥地“试”还是勇敢地“闯”,都强调以自身的稳定为前提,“摸着石头过河”的精髓,渐进改革的精义,就是在保持自身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试错前进。

所谓结构稳定性是系统理论的基础性重要概念,强调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互补互动关系在总体结构上的相对稳定。对于国家社会而言,主要就是对社会生产关系予以规范、对社会行为予以指导的制度,即正式的体制机制之相对稳定。旧社会所谓推翻三座大山搞革命,就是要彻底推翻旧制度;新中国成立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当然就不能再用这种推翻制度的、狭义的革命思维,而是要不断强化执政党思维——在总体结构、基本制度上保持稳定,即在邓小平所谓“没有伤害整个经济发展的机体、机制”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某些具体做法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之稳定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安定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13](p.348)邓小平很注重改革与稳定的互补关系:改革是为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改革同时也需要稳定的环境。“改革开放的内容很多,每走一步都要影响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力求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在动乱中完成不了这些任务。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局是不可能的。” [15](p.96)这段话除强调改革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外,还指出了稳定的第二个含义: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是可控的、有序的。这与科学探索上的受控实验极其类似。

科學哲学研究成果表明,探求科学真理的实验是在受控条件下不断试错、探索新的有序结构关系的过程。作为改革方法的“摸着石头过河”之试错摸索,与之极其类似。在1950年初,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就指出“财经工作不可能不犯错误”[8](p.32)。1985年,邓小平阐述了改革过程中错误的不可避免及其与步子要稳的关系[15](pp.197-214)。他认为过去的一些错误主要是我们自己搞得太急了,要求太急,犯了极“左”的错误。1978年以后逐渐摸索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不能太急,制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但还是要坚决地改。因此改革的关键就是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总结一步的经验,对的就贯彻下去,不妥当的就改,犯了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正,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

邓小平所谓的步子要稳,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指不犯大的错误,即不对体制机制造成大的伤害,这是稳的第一层含义。而在难免犯错误的改革探索中要想不犯大的错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宽容小的错误,要谦虚地、清醒地认识到“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但“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13](p.113),及时纠正小的错误以尽快回到稳定的状态。“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13](p.118)邓小平所说的步子稳的第二个含义,并不是一点错误都不犯的四平八稳,而是通过动态地改正错误所体现出来的稳,是小错误反衬下的稳。调整步调本身就是一个纠正错误的过程,稳步前进的过程中随时都在纠正错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话语下的稳步前进,就是试错前进。

三、 “摸”的实然机制与“过河”所解决的制度问题

邓小平在谈到摸索前进时,大多都是在谈制度(体制)改革。换言之,如果将“过河”理解为解决问题、取得成功,那么改革主要是解决制度问题。从具有实然实践性的摸索到具有应然规范性的制度,这一过程蕴含着颇具哲学性的互补系统思想,体现了实然机制与应然制度之间的互补互动。

(一)对实践机制和科学规律的尊重

常识告诉人们,“摸着石头”并不必然就能过河,如果不懂得观察河道和水流,不善于学习反思,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身态,就有可能在石头上站不稳、跌落到河里;即便侥幸在一块石头上站稳了,却摸不到下一块石头在哪里,同样也上不了岸、过不了河。因此,在“摸”和“过”这两种行为之间,还必须有一种行为——学习。在经过数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之后,邓小平在1987年又嵌入了一个“干中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15](p.274)因此,改革方法论进一步丰富为摸、学、过三个阶段。所谓“摸”,就是人们本着自然而然的行为机制去摸索;所谓“学”,就是通过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协调将自然机制进化为本征机制,并提炼总结出科学规律;所谓“过”,就是符合科学规律地将实然机制固化和升华为应然程序、应然制度。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没有完结,接下来要用这新的制度去指导新一轮的摸、学、过,这才算形成完整的反馈闭环,滚动发展下去[16]。

