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领袖的成长经历给我们党员干部的感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12-19岳志君

老年世界 2018年9期
关键词:知青总书记干部

岳志君

中央党校编著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采访实录讲党的领袖的故事,富有创意,内容生动平实,情真意切,是一本生动感人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本书通过采访知青、村民、有关人士所讲述的故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当年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劳动工作的七年知青生活情景,让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从当农民和农村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起步成长的历程,给我们许多感悟和启发,应当说对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在艰苦条件和逆境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刻苦学习锻炼、奋发努力干事创业具有普遍的榜样和教育意义。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艰苦中成长起来的值得我们信赖和拥戴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

习近平同志于1968年从一名北京生活的15岁初中生到了当时几乎是全国最艰苦的陕北农村梁家河插队当农民。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我们国家凭票供给和购买物资用品的短缺经济时代。黄土高原的农村缺吃少穿,烧柴困难,当时没有普及用电,人们住土窑洞点煤油灯。当时农民开春出去要饭的都有,老百姓讲的“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和“糠菜半年粮”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路难走,厕难上,用水难,卫生条件差。农民的生产劳动重体力活多,劳动强度大。农民自称“受苦人”,从事生产劳动叫“受苦”。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对知青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既要克服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升华。习近平同志从一开始感到孤独、彷徨,到逐步接受适应,最后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度过了七年农村生活。与同一批插队知青相比,习近平同志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政治压力下乡的。他在梁家河知青生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勤读书、好学习。

知青和村民都讲到他这个特点。他离开北京到梁家河之初就带来两箱子书,读的书有哲学、历史、军事、文学等,种类比较丰富。劳动之余,一有空他就读书学习,还经常与人交流学到的东西。丰厚的知识积累奠定了他比较好的文化理论思想基础。

二是肯吃苦、爱劳动。

他由一开始挣低工分到后来完全成为壮劳力,与当地村民一样,一个日工分挣到10分。累活脏活抢着干,从来不偷懒,铸就了青年人诚实劳动、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三是积极进取、不消沉。

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经受住了组织的考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表现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信服。他终于如愿以偿入团、入党并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从而奠定了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信念基础。

四是从实际出发办实事好事。

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时时处处为群众过上好日子想办法出实招,充分体现了一名农村基层党的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

五是与群众感情深、关系好。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他帮弱济困,帮助了许多人。他学会用当地土话与群众沟通交流,七年的共同生活让他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善良、厚道质朴和对知青的温暖友善。他与村民的关系如同亲人,经常保持联系,后来还多次回去看望乡亲们,对需要帮助的都给予过真诚的帮助。从而在群众中得到了好评,赢得了口碑,铸就了深厚的群众感情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励志成才的格言,比如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再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卧薪尝胆”等,都包含了实践论和辩证法的道理,充满了人生成才创业的辩证法。在人生奋斗创业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差别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艰苦的生活环境是困境,但也可以让人苦中有乐,苦中作乐,生出豁达、诙谐和幽默。习近平同志回顾七年知青岁月曾讲过,“离开京城到陕北,最初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后来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也讲过“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又讲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讲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去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同志还对外国政要讲到这段经历,视之为一段值得珍视和自豪的宝贵经历。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同志奋斗起步的一段重要经历。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农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其间当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一步步从基层起步向上攀登,经历了多层次、多岗位、多地区、多地域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夯实了深厚博大的思想理论功底。他是名副其实的从最基层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是人民衷心拥戴的领袖。我们到农村调研时听到农民讲“我们看共产党好不好,一个是看身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边的村支部书记,一个是看电视上出现的总书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习近平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值得人民信赖的新时代人民领袖。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中央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教育培养党员干部提供了范例

一是要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培养。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有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这些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倡导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底色。这些既是打江山的精神财富,也是永葆江山不变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共产党员信仰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少年青年时代成长过程中都折射出了这些精神。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也讲“没有一股劲呀气呀,就走不出新路”。过去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战无不胜。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可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没有精气神不行。因此,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弃,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赢得人民支持拥护的精神支柱,要接续传承和发扬光大。记得我们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老三篇”,感到热血沸腾,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二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对党员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经常性的教育培养。

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都进行过一些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比如当年“延安整风”、后来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两学一做”,直到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起到了解决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内教育活动,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自身成长经历中总结经验的体现。

三是要注重对干部的实践锻炼培养。

干部必须在实践中磨炼优良品质和作风,增长本领才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儿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成功的人学了什么干过什么很重要,但干成功什么更重要。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两个突出问题。首先,干部要避免浮躁。习近平总书记讲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这与他七年知青生活的体验有关。人生辩证法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看似人生“弯路”,却常常可能是成长的正道,许多看似“捷径”,恰恰却是弯路。其次,要避免“厚黑学”对官风的影响。要改变干部热衷于“脸厚心黑”,“像炮弹一样轰进去”,挖空心思向上爬,不是靠人品和真才实干,而是走邪门歪道。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德才兼备的人中培养选任干部,干部培养选拔必须杜绝“权钱交易”“潜规则”。总书记和我们党提倡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求干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干净、担当”。我们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准用好干部。特别要及早教育和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干部进步不能凭“跑、要、买”,而是要靠实干,靠政德、政绩安身立命,从而达到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的效果。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启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交出满意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七年知青岁月讲过,“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党的总书记对陕北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深深的情怀。

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历程中,农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我们党的党员构成来看,建党初期,主要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搞工人运动时,工人的数量在扩大;城市暴动失败转入农村,秋收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员中农民的比例逐步增大。革命战争年代,农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毛泽东同志曾讲“是老百姓用小车把我们推向胜利”。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和阶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政党,革命建设年代一直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中国农村广大、人口众多的历史和现状也决定了我们的干部许多是出生于农村农民家庭,有的可能长辈是农民,或上数三辈是农民。因此说,农民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的祖宗。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为国家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期多年实行“高积累低消费”,工农业有“剪刀差”,农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支持了城市建设,支持了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农民生活艰苦,唐诗中就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官家一顿饭,农夫半年粮”的对比诗句。农村的生产力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恢复高考之初,一位大学生诗人写过“在公社的土地上,农民拉着战国的犁”,这是农村落后生产力的写照。我们现实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很明显。农业是相对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在许多地方还是现实。中国的农民勤劳善良、质朴厚道、生活节俭。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开始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土地改革”。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同志到延安,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比较苦,感慨地说,解放二十多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还比较苦,我这个总理心里有愧。农民当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就是希望过上好日子。农民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干部“树高千尺”也不能忘了根。

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当然也包括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评卷人。农民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脱贫、增收、致富、达小康。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还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党号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关系到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我们要下更大功夫,努力使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在广大农村基层得到落实和体现。

新时代,我们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建好党组织,选好带头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们要建设好支部,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致富达小康,建设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好日子。

猜你喜欢

知青总书记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难忘知青岁月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总书记的告诚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