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长沙市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社会流动的因素分析
2018-12-19朱罗敬陈兆海张德月焦玉男
朱罗敬 陈兆海 张德月 焦玉男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中国精英运动员在退役后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社会流动方式。由于体育拥有能满足社会特殊需要的特殊才能,体育明星始终高居社会上层。中国体育造就的从贫穷孩子到腰缠万贯、从温饱不保到百万富翁的“丑小鸭到白天鹅”式神话比比皆是。然而,在媒体上却出现这样一些报道:“举重冠军当搓澡工”、“体操运动员街头卖艺”等,同为专业运动员的他们在退役后却流向了社会底层。基于此,此次研究试图发现长沙市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流动现状以及造成这种流动的社会因素分析,为长沙市体育社会分层理论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退役精英运动员。指在湖南省省队以上编制序列内的各专业项目领域内的竞技运动员,参加全国级别以上的比赛,其状态为退役状态。考察时长为退役后3-5年的职业变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以及国外开放数据库,对当前体育社会分层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2.2 数理统计法:收集长沙市精英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数据和家庭身份背景,通过数理分析发现导致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因果关系。
表2-1 抽取的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样本一览表(N= 21 )
①抽样方法
调查对象为2009年以后长沙市退役的精英运动员,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在一级以上(包括一级运动员),所选运动员仅在长沙市范围内,涉及11个项目,样本含量21人 ,抽样为非概率抽样。
②样本分布
3. 相关研究进展
退役运动员的社会分层问题研究属于社会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体属于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对于运动员分层的因素研究成果较多。通过文献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理论层面的竞技运动员社会流动研究
理论层面是基于社会学中的分层理论对现有退役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因素进行研究。相关研究认为竞技运动人才流动的态度、价值取向与他们的年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导致竞技人才非合理性流动的主要原因。影响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主要来自政策性障碍、条件性障碍、观念性障碍和思想性障碍等方面(赵玉亭、罗普磷、蒋志学,2000)。[1]除此之外,体制问题(邓春菊,2005)[2]和运动员的成绩资本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李小婉,2011)[3](仇军,郭红卫,2012)[4]。不同于以上研究思路,另一研究认为如果要厘清运动员社会流动的原因,应该把视野放在整个运动生涯来考量,即对运动员“流动整体”(职业生涯前—职业生涯期—职业生涯后的流动)进行全面研究(李留东,2008)。[5]
3.2 实证层面的运动员社会流动研究
实证研究相对于纯理论层面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全国运动员抽样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退役精英运动员实现了向上的代际流动,而代内则以水平流动者居多;其社会流动因社会阶层背景、性别、城乡来源地、运动成绩与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运动成绩对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的职业地位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阶层背景及文化程度,运动项目对职业地位的获得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性别对目前职业地位的获得稍有影响(李留东,2013)。[6]另外一项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家庭因素也是运动员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之一(李留东,2011)[7]。该文是当前少有的拥有实证意义的研究成果,是体育社会学领域内一个较有价值的研究空白。但是,该成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有关代际流动分析方面,未指出代际流动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原文指出“来自农村的退役精英运动员比来自城市的退役精英运动员明显较多地实现了向上的代际社会流动,原因在于来自农村的退役精英运动员父辈的职业地位普遍明显较低,在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之后,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比其父辈较高的职业地位。”从社会转型视角看,农村籍运动员的代际向上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社会阶层所处的社会最底层这一现实所决定,任何走向城市的绝大多数职业在收入方面都明显高于农民这一职业收入。也就是说,只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就会出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如果仅仅分析到这个层面,那么这些调查数据所能反映的问题则过于浅显。该研究成果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将农村籍和城市籍运动员的最终流向的社会阶层具体展示出来,全文中我们只能看到是向上流动或向下流动这样的趋势报告,但能流动到多远多高均没有反映出来。如果不能调查清楚具体流向的社会阶层,就不能深入分析为何有些运动员能流动到某一层级,而另一部分运动员则会流向更高一级阶层;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中没有显示出退役后的职业多次变动记录,因为丰富的职业经历对向更高阶层流动具有积极影响。
