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格局及其动力机制
2018-12-19周鹏超杨永芳
周鹏超,杨永芳
(1.河南城建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尤其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成为城市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特征[1]。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不断深化市场改革的转型期,在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化发展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城市化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出现“冒进式”发展和空间失控的问题[2]。由于制度、经济、地理条件等差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机理错综复杂,从较长时间序列分析城市空间扩张的演进规律,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有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扩张特征研究,主要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与空间格局[4-6];二是扩张模式分析,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或目视解译、凸壳原理等定量方法来确定城市用地扩张模式[7,8];三是驱动机制分析,主要是从经济水平、政策制度、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等方面选取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9,10];四是用地扩张预测与模拟,主要是运用元胞自动机、GIS空间分析、CA等手段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数量及方向进行模拟研究[11-13];五是扩张效应及其优化调控,主要研究城市快速扩张对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14,15]。虽然国内学者对城市用地扩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是东南沿海以及北京等城市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和地区[16]。郑州市不仅是内陆二线城市,更是河南省省会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其市场环境、政策机遇和发展动力均不同于上述大城市。因此,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1990~2016年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演进、未来发展趋势及其驱动力,为了解深化改革时期郑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特征和保障其城市规模合理扩张提供一定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郑州市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中下游、河南省中部偏北。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肩负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物资集散地和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截止2016年底,郑州市下辖6个区、5个县级市,另设郑州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其中都市区规划面积1700 km2、市区面积1010.3 km2,中心城区规划面积980 km2、建成区面积457 km2。本文研究所界定的城市空间主要指的是郑州市辖区,其中,城市人口指的是郑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常住人口,城市土地面积指的是辖区内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的建设用地面积,包括郑州市区集中连片的建成区部分以及郊区范围内的城市工矿、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图1)。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方法
1.2.1 建设用地扩张时间特征分析 (1)扩张速率分析。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是指在一定研究时期内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17]。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L表示为年扩张速度,也即年均变化率;Uib和Uia分别表示各时段内末年和年初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T为年份时间跨度。
(2)扩张贡献率分析。扩张贡献率是指各时段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占研究期内总体扩张面积的百分比,可以直观表达各时段内增加的建设用地对建设用地总体扩张的影响程度[18]。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C表示为年扩张速度;Uib和Uia分别表示各时段内末年和年初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TU为研究期内总体扩张面积。
(3)城市扩张分形研究。城市分形体现了城市用地空间形状的真实属性与状态,反映了城市空间扩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19]。其计算公式为:
(3)
式中,A为某一地块的面积,P为该地块的周长,D为分维数,C为截距。D值越大,表示地类形态越复杂,当D<1.5时,说明城市形状趋向于简单;当D>1.5时,则城市形状趋向于复杂;D越接近1.5,城市空间形态越不稳定。
1.2.2 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分析 (1)扇形分析。本文选取郑州市199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几何中心为圆心,选取能包含所有建设用地长约24 km的半径,以东偏北11.25°为起点,将研究区平分为16个等角扇形,计算建设用地在各个方向的扩张数量。
(2)同心圆分析。本文选取郑州市1990年城市建设用地几何重心为中心,以3 km为间隔,生成覆盖市区的8个缓冲环,分别对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的建设用地进行切割,计算各个圈层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
(3)重心转移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重心转移关系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建设用地配置的协调程度及空间变化格局。因此,本文采用重心模型来反映郑州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计算公式为[20]:
(4)
式中:GA为城市建设用地重心;n为研究区域的个数,Ai为第i个区域的建设用地面积;xi、yi分别为第i个区域的纬度和经度坐标。
1.2.3 Logistic预测模型 预测未来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城市规模控制及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鉴于此,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对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其发展规律,为郑州市科学、合理推进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建议。Logistic增长模型为:
(5)
式中:Amax为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值(容量或者承载量参数);kS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初始增长率。
