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接续个性化的文学表达
——朱朝敏文学书写扫览与阐析
2018-12-19■
■
朱朝敏生活在枝江,在疏离省城文学圈子的边缘写着自己的作品,地理位置的边缘性,对她成为湖北实力派的作家似乎并没有造成大的障碍。作为一名基层作家,朱朝敏已有长达20年之久的写作资历,其间曾因生存缘由而中断又在不舍中再续接,忍耐与艰辛的相伴,焦虑困顿中的坚守,所有这些对朱朝敏来说,自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与记忆。尤其是当她的作品还未能在时间的迭加中,在空间地域的辽阔中获得更大的关注时,她拼命而又勤勉的创作动力就只能归结于那缘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爱了。
处在非中心非主流边缘的朱朝敏,经历了漫长的写作磨砺过程,但这并没有销蚀掉她对文学的激情,反倒是在边缘让她更易认清文学与自己的位置,始终以一种沉静中的平和,还有几分清明和理性,从容泰然地拓展着自为自足的创作空间,一点点累积出上百万的文字。记忆中绵延的岁月沧桑,想象中再造的虚实图景,极为精准的表述语言等,构建了真正属于她自己的文学家园。朱朝敏的书写体现了相对纯粹的文学意义,作品被喜欢她的受众所关注,并获得过省内和全国大奖,有些作品被推介到国外,被翻译成英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她的创作实力日渐突显,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创作势头,她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中完成着自己的新的文学表述。
一、且行且变中的常态与常量
来自朱朝敏的信息不少,不管是多样化的文本,还是多面性的创作体验,以及给受众留下的多种阅读印象等,都显得有些驳杂,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恰恰印证着她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处在一种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在朱朝敏那里创作主体文学观的建构已然完成,她也在经久的历练中掌握了娴熟的创作技能,并且完成了创作所需的知识体量的准备,只是在多数受众的文学接受中还没有建立起如“小说家”、“散文家”这类相对固定的主体创作身份的认同。在中国文坛常见的情形是,专注写散文的多不会去写小说,也大都驾驭不好小说,写小说的有的虽写点散文,也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副业,在既定的创作目标上基本是主次分置明确。但是朱朝敏显得有些特殊,小说与散文,之于她几乎是一种并置的书写坐标,都是她喜欢并愿意去尝试新的表现方式的文体。所以在朱朝敏的标签下,一会儿是小说吸睛,一会儿是散文耀眼,两类书写交错并行也算是平分秋色。这种并置的写作追求,在湖北的作家群里很少见,而且对作家个人来说,也并不一定轻松,因为这两种文体表达内涵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技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智性去进行揣摩钻研,这是个极其耗费精力而又不大讨巧的事,也容易分散受众接受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消费欲望急遽膨胀的当下,受众本位的产生,使作家越来越注重以目标受众的接受效应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观预设或参照的指标,为取悦受众去写作。因此,在这样的书写与接受的社会语境中,朱朝敏今后的创作重心要偏重于何方,是取向于专攻虚构叙事的小说还是以非虚构为主的散文,并使之成为自我书写的典范,即便是想兼顾二者,在散文愈来愈与当下的文化产业链拉开距离的背景下,是否还值得花大气力去操持,可能在她心里,在受众那里都会产生疑虑。但肯定的,不论是她自己,还是她的受众都难以做出取舍,因为散文让她获得过省内和全国大奖,影响较大,可是她的小说也时常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大刊转载,这些硬性指标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可见两种书写之于朱朝敏真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在共生共存中成就了她的创作声名,也共构了受众对朱朝敏创作的总体认知印象。
读过朱朝敏的小说和散文,便明白这种重心并置的创作至少在目前还不会影响到她对文学坐标所必须做出选择与调整。这是因为,在叙事方式上她本来就经常在虚构与非虚构文本之间自由转换,关于这一点,倒真是朱朝敏有异于他人的一大创作特点,不论是在湖北的青年作家中,还是在中国文坛与她同辈的作家群体中都很显眼。她的有些作品发表时虽贴了“小说”或“散文”的标签,但就文本表现的内容和叙事手段来看,还是存在文体类型认定上的模糊性。比如她的散文就并不一定都是绝对意义上的非虚构性的作品,有些篇什明显地存在着小说化的痕迹,她经常会让自己的想象升腾起来,而不会受非虚构文体的限定,隐喻意象漂浮不定又随意被粘贴在,拼成虚实混杂的图景,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塑造人物与故事。而朱朝敏的小说也不全是虚构性的叙事作品,有些小说再现的明显地不是想象出来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而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人物经历,亦或是在虚构叙事的层面又粘合了“在场者”的纪实视角,有着主观性强烈的纪实意识,将自我的生命体验,个人空间中的沉思与玄想,还有叙事者所经临过的历史记忆穿插其中,以小说叙述的技巧转述出来,那些非想象的将自我沉迷其中的场景和人物的再现,又很像是散文的写法,传达出的是一种非虚构的事实。
