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浅析
2018-12-19周慧
周慧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如何培养?从哪里着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家庭教育课本《弟子规》给了我们应有的答案。文章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分析了《弟子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弟子规》;人的全面发展;关系
一、《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家庭教育课本,是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总纲领编订的。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撰了一本《训蒙文》来教导儿童。后来经清朝的贾存仁先生再度改编,更名为《弟子规》[1]。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德智体美“四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2]。
三、《弟子规》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弟子规》从德智体美以及实践等方面奠定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弟子规》教“孝悌”,奠定德育发展的基础
《弟子规》是一个家庭教育课本,首先重视的是做人的教育,即道德与品行的教育。
1.《弟子规》教“孝悌”,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中华传统文化,“以孝治天下”,可见“孝”字的内涵非常宽广,它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弟子规》开篇就讲“入则孝”。“孝”,教育子女首先要感恩;其次,要想到照顾。如何做到?《弟子规》教导的总原则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具体就是:不藏私物;小事以德为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注重德行修养;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等等。这些内容交代我们,要從日常生活行为践行孝道,时刻惦记父母的需要、教诲。把《弟子规》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孝”才真正有妙用。
《弟子规》又教“悌”。“悌”字的本义是指兄弟姐妹间的仁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怎样做到呢?原则就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把财物看轻、言语忍让就是在奉行悌道。
《弟子规》又告诉我们,把对家庭成员(父母、兄弟等)的爱扩充开去,就是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爱,即“凡是人,皆需爱”,爱家,爱社会,就会爱国,所以古人讲“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2.《弟子规》教“孝悌”,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弟子规》里的教诲,表面上看起来是教人“爱人”,实际上可以拓展到“爱事”“爱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人和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弟子规》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与宜多”,就是做事的时候,要认真而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地多承担、多付出。
3.《弟子规》教“孝悌”,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弟子规》讲诚信的内容很多。“信”篇里开篇就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从说话,到守诺,到守时,到守信,这些内容都有详细的交代。“诚信”二字既是做人必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又是一切做事得以成功的保证。所谓“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在社会上无法站立。
4.《弟子规》教“孝悌”,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弟子规》从根本上讲是“爱”的教育,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孝悌,又有社会成员之间的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些教诲字里行间就是教我们友善待人。
践行《弟子规》,就奠定了道德品行的基础,也就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弟子规》教读书,奠定智育发展的基础
1.《弟子规》教为什么读书。“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同时要多读书,因为不读书,就不知宇宙人生的道理,就会依据自己错误的见解而行事,从而造成言语行为的偏颇。
2.《弟子规》教读什么书。“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些内容教我们读书要选择性地读。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帮助?“圣书”,也就是圣人教诲的书,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些经典,这些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儒家经典最重要的是“四书”,即《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等,这些书启迪我们的心智,规范我们的言语行为。
3.《弟子规》教怎样读书。“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读书要专心致志,心眼口要配合到位,不能开小差;读书要一本一本地看,不能同时看很多书;要规定读书的期限,努力精进完成;同时还要做笔记,记住不懂的地方,把书读懂读通。
4.《弟子规》教读书的环境、心境。“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些内容教我们要想读书有所得,必须有干净、安静的环境,同时还要有清净的心境,读书心浮气躁很难有所获。
《弟子规》交代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要求等,就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奠定智育发展的基础。
(三)《弟子规》教身体保健,奠定体育发展的基础
1.《弟子规》教早起早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起是一个人将来有成就的基本保证。曾国藩曾说,一个家族看是否有人才出现,首先要看他是否起得早;又说“晚起是败家之相”。早起能调动身体的阳气,使身体保持较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早起也顺应了自然规律,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不是颠倒黑白的作息。
2.《弟子规》教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些讲的是穿衣、吃饭的总原则。穿衣贵整洁不贵华丽,所穿衣服要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家庭环境相应,而不是偏离穿衣的最重要作用——保暖遮羞。“对饮食”,不能挑剔,“园蔬菜愈珍馐”,要吃健康食品;同时一日三餐不能吃得太饱,不要超过胃的承载量。中医认为,吃饭六七分饱是养身之道[4]。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规》这些内容教我们步履要从容,不急也不缓,步态优雅稳重;要有正确的站姿,姿态端正,眼睛平视前方,不能踩踏在门槛上,不能虚步站立,不能抖腿等基本的行住坐的标准。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弟子规》这些内容交代了一些生活的规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四)《弟子规》教待人处事,奠定美育发展的基础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的根本在于心灵美。
1.《弟子规》教爱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这句话是美育的根本,由对人的爱衍生到对事、对物的爱,因此爱人爱事爱物即是美育的内容,美育从“爱人”开始。
2.《弟子规》教待人处事。爱人如何爱?“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弟子规》里这些内容就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对朋友、对长辈、对师长都保持这样的行为和态度,人的外在表现自然会彬彬有礼,呈现美的状态。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弟子规》教这些对事对物的态度,正是培养对事对物的敬畏之心,能培养一种外在的美,把外在的美又内化于心,就会出现柔和、温暖、慈愛、心平气和等美的要素,而这些要素是美育的基础。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要慎于始,家庭教育则是教育发展的根基,而《弟子规》作为家庭教育的课本,能够起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茂森.钟博士讲解弟子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孟轲.孟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