1.2.4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城市空间扩张是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分权化等多维复杂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而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则在短时间内决定着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与规模,是促进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21]。由于同一领域指标相关性较强,可能会引起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导致估计结果出现误差。另外,由于国家发展的差异,国外城市空间扩张的经验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情况[22]。针对上述问题,参考相关研究[1,23-25],本文以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Y)为因变量,从市场经济、政策制度、社会发展、交通区位和全球化5个方面分别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固定资产投资(X2)、市区常住人口(X3)、道路铺装面积(X4)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X5)5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模型。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体现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投资(X2)表征相关政策制度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反映地方政府以城市建设吸引投资、引导城市空间扩张的意向与能力;市区常住人口(X3)的增加带来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经济活动的增强,进而促进城市空间扩张,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道路铺装面积(X4)本身就是建设用地的一部分,而交通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间接促进城市用地扩张,在城市崛起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X5)表征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驱动力模型如下:
(6)
式中:αi为回归系数;εi代表误差项。
1.3数据来源与处理
1990~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Landsat TM/ETM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本文选取1990、1995、2000、2005、2010、2016年6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目视解译法进行解译,然后利用ENVI4.6软件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验证结果为1990年总精度为86.5%,kappa系数为0.81;1995年总精度为84.8%,kappa系数为0.83;2000年总精度为82.6%,kappa系数为0.79;2005年总精度为81.5%,kappa系数为0.85;2010年总精度为83.2%,kappa系数为0.85;2016年总精度为85.6%,kappa系数为0.81;kappa系数均高于最低要求0.70,能够用于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0~2016)。
2 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分析
2.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间特征分析
根据遥感解译数据,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从1990年的190.67 km2增长至2016年的608.85 km2,扩大了3.2倍,年均增长率为4.57%。其中,199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18.42 km2,比1990年增加了17 km2,年均增长2.67%;200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60.07 km2,比1995年增加了41.65 km2,年均增长3.55%;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74.28 km2,比2000年增加了114.21 km2,年均增长7.55%;201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5.94 km2,比2005年增加了151.66 km2,年均增长7.04%;2016年建设用地总面积比2010年增加了84.1 km2,年均增长2.51%。总体上看,郑州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先加速后减速的趋势。根据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速度及其比重比较高,主要与郑州市郑东新区建设以及中原经济区崛起等城市化发展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将研究时段均匀划分为5个阶段,各时段内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速率、贡献率和分形维数如图2所示:总体上看,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扩张速率为8.44%,处于较高水平扩张阶段;建设用地扩张贡献率同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2010年间建设用地呈现快速扩张状态,扩张速率和数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建设用地分形维数D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均低于1.5,说明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形态相对简单,城市边缘趋于规则,建设用地扩张以填充式发展为主。其中,1990~199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为1.70%,处于较低水平扩张阶段,扩张贡献率仅为3.87%,分形维数轻微下降,城市空间以中心城区缓慢扩张为主;1995~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为4%,扩张贡献率为9.9%,分形维数出现小幅度增长,城市空间扩张仍然以蔓延式为主;2000~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为9.21%,扩张贡献率为27.34%,分形维数小幅度增长,用地扩张的速率和贡献率都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建设有直接关系;2005~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依然高达8.65%,扩张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37.50%,分形维数小幅度下降,城市空间扩张依然以开发区建设为主;2010~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迅速下降至2.87%,处于较低水平扩张阶段,但扩张贡献率依然高达21.4%,分形维数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主城区的蔓延式扩张进入减速阶段,城市空间扩张主要以郊区跳跃式扩张为主,新增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城市空间扩张随机性增强。
图2 1990~201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贡献率及分形维数
2.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直接反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矛盾[26]。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得到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6期郑州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图,其历年空间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1990~201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分布
可以看出历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典型的同心圆形式扩张。1990~2016年间,郑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由1990年的6 km缓冲区半径范围增长至2016年的12~15 km左右的缓冲区半径范围,而处于15~21 km左右的缓冲区半径范围内的建成区外围以及郊区建设用地面积也出现快速增长,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其中,1990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集中在中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半径在6~9 km之间,城市外围农村居民点较多且分散;199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幅度较小,依然是以蔓延式扩张为主,建设用地面积集中在距离几何重心半径9 km的范围之内;2005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出现大幅度增长,不少地块呈现跳跃式扩张,建成区扩张半径向外蔓延了大约6 km;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则变化不大,主要是城市边缘区的蔓延式扩张,新增用地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产业用地外迁加速了郊区建设用地的增长,但总体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开始下降。