寻求和不断地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已成为朱朝敏的一种创作常态,在她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总能感觉到她力图寻求新变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她总是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想法去丰富自己的创作,所以她的书写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在叙事方式上写实与非虚构并存,传统模式与现代笔法交互使用,在具体的表现内容上古代与现代穿插等等,但这些并不相互冲突,最主要的是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在不断地成长。而在这种不断寻求变化的常态中,唯一不变的常量,是她对文学不减的热情,以及对自己多年持之以恒的追求所产生的文学自信。我觉得,在经历了长达20年之久的在创作上的磨砺,以及百万字的积淀,朱朝敏已经聚合了飞翔的能量和动力,她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模式,以及小说、散文书写的范式观,并且拥有了开阔的写作视野和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她有着对自身文学观念和技巧不断进行更新的热情与塌实的践行。
二、语境的召唤与世相病态的追究
朱朝敏在小说创作观念上看重并强调语境,这既是亘古延续的文学传统,也是一种诗性的文学表达。她把重建并修缮这种语境,视为一种责任,希冀延续并且创造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的文学语境。朱朝敏的许多小说文本和话语言说都是有关联性的,以她对文学的识见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图式和叙事氛围。
《遁走曲》
她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2013年之前的中短篇小说主要集结在《遁走曲》中。其中《遁走曲》《在人间》《水之央》《在岛上》《闪灵》的故事背景都是在庙村,几部作品中所出现的地点、人物、环境等形成了一种叙事的内在序列,之间有着一种相似性和互补性,拥有趋同趋近的叙事范式和文化范式。庙村不仅地理环境独特,而且是个文化传统深厚的村庄,自古重视学识,文风颇盛。这里家家都备有笔墨纸砚,谁人都能提笔挥毫,农闲时会研磨写上几笔,还会文绉绉地吟上几句古诗词。这种过度渲染,与朱朝敏所认定的文学蕴藉的土地是滋养风流雅致的源头的认知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在取材上比较特别,常常是从传统和历史的观照视角去切入小说叙事,看似有点寻旧觅故地翻寻往事。这些故事多带有传奇性,充满历史诡异的谜团,叙事中交织着命运之迷、身世之迷、血脉之迷。塑造的人物也比较奇特,像老才子张、收敛师老笑等这样一些身份特别的人。这些人物大都带有世代传承的某种文化色彩,老才子张满口诗词曲赋,轻狂傲慢;收敛师老笑永远背着藤条箱子风尘仆仆地奔赴路途,送走一个个亡者,而且他还是一个神秘的“通灵”者。他们本身都是些有故事的人,小说叙事通过他们展示出繁复的庙村故事和交错的人际关系,也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性格行为中,体现出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和文化个性。朱朝敏在塑造人物上比较偏重于传统人物与传统价值观,注重在一种历史的氛围中去刻划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去叙写人在生存中的困惑和抗争。她在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文化方位上写足了每一个人的个性风采,除了提到的老才子张、收敛师老笑外,还有淡雅别致,擅画各种植物花草的小昭;整天提把刀,一副悍妇凶婆模样的樊医生等,而且朱朝敏善于通过出色的文字描述,通过场景描摹和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如收敛师老笑自编自演的唤回往生者的诡异场景,樊医生手上磨刀,嘴上磨叨的行为方式,跳舞的父亲做鸟状飞翔的姿态都让人过目难忘。几部短篇构思超出常态,叙事出乎意料,在写实与虚构中体现出一种浪漫的玄思和遐想,更能体现出朱朝敏的想象力,以及对小说这种虚构性的叙事作品的把握。我之所以更喜欢这些精彩的篇什,还因为这几篇小说制造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故事、人物、真相都是半隐半现,任凭意会推测。这种在小说叙事上的留白,以一种意义的未确定性,召唤着读者的进入,去揣摩事情的真相,人物的真性,历史的本真。像《跳舞的父亲》,就是一篇会让人反复去读的作品,让人想要去弄清小说所喻示的意义,《列子御风而行》也是如此,需要在小说提供的真实状态和虚假状态之间去确认,寻找这个故事和人物所包蕴的言外之意。这些小说,呈现出楚文化逞神思驰玄想的创作特点,也展示出民俗化、人格化的楚文化印迹,以及浓郁的楚地气息。
