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人的“小石头”
2018-12-19谭卓曌
谭卓曌
尿结石:慢性的更可怕
疼痛和血尿是尿结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如输尿管结石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剧烈的肾绞痛,常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但不会危及生命。反而是无明显疼痛的慢性结石,会带来长期梗阻、感染,逐渐损伤肾脏功能,最后导致脓毒血症、败血症或尿毒症。
一般来说,长了小于4毫米的肾结石,可通过多喝水、多运动等生活方式进行排石;小于7毫米的肾结石,需要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进行排石;难以排出的结石,则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时,患者要摒弃一些错误观念:
错误一:限制钙的摄入。其实,尿结石主要是草酸摄入过多,防治的关键是限制菠菜、豆类、葡萄、茶、橘子、番茄、土豆、竹笋等高草酸盐食物的摄入。
错误二:不痛的尿结石不用治疗。结石逐渐增大后,基本上不再移动,不会导致疼痛,却能使肾功能完全丧失。另外,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有可能诱发肾脏肿瘤。
胆结石:三高食物是祸首
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吃过多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从而析出形成结石。进食不规律,造成胆汁淤积,也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不注重卫生、滋生蛔虫等寄生虫病也会诱发胆结石。
胆结石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引起胆囊、胆管的慢性炎症,诱发胆囊、胆管癌变。不少人存在以下误区,从而耽误了治疗:
误区一:小的或单个胆囊结石不用治疗。胆囊结石达到3厘米以上必须手术;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需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易引起胆管梗阻、炎症,需手术治疗。
误区二:溶石治疗和体外碎石取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只取出结石,不切除病灶,日后易复发。
胃结石:老年人最应当心
草酸多了,长肾结石;胆固醇多了,长胆结石,这都是消化和营养太“好”所致。但胃结石却是因为消化太“差”。比如吃了柿子、黑枣、山楂等鞣酸过多的食物,或误食毛发、衣物纤维等,在胃酸的作用下生成一些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与果胶、食物残渣胶合在一起,从而凝结成石。
胃结石的危害远小于尿结石和胆结石,其主要症状是胃胀不适,但有些胃结石达到十几厘米时,会压迫胃壁,引起溃疡、出血,甚至穿孔和恶变。胃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老年人胃部蠕动、排空缓慢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