由扇形分析结果(图4)可知: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总体上,郑州市建设用地在不同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但由于北部毗邻黄河,城市空间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主要集中在东、西、南3个方向,尤其是向东和向南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其中,1990~1995年,城市用地以缓慢增长为主,主要集中在正西和东北方向;1995~2000年,建成区面积向外蔓延的趋势有所增强,对应的扩张方向为正北和东南方向;2000~2005年,建成区面积扩张数量进一步增加,扩张方向主要以正西、正北和东偏南方向为主。2005~2010年,扩张数量相较于2005年更进一步增加,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3个方向。2010~2016年,城市用地扩张速度有所减缓,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和北两个方向。
图4 1990~2016年郑州城市空间形态(a)及扩张强度(b)扇形分析
由同心圆分析结果(图5)可知:研究期内,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4个明显的建设用地扩展中心,分别位于6~9 km、9~12 km、12~15 km和15~18 km处。而在远离市中心15~18 km处的偏远郊区则会在工业、制造业向郊区迁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程度的扩张中心。其中,1990~1995年,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缓冲区内;1995~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增量有所提高,扩张增量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缓冲区内;2000~2005年,城市用地扩张出现快速增长,扩张增量依然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缓冲区内。2005~2010年,城市用地进一步向外扩张,扩张增量主要集中在第四、第五缓冲区内。2010~2016年,城市用地扩张速度有所减缓,扩张增量主要分散在第五、第六缓冲区内的城市郊区以及农村地区,呈现比较分散的分布状态。
由重心转移分析结果(图6)可知: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先向西南方向移动,接着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然后向南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整体上,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向东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为888.2 m,重心移动距离并不大,说明郑州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状态比较稳定。其中,1990~1995年,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89.4 m,此阶段郑州被定为国家级首批商贸试点城市,中原区和二七区作为郑州市的商贸区、西南部的核心,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1995~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了602.6 m,此阶段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管城回族区;2000~2005年,由于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则向东方向移动了325.7 m;2005~2010年,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中原区、二七区和管城回族区,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向南方向移动了986.4 m;2010~2016年,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金水区和惠济区,城市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088.7 m。总体而言,金水区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城市,享有先天的政治、区位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重心也逐渐向金水区转移。
2.3 Logistic增长预测分析
如果一个增长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或者约束,则该过程为Logistic增长[27]。由于地理空间格局、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并不会无限制增长。从长期看来,郑州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势必服从Logistic模型。因此,本文根据1990(t=0)~2016(t=26)年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数据,采用蛮力搜索法[27],得到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Logistic增长模型:
(7)
模型的拟合优度R2在0.97以上,拟合优度非常好。该模型能够对1990~2016年间的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进行重构并预测之后10年左右的数值,但无法对远期的数据进行有效预测。如图7所示:郑州城市建设用地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函数拟合优度R2为0.9726,拟合优度非常好。202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指数增长预测值为1031 km2,但指数预测意味着城市用地面积无休止增长下去,对于远期增长预测没有意义。202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Logistic增长预测值为755 km2,增长规模及速度较为合理。从Logistic预测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年增量在2013年左右达到最大,此后逐年下降。说明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经历郑东新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及人口集聚效应开始增强,城市发展进入稳固提升阶段。
图5 1990~201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同心圆分析
图6 1990~201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重心移动轨迹
3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3.1 驱动因子作用力差异
为避免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研究采取主成分分析,利用提取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然后换算得到驱动力模型。在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市在2002年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拉开了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因此本文从1990~2002年和2002~2016年两个时段展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分析不同阶段驱动因子的变化。
图7 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Logistic增长预测
相关性分析表明,各驱动因素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Sig均小于0.001,说明所选指标符合要求。主成分分析表明,总进程(1990~2016年)、阶段Ⅰ(1990~2002年)和阶段Ⅱ(2002~2016年)3个时段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值分别为0.750、0.727和0.829,且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均小于0.001,适宜做因子分析[28]。
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3个时期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R2均在0.93以上,F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总进程来看,市场经济是最大驱动力;其次是社会发展、交通区位和全球化,三者回归系数十分接近,同样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最后是政策制度,虽然城市发展的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地方政府在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演变进程来看,阶段Ⅰ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加速阶段,市场经济(0.2521)、社会发展(0.2089)、交通区位(0.2058)、政策制度(0.1937)和全球化(0.1801)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力依次减弱。