第二个阶段是近几年来她的小说对社会病象追根究底的转向,但在叙述的语境化以及对传统审美表达上仍然延续了她惯有的风格。《慈悲刀》通过对父子、同学、夫妻、师徒之间情感的叙写,揭示了普通伦常崩盘式的毁坏。《辣椒诵》以被拐卖者路三鹿艰难的寻亲辨亲经历,写出了多种面目下人性的复杂。《美人痣》是对心理暗疾揭示的延续,只是从《辣椒诵》中的个体路三鹿扩展到黄小璐、年文青、雕塑凶手、墨镜买痣者等一群人。在权力者为了攫取利益而遮蔽真相中,平民百姓受伤的心理在某些层面达成一致,而后在社会群体中心照不宣地集体爆发。朱朝敏在人性迷宫的描摹中,透析了在社会矛盾失衡中,社会心理层面的隐疾及潜在影响。她并不依靠事件本身来推进情节,也不是顺从讲述者的心境去介入叙事,而是在意象之核下,如慈悲刀、辣椒、美人痣等去聚拢一切,慈悲刀隐喻的天道情怀,辣椒刺激路三鹿根植骨髓血液的苏醒,围绕这些展开对世态百相,以及对社会病根与人性顽疾的抨击。书写人性人心的复杂,正成为朱朝敏小说创作的新的趋向。
三、承接古楚文气自在生长
散文其实更适合成为朱朝敏的创作标签。在堪称文学大省的湖北,小说写得好的人很多,名家云集吸走了太多的注意力,对朱朝敏小说的关注度自然会减弱。但是在散文创作方面,朱朝敏却完全可以凸显在前列,提及当下湖北的散文必定绕不开她,就是在中国散文界她近期的收获也很有些亮眼。朱朝敏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散文作品发表密度高,也比较集中,从《人民文学》到《上海文学》、《天津文学》、《广州文艺》等主流文学期刊,几乎都能看到朱朝敏的名字,而且各种选刊的选用率也高,这无疑扩大了她在散文创作上的声名。可以这样说,朱朝敏的创作自信是主要由她的散文奠定的。
散文创作对朱朝敏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散文虽散,却清晰地显露出朱朝敏连贯而具有个性意义的文学观与散文创作观。她的散文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比之小说更能从中解读到她诗性的灵魂与理性的思考,以及属于她个人的信息碎片。散文让她建立起稳定的对自我创作的认同,锤炼了她的写作技能,使她在艺术表现上更练达老道。通过散文的书写,让朱朝敏能更贴切畅达地与世界、与人进行对话,迅速地提升着她应对现实变化的能力。同时也让她在文本中更自由开放地进行自己的文体实验。她也在这一过程中,一次次重新寻找新的表达,重新发现自己。尤其是她的感官触角在不断地打开和增添,这种说法看似不大靠谱,但读朱朝敏不同的散文,受众获得的将会是不同的新感官体验。
朱朝敏的散文相异于那些常见的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抒情文本,也不是快速勾勒出的人物场景素描。她具备触摸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敏锐,有细致的审美感觉,也有很理性的人文思考,以及对文体进行探索的兴趣,这些成为她在散文中构建表达语境与陈述大地天空人情世故的沛然底气。因此,她的散文既有长度也体现出厚度,像《我下雪……每天我都道永别》、《行无嗔》、《大水天上来》都是上万字的篇幅,内容繁复厚重,有饱满的思想内核,注重细节和内心感受的描摹,并且将内心和外部世界勾连起来,将社会现状与人情世故摄入笔端,透入肌理地去剖析人心人性。她的散文出自内心,又观照社会,是自省的,又是狂放的,执着于自我的立场,又有开放包容的视野。
“真”是朱朝敏散文的核心,她不仅做到了自己对散文书写所要求达到的真实、真相与真理的要求,还付出了最大的真诚。《我下雪……每天我都道永别》叙写精神层面的疾病,裸露癖、躁狂、癫狂、梦魇等暗物质在人们身边以不同形貌呈现,朱朝敏用诗意的语言以及悲悯之情,探索着这一个活在生命阴面的群体的内心世界。疾病是一种用来表达内心情状的语言,即便是正常人,也偶有站在阴面的时候,因此关注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疾病以及成因,具有现实的观照意义。难得的是朱朝敏并没有停留在共情的层面,而是站在哲学高度对存在困境去进行追问,去寻找精神救赎。《行无嗔》写法奇特,从三个老人和一种名叫催生子的动物的死亡中,透露出生命的达观和传统文化的大道之义,充满楚文化的气韵,写得大气磅礴。《大水天上来》采取小说的叙述方式,将故事碎片化,叙述在一个古楚文化尚存的小村庄里下放的异乡者的命运,读来令人动容。这是个具有实验性意义的文本,有着散文的格调小说的布局诗歌的内蕴,很能代表朱朝敏在散文创作上的天赋才情。《蛇传》耐读好看,从叙述格调到内容再到语言,都明显地带有朱朝敏的叙事特征。
以朱朝敏已经取得的创作成就为基点,去展望她今后的创作境况,似乎很难说出她未来创作的预期目标是什么,因为变化将会成为她的一个变量,在各种不确定下我并不能预知她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到底会在散文或是小说上攀上自己创作的峰巅,因为一切皆有可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看似琢磨不定的取舍下,她的内在心理却已有了一种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的笃定与自信。
蔚蓝,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曾获湖北省第五届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文艺理论明星奖、第二届湖北文学奖、《长江文艺》完美杯文学评论奖。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