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理论层面我国体育学者是在引用西方流动理论,在中国社会学领域框架内,结合我国竞技体育现状,做出了一些理论上的嫁接。而在实证研究领域,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以及对经典社会流动个案的分析。
4. 结论与分析
4.1 结论
4.1.1 退役运动员安置情况
退役精英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方式大致有三种,组织安置、自主择业和进入高校。其中自主择业19人,组织安置1人,进入高校1人(图3-1)。自主择业的人中,通过关系的有9人和自己去单位找的有10人(图3-2)。
图3-1 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安置状况
图3-2 运动员自主择业途径
4.1.2 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的社会流动方向分析
在运动员父亲的职业中,工人有1个,教师有2个,个体户有9个,管理者有4个,银行职员有1个,农民有2个,营业员有2个(图3-3)。
图3-3 运动员父亲从事的职业
运动员退役后从事的职业中,政府部门有1个,经商有2个,教练有2个,企业就职有1个,高校读书有7个,教师有6个,健身俱乐部指导员有1个,无业的有1个(图3-4)。
图3-4 运动员退役后从事的职业
在运动员的流动方向中,上向流动有12人,占57%,水平流动有7人,占33%,下向流动有2人,占10%。
图3-5 运动员退役后的流动方向
4.1.3 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的文化程度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教育水平情况为:小学占9.52%,初中学占19.05%,高中占42.86%,大学占28.57%(图4-1)。由此可见,长沙市退役精英运动员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文化基础差,退役后几乎没有学习可以选择,在自主择业的竞争中又不占优势,他们的就业渠道只能在体育行业内就业,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图4-1 退役精英运动员文化程度状况
4.2 分析
自主择业成为退役运动员最主要的流动途径反映出运动员已经可以较为顺畅的融入到全国劳动力市场流动中。但从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程度看,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了退役运动员无法进入较高层次的职业类型。而田径项目在社会中的需求不高,在学校中的体育教师需要相应的学历要求,反而高水平运动员无法进入体育教师行业;
整体上退役运动员大部分完成了向上流动。根据数据显示上向流动有12人,占57%,水平流动有7人,占33%。这说明精英运动员的运动经历还是为向上流动提供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从上升的质量来看,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行业内就业仍然是主流渠道;就业途径中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就业是主要的就业手段,这说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比运动经历本身所起的作用更大。同时,也表明由于学历水平不高的原因,通过社会资本(人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历水平不足带来的不利,而父辈的社会资源为这些退役运动员提供了“天然”的支持力。学历水平不高的情况已经让一些退役运动员意识到需要加强,33%的运动员退役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可以预见,未来继续深造将会是个大的趋势。
5. 建议与不足
5.1 建议
5.1.1 站在运动员整个职业生涯视角考虑,在精英运动员培养初期就需要加强社会化技能培训
对于田径项目而言,在社会需求较少,教师门槛较高,各级运动队吸收有限的情况下,提前加强社会化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包括一些心理适应培训、基本文化水平培养。尽管在运动队培养阶段,也有文化课培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文化课培养基本形同虚设,这是因为在运动队期间的价值取向是运动成绩是唯一标准,从教练员到运动员对文化课无法形成有效重视。这导致运动员在退役后所具备的学习水平不足以应对后续社会化所需要的技能获得。短期内,在现有培养体制下,我国精英运动员尚无法复制欧美发达国家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培养模式。
5.1.2 建立以成功运动员成立公益基金为主其他社会公益组织为辅的基金会扶持其他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融合
运动员自身需要由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运动生涯期间,还应该体现在运动生涯之后。仅靠外部其他组织、机构或团体对退役运动员的帮助总是具有不确定性,毕竟外部组织与运动员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成功运动员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有效吸引外部资源来支持整个运动群体退役后的社会融合。
5.1.3 切实深化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体教企有机结合”
“体教企”结合是近十多年来就提出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方向,然而现实情况是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与大学运动员的培养仍然是走着独立的、平行的两条线。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整个体育体制的导向问题,在此本文只能是呼吁,希望大学与各级体工大队甚至是企业能有机结合,共同为精英运动员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
5.2 不足
本文调查的样本数量不多,且项目较少(文中项目是田径和小球类项目),而样本的收集的难度较大,故在反映总体情况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作为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对于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是有所提升。欢迎读者批评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