在此期间,中国正处于加速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郑州凭借着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被定为国家级首批商贸试点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均获得长足发展,市场经济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主导作用;凭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社会发展和交通区位对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重要作用;政策制度和全球化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力较弱,可能由于此时郑州城市发展的重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而非城市现代化建设,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和健全程度则影响了外商投资的意愿和态度。阶段Ⅱ处于城市化的腾飞阶段,政策制度(0.2818)的作用力出现大幅度提升,取代市场经济(0.2227)成为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最大驱动力;社会发展(0.2420)、交通区位(0.2292)和全球化(0.2463)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力均增强,而市场经济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力则减弱。在此期间,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郑州市作为战略核心,从此进入了城市化腾飞阶段,尤其是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等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建设直接导致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吸纳了大量企业、外资和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人口的入驻,为城市用地扩张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受政府外力影响的城市扩张,加剧了城市规模不经济程度,使市场经济的作用力受到削弱。总体来看,社会发展和交通区位是促进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稳定而重要的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政策制度和全球化则更容易受政府意图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表1 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3.2 驱动因子变动趋势讨论
(1)市场经济与政策制度的影响力的波动变化表明,政策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一般而言,行政级别越高、地理区位越好的城市更容易获得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也更容易获得建设用地指标。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城市,郑州的发展获得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1990~2002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68.4 km2,2002~2016年间,受政府政策主导的影响,城市用地扩张面积高达300 km2。2015年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确立郑州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随后批准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占地82 km2。可见,政府政策规划直接推进了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扩张。但开发区用地的大规模扩张并不能及时带动人口与产业增长,我国独特的土地制度与财政制度使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土地交易获得巨额财政收入。郑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收益从2001年的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60.6亿元,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12.6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3.26%增长至38.24%。另外,为了吸引投资,政府低价出让工业、基础设施用地,导致住宅和商业用地价格高企,引起城市规模不经济,进而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政策制度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力减弱。因此,转型期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构建市场经济主导、地方政府引导的社会体系,引导城市建设用地自然扩张,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社会发展、交通区位和全球化的影响力持续上升表明,在市场经济和政策制度的双重作用下,郑州城市人口、交通用地和外商投资均获得大幅提升。1990~2002年间,城市人口、交通用地和外商投资分别增长97.3万人、12.57 km2和7.21亿元,在2002~2016年间则分别增长218.5万人、34.04 km2和260.31亿元。随着郑州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经济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下,全球化对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开发区的建设承接了大量外商投资的制造产业,不断膨胀的外资促使城市发展对工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城市开放程度和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交通区位条件对城市崛起的作用愈加突出,随着2016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郑州城市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此外,开发区建设也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需求,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提高了对住房、公共空间的需求,促进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城市的对外开放力度和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为郑州城市空间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撑。
4 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1990~2016年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变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和贡献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2010年间建设用地呈现快速扩张状态,扩张的相对速度和绝对数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分形维数D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0~2010年间,分形维数D稳定在1.19上下,城市空间形态相对简单,以填充式发展为主,2010~2016年间,由于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向郊区转移,分形维数D迅速上升至1.39,城市空间稳定性变差。(2)城市扩张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圈层式空间格局,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6~18 km处,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东、西、南3个方向,尤其是郑东新区的建设,向东发展趋势明显,但重心移动距离并不大。(3)预测结果表明:2026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55 km2,可信度较高。(4)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表明市场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力依次减弱但差异不大,政策制度的作用力相对较低。从驱动力的演化趋势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力则呈现下降趋势,政策制度、全球化、社会发展和交通区位的作用力呈现上升趋势。
4.2 讨论
郑州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复杂多变,政府应根据郑州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凭借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化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率,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另外,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机制复杂多样,未来应从复杂性角度深入研究,使驱动力模型更具时间和地域代表性,促进郑州城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