改革是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可遵循的经验、规律和制度不多,这时,就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行动起来、干起来、改起来。改什么?邓小平明确制度是病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14](p.327)制度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邓小平认为:“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4](p.333)互补系统论认为,制度的制定离不开权力和道德意志,但权力和道德必须顺应实然机制。邓小平批评制度弊端中的权力意志、长官意志,认为“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14](p.333),其实就是制度设计要削减权力意志的负面作用,这就等于是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实然的机制和自然的规律出发进行制度改革。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15](p.62)显然,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就是新的实践机制。如何找到这种新方法、新机制?不是靠领导人拍脑袋,而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很多事是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13](p.272)所以,邓小平要求改革要相信群众,要把事情“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 [14](p.328)——尊重基层单位的实然运作机制,尊重基层的探索,然后领导者才可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制度问题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 [14](pp.335-336)。

尊重经验机制、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案,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必须遵循的基本精神。就像过河要先勇敢地用自然机制迈出一小步、先试探一下,这一试探如果与别人的行为机制相耦合,相对稳定下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那就可以不断重复、磨合;相互之间互补互动的机制稳定下来,就形成本征机制,形成制度的原始形态。实然的实践机制提炼为受控的可重复机制,这是科学规律的本质来源,也是良法善治的根本来源。

(二)制度变革的序贯性及协同系统性

尊重来自基层的实然机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不会头脑发热,而是会在将机制提炼为规律、程序和制度的过程中更加慎重,更注重制定过程的计划性、步骤性、序贯性,更注重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具体说来,就是尊重经验机制、结合集体意志一个一个地建立具体的制度: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再分别做出正式决定,并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在较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条例,有步骤地实施 [14](p.341)。这样就使改革成果建立在一点一滴的程序性积累当中,使改革发展更加稳妥、更加牢靠。

邓小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就开始总结经验,注意到要进行制度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领导体制改革等。由于意识到这是一個长期的过程,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急于全面铺开,而是在进行领导体制改革的同时,更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本身也是一个勇于探索、逐步推开的过程,先从农村着手,见效后再扩大到城市。之后又顺势进行国防、教育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邓小平称之为超出经济领域的大胆的试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5](pp.84-91)。

邓小平十分关注政府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且多次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协同性。1980年他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经济要求往下放权,某些行政部门却往上收权,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后腿。他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15](p.232);从系统协同的角度讲,所有的改革最终成功,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13](p.164)。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重要,而且难度极大,它的每项改革都会涉及千千万万的人,会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非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相比,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第一要大胆、要坚决,第二要谨慎”[15](p.220),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多次谈到,政府体制改革要逐步进行,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但要一步一步走:“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15](p.240)改革不仅是这一代的事情,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要搞改革。搞改革不能太急,太急了要出毛病,重要的是坚持改革。以上都在强调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稳妥地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实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经验、尊重实然机制、尊重科学规律去制定应然的制度,“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3](p.372),这是一场“持久战”,也只有经过反复锤炼的制度才能够较长时期发挥作用,对实然机制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使改革顺利发展。机制变革与制度设计的互补互动,这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又一个基本蕴含,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向,是中国治理方法的进步,也是中国式系统治理的开端,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第一块“石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明确宣称“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改革方法 [17](p.67),随后又用敢于涉险滩、踏石有印、钉钉子精神、蹄疾步稳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活语言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内涵。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这一系统互补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相怀,余树林.正确理解“摸着石头过河”[J].科学社会主义,2013,(1).

[2]林毅夫.“休克疗法”:震荡后平添困惑;“摸着石头过河”:渐进中愈见明晰[J].理论学习月刊,1994,(12).

[3]蔡国江.“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内涵和意义[J].党的文献,2006,(5).

[4]张志明.“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治理方法的巨大进步[N].学习时报,2011-10-10.

[5]邓英淘.也谈陈云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王小强.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M].香港:大风出版社,2006.

[7]于安龙.关于改革方法论的历史考察——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视角[J].中共党史研究,2017,(1).

[8]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美]R.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6]涂明君.通往善治之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刘琼莲]

猜你喜欢

制度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
夏朝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制度的笼子》
某些单位的制度
《制度的笼子》
制度“上墙”更要“上心”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