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色
2018-12-19吴丽翠
吴丽翠
【摘要】师范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师范院校品牌的师范性特色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规格和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育情怀、仪表形象还是德行,都要求学“人师”,行“世范”,必须德才兼备,这些高要求使得师范教育一直以来备受众人瞩目。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性特色;情怀;仪表;德行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青年改革项目“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探究”(编号:NXJG2016068)。
一、问题的提出
师范教育应是一个垄断全国师资队伍出入口,培养专业教师的行业,即只有进了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师范生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教师。而现如今,一方面是学生接受师范教育却并不从事师范教育,这并不奇怪;另一方面是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能从事教师行业。在新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如今是教师人人皆可为,教师资格人人皆可得,教师各种行为曝晒网络,师门日下,师德败坏。无论是师资培养的特权还是师范教育的品牌特色都趋于大众化。
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在教师资格证不再是师范生专利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拉动招生与就业,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许多师范院校或转向招收非师范生,向综合类院校转变;或借助外源合作提高知名度;或走向学科知识补偿型的教师培训,如为了让师范生能如期考上教师资格证,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开成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或走向学历提升型的教师培训,如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等。
师范院校这样的做法,确实引人深思。然而,师范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荐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舍本逐末非高明之策,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期,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立足基础,把不忘初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渗透在每个高校教师的实际行动中。为此,唯有彰显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色,把纯正教师行业风气、重振师范院校品牌作为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特色的根本
师范教育即培养专业师资的教育,一般是指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所进行的入职前的专业化培养[。培养不同于入职教育或职前培训,是从作为主体“人”的发展的角度,注重从身心方面进行长期的文化熏陶,更多属于战略;而培训是一種短期的技能、方法的训练,属于战术。周期为3至5年不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和造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者、教育家。在我国,师范学校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学校数量、规模、培养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有了的发展,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和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见习及实习等为主干核心课程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打通了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联系,即打通了师范教育和入职后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何谓“师范性”?师范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有对教师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更有对教师“范”的要求,体现在师范性特征上。师范性是师范教育品牌特色的根本,彰显着师范院校的威严和魅力,表现在:一是对师范院校任教者即教师的要求,二是对培养对象即学生的要求,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师范教育独特的风格,是其他高等学校所不能企及的。无论是师范学院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合乎“师范”的要求。
从各大高校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师范院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教师教育类课程为核心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教材教法类课程等,与师生的行为规范特征融为一体成为师范性特征的外延。师范性特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所要塑造的“人”上,要“学为人师”,方可“行为世范”。要成为人师,不仅要把所学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智慧,而且要形成规范意识,成为个体活动的潜意识规则,便可成为世人效仿的典范,即“人师”与“世范”。
三、教师教育情怀是师范教育特色的航标
情怀是“情”和“怀”的组合,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怀强调怀念、怀旧,与情调、情趣、情致相联系。情怀更具感情色彩,指人的心境,与心情相关,是在事物不在身边或逝去时的一种感情抒发,通过怀念的方式表达,是爱在时空上的延续,又加了点惋惜。
教育情怀即人们对教师职业所持有的具有弥散性的思想心境,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总怀有爱意,并想为之做点什么。教师的教育情怀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表现在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时所持有的思想感情,必须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志从事教育事业,并想为之奋斗终生。
第二,表现在成为教师后,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热爱学生,关心同事,关爱所在校园的一草一木,心系学校发展,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但现实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否定情绪严重,尤其是新进的教师,自打进校起,就到处找学校的不是,从学校的环境、教师、学生到对教育事业的辱骂,从他身上看到或听到的全是些负面情绪,并将其情绪波及学生,这样的教师其世界观、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根本不适合做教师。
第三,表现为教育家的情怀,可理解为教育观,即能够在众多关于教育不是的讨伐声中,保持教育热情,审时度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以自己的方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四、教师仪表是师范教育特色的要义
社会对教师职业有着很高的规范要求,这不仅是因为教师职业的对象是身心正处在形成期的人,而且是因为教师形象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风范,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义所在。教师形象是社会成员对教师群体形象的一种期待和要求,这种理想的形象设计最终会期待并渴望在教师个体身上表现出来,无形中就成为社会评价教师个人形象好与坏的标尺,其中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最明显的就是教师的仪表形象。教师仪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仪容装扮的要求,包括表情和衣着,是教师形象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为人师要过的第一关。
杨澜说:“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教师作为社会形象的代表,其形象有更高的要求。作为公众人物,教师仪表必须要大方得体,不能一进教室就被学生窃窃私语“这个教师衣着打扮得像个学生”“脸上的表情是不自信的”“像小偷”“像唱大戏的”等等。对于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被学生议论并不见怪,如果某位拥有好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还被学生评价说:“某某老师不像老师,整天脸色阴晴不定,穿衣随便、邋遢、脏兮兮的、醉醺醺的……”,这不是人师所具有的仪表形象,也不是社会所期待的。因此,师范教育务必在人才招聘上把好形象第一关,这是培养师范生良好形象的最起码的保证。
五、教师德行是师范教育特色的内涵
德行即品德行为,是品德参与衡量个人行为。德是行的衡量标准,行使德得以体现。教师品德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政令,而是教育界内部道德方面的行规。它是靠教师群体舆论体系维系,教师个人良知支持的一套评价教育工作的善恶标准及以之为基础的行为准则。评价一个人怎么样,往往不是他的穿着、容貌或说话方式,而是他的内在品德,是教师师范性特征的真正内涵。常见于品行而非品德,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往往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作为教师,不仅要“形为世范”“行为世范”,更重要的是“德为世范”,方可为“人师”。要为“世范”,先要成为学生言行的榜样模范,教师的“德范”则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言行中。因此,教师首先要言行一致,在课上与在课下要给学生同一个感觉,不能课上义正词严、循循善诱,课下与同事却强词夺理、油腔滑调,这就是德行不一致的表现,有损师范性特征的内涵。其次,教师应该说什么、不说什么,说多少以及怎么说都要把握得当,恰逢其领会,适可而止,要以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为追求。再次,教师言行要伴以表情,话语间应洋溢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使学生树立发愤图强的人生态度。
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应该将以上四个方面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并一体化在师范院校的任课教師的言行中,这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做法。绝不能为了使师范生能考上教师资格证,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删减为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若这样做,只会使得师范特色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J].未来教育家(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6(12):8-9.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991.
[3]黄向阳.关于师德“边界”的探讨(笔谈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