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初探
2018-12-18何智明
摘 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是人类作为社会的类的存在,具有共同利益、共享着普世价值观、面临着共同挑战。我们应该通过政治上的平等协商、经济上的合作共赢、安全上的互信共建共享、文化上的融合互鉴、生态上的协力保护,把人类团结起来,构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逻辑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出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倡导构建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寻求多样文明,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界定是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4年,国际社会联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定义为:“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前主要由中国倡导,在当前国内外舆论中,它既是一种价值哲学,也是一种外交策略。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
1.1作为社会的和类的存在,人类共同利益远远大于矛盾和分歧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现在和比较长远的将来,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还将生活在这个家园里。而经济全球化和沟通网络化使“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在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更快的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这种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国际矛盾和冲突只是局部和短暂的,而共同利益才是全面的、长期的。人类作为理性的存在,应该逐步化解矛盾和冲突,扩大并保护共同利益。这就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物质基础。
1.2人类共享着普世价值观
人类也共享着普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实际上也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涵盖全人类对自己幸福生活、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考量全人类共同命运,发端于全球化的视野,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倡导“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国际合作价值观;凝聚国际政治平等、经济更加合理、治理更加有序的发展共识,把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作为价值引领,正好契合了这些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
1.3各国各民族面临着同样挑战
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人类才有能力成功应对。如应对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弊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此外,如太空开发、太空移民、生物科技发展的应对等等方面也需要全人类的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想要独立应对这些挑战,都将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这中需要全人类合作的契机就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抓手和联系纽带。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2.1政治上追求平等协商
平等协商的目的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矛盾,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任意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冲突。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武力只会使矛盾和冲突升级,把彼此的伤口越撕越大,而只有平等协商、相互妥协才能抚平彼此的伤痛,弥合分歧,化解矛盾和冲突、达成彼此谅解。因此,在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合作或者其他交往活动中,如果发生争端,国家之间应通过和平的政治或法律手段解决。平等协商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加强信任。
2.2經济上追求合作共赢
在国家间合作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彼此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没有歧视和排斥。无论大小,无论贫富,高低之间并无差别。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发展路径和价值观的每一种选择,体现了道德宣扬的真诚风格和摒弃意识形态宣传的务实心态。另一方面,和平共处是合作共赢的核心要素之一,合作共赢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和维护环境。和平共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合作共赢的概念强调合作的包容性、共同体的意识、合作的可持续性以及合作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合作不仅是获得利益的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双赢的价值观。合作共赢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合作共赢超越了现实利益和潜在合作理论的平衡,现实的国际关系理论源远流长,合作共赢的理念无疑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创新与超越。双赢合作摒弃了旧的零和博弈模式,创造了双赢的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追求和实现。在国际关系中,顾及各国的利益、关切和顾虑,追求自身利益。合作共赢在义利观上主张摒弃零和思维和赢者通吃的错误理念,“合作”概念在合作共赢上比现实主义中的“权力制衡”要好。只有在合作的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有保障和主体动机。
2.3文化上融合互鉴
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文化冲突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多彩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他们彼此可能存在冲突,但是也存在共同价值,都有其可取的闪光点。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主动整合不同文化。而文化整合也是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融合。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个地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互联网、卫星电视等大众媒体上。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以多种方式进行的,这就为我们整合不同文化提供了路径。在文化融合之前,必然会遇到文化间的冲突,而只有通过交流、对话、理解和认同,最后才能达成文化融合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融合必将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且,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主体,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促进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和相互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有用成分,力求博采众家之长。由于当代人也是文化的联合体,文化融合能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产生。
2.4安全上互信同建共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国家之间首先应该在安全上互信共建共享,建立国际安全互信机制。在国际关系的特定领域,应该有一套明确的或默认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基于国际行动者的共同愿望,构成一种国际机制。比如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国际广泛参与和认同的组织,《联合国宪章》的规定等等,这些有效的机制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减少参与者对合作伙伴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认识,并有效地促进信任产生。国际安全互信机制有利于实现双向信息的快速传播、彼此心理预期的稳定、双方行为的塑造以及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军事领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军事互信机制,这是安全运行的主要内容。通过持续的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认知和理解,构建一系列的沟通和互信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安全领域相互信任,加强沟通,协商解决分歧,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喊打喊杀、甚至动用武力来激化矛盾和升级冲突。
2.5生态上协力保护
生态环境关系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它对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共同命运更是与其紧密相连。目前国际社会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生态文明仍面临重大威肋,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突出,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协力合作,构建生态文明保护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只有生态文明良好,人类才有赖以生存的家园,减少生态灾难,不能因为一国或者几国的环境保护不好,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要真正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必须做到全球联动,缺少任何国家的参与都将导致失败。因此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之亦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须在生态上协力保护,生态湿地协力保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否则,人类面临的将是共同的灾难。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中蕴藏千年,经过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融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理论创新中应运而生,契合人类生存、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逻辑,在今天成为我们外交理念和国际战略,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国际活动的主旋律。我们理应大力倡导,全力推进,通过适当的路径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8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ZY18A0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重点资助项目 (项目批准号:川建院[2012]66号) 。
作者简介:何智明(1973.1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灿灿.新中国領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