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和花增殖放流标记技术研究
2018-12-19郝雅宾原居林刘金殿何海生顾志敏
郝雅宾, 原居林, 刘金殿, 何海生,2, 顾志敏
(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研究中心,浙江湖州 313001;2.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切鳍、铁环、“T”形标记、VIE(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可见植入性荧光胶体标记)、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被动集成应答器标记)共5种标记方法试验组及对照组,每个设3个平行组,每种鱼每组随机取30尾进行标记(或无标记),每种鱼类各540尾。
具体标记方法[14]如下:
对照组,对鱼体不作标记;铁环标记,固定于背鳍硬棘基部进行标记;“T”形标记,使用“T”形鱼类体外标签,标记头部直径为0.6 mm,标记颈部长为13.0 mm,标记部(黄色部位)长为 17.0 mm,总长度为30.0 mm,通过标记枪注射在鱼体背鳍基部肌肉中进行标记;荧光标记,用注射器将鱼类专用的橘红色或浅绿色荧光胶体注射于鱼体头部的表皮下进行荧光标记,荧光胶体的注射体积为0.01~0.02 mL;切鳍标记,用解剖剪沿着胸鳍或腹鳍的基部切除同一侧进行标记;PIT标记,利用PIT枪将PIT芯片沿着腹部内壁注入到鱼体内进行标记,可用PIT扫描仪进行扫描识别。各标记如图1所示。
标记完成后,使用5 mg/L有机碘药浴消毒0.5 h。将标记鱼放养在网箱中,定期投食与观察,培养半年后进行捕获,统计鱼体的生长、死亡和标记情况。在进行生物学测定时,各组均剔出死亡个体,以消除死亡个体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体质量与平均体长
2.2 存活率与标记成功率
表1 不同标记的2种鱼的总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数
2.3 标记效果情况
由图5可知,铁环和“T”形标记对黄尾鲴的伤害较大,标记处存在腐烂出血的情况,两者也较易脱标,标记的效果较差,虽然较易识别,但适用性较差。切除每尾黄尾鲴腹鳍的左侧作为标记,混养半年后,两侧鳍条出现一大一小的情况,较易识别,有个体切除鳍条后生长较好,但也存在切除鳍条后不生长的情况。荧光标记的荧光胶体(橘红色)注射时为细线状,但混养后表现为小圆点状,胶体有流失的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标记对鱼体的影响
3.2 标记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致谢:感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资源生态科室和综合实验基地的同事以及刘士力同事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