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计
2018-12-19于溟慧
于溟慧
亲爱的小星星,你最近好吗?你又读了哪些书?你喜欢上了什么运动?你参加了什么有意思的活动?你愿意和更多的小星星成为笔友吗?
一连五个“你”哟,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呀,像在读信,对不对?在书信中我们常会读到“你”这个字,感觉像在面对面交谈一样。今天我们结合第4期《新作文》,抛开书信这种独特的体例,来谈谈在通常的作文中如何运用“你”。
对话性心理独白
P26《除虫大作战》是这样的,小作者针对米虫已经采取了大蒜熏的办法,但不管用,还引发了“事故”。小作者揉着红肿的屁股,怒气值达到100%,在心里想:小虫子,你死定了!我必报这“一屁之仇”!
这一句其实是在心里和“小虫子”对话,表达此时此刻小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指向某个明确对象的心理活动我们称为对话性独白。
再读一读下面的例子:
心哪,你不要跳得这样快好不好?嘴角啊,你不要让八颗牙齿出来晒太阳好不好?小手啊,不要抓着筷子颤抖好不好?(《爸比,等你回家吃饭》)
嗨,合欢树爷爷,我有自行车啦!桂花姐姐,你看,我的自行车多漂亮!小草妹妹,我会骑自行车啦!你也为我高兴吧。 (《有自行车的感觉真好》)
第一段是在心里对心、嘴角、小手说话,我们能从这样的独白中体会到小作者的紧张心理,对不对?第二段是对路边的合欢树、桂花、小草说话,妈妈给小作者买了自行车,她拥有了新车子,太高兴了,骑行在路上,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告诉身边的事物,她内心的高兴你感受到了吗?这种方法用来表达激动、兴奋、高兴、忧伤、烦恼等情绪情感是不是棒棒哒?
P10《邂逅南塘》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南塘,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颗璀璨的明珠。南塘,我与你有一场温馨的相遇,无比浪漫的邂逅。
在这里第一句还是第三人称评价性的概括,第二句就转换成了第二人称的对话。如此结尾很明显地感受到小作者对南塘的“婉约、恬美、豪放”的眷恋与不舍。
“你”有明确的指向,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特别亲切,紧紧跟在具体动作、语言、神态或事件、景物之后,随时跟进,融为一体,更好地抒发感慨,表情达意。
互动性与读者共振
P11《原来你是这样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你”:
开头:你一定看过《清明上河图》,可你看过“活”的《清明上河图》吗?你知道在这幅图里藏着一个“奸细”吗?
结尾:哈哈,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清明上河图》!
结尾的“你”就是上一段所讲的“对话性独白”的手法,你是《清明上河图》。而开头的“你”是谁呢?就是你——读者呀!直接对读者说话,一下子把读者和自己拉进了同一个交流平台,让读者参与进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篇。
P40《感受春天》的第二自然段:春姑娘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你瞧,那漂亮的蝴蝶,正在空中婀娜多姿地翩翩起舞呢;你听,那细丝般的春雨,正在草丛中奏着欢快的歌曲;你闻,那花朵芬芳的气息,已经沁人心脾……
这段对春景的描写中,不是通常那样直接对景物描写就行了,而是请读者参与,“你瞧”“你听”“你闻”,感觉就像约上你这个好朋友一起在春天里行走,感受春的气息。
把读者带入你的景或事,感受你的情或思,作者与读者和谐共振,在共鸣中你也就吸引了读者,感染了读者。
变换性人称表达
最典型的课文《山中访友》,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妝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你读第一句话,还是很普通的第一人称表达,紧接着马上转换为了第二人称,“你”是老桥,“你”是山泉,“你”是溪流,“你”是瀑布,“你”是悬崖,“你”是白云,“你”是云雀,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一个热情温馨的“朋友寒暄”的画面。“你”使景物栩栩如生,也使文笔生动活泼,灵性飞扬。读着,绝不会有呆板平淡的感觉,还会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还有,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长江之歌》的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山中访友》是在两个自然段,出现“你”的人称转换,有一种跳跃美;《长江之歌》是全文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如《你是这样的人》《爸爸,我想对你说》,有一种亲切感。
“你”之计,有面对面呼告、倾诉的优势,直抒胸臆,表达感情更直接。无形中拉近了距离,更富有感染力。“你”可以以对话性心理独白的方式出现,“你”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出现,“你”可以以作者的写作对象的角色出现,“你”还可以以第二人称表达的叙述手法出现。你的作文你做主,你愿意如何用“你”,悉听你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