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构词
2018-12-18金玉卓
金玉卓
摘要: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发现南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变读构词和合成构词两种。
关键词:南阳方言;亲属称谓;构词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南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变读构词和合成构词两种。
一、变读构词
米青(侯精一)[1]分析过山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变读,指的是词形完全相同,通过变读声母、韵母或声调来区别两个不同的亲属称谓词。在南阳方言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老婆lǎo pō”指曾外祖母,“老婆lāo pó”指妻子,“老”和“婆”的变读有区分辈分的作用。
二、合成构词
合成构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词。[2]南阳方言亲属称谓的合成构词主要包括:复合式构词、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
(一)复合式构词,包括联合型和偏正型两种。
联合型合成词有爷奶、父母、兄弟、姊妹、叔伯、妯娌等,两个语素不分主次,平等联合。
偏正型合成词有“X+爷”(舅爷、姑爷、姨爷)、“X+奶”(妗奶、姑奶、姨奶)、“X+婆”(姑婆、姨婆)、“X+妈”(舅妈、姑妈、姨妈)、“X+父”(姑父、姨父)等,两个语素地位不平等,是修饰限制关系。
(二)附加式构词
1.前缀+核心称谓词
(1)“老”+核心称谓词,这种构词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老”+核心称谓词可以区别辈分,如:“老老爷、老老魏爷”,指的是“老爷、老魏爷”的更长一辈。
第二,“老”+核心称谓词可以表示尊敬和亲切,如:“老丈人,老丈母,老公公”等,原本“丈人、丈母、公公”等词就可以明确地指出亲属关系,加上“老”字更具尊敬意味。
(2)“小”+核心称谓词
这类亲属称谓词主要表示在同辈中排行最小,这些词有“小爷,小叔,小姑,小魏爷,小魏婆,小姨,小舅,小哥,小姐”等。能用“小”的称谓词可以用“序数词+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小姑”,可以说成“n姑”。
(3)“堂/表”+核心称谓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父亲的兄弟的子女,“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姑、舅、姨的子女,也可称“老表”。表亲,即通常所说的“外亲”。“堂”、“表”称呼的不同,反映了血缘上的亲疏。
(4)“内/里、外”+核心称谓词
这类亲属称谓词有“外+X”(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女)、“内+X”(内兄-大舅子、内侄-姑母的侄子、内侄女-姑母的侄女)、“里+X”(里孙-祖母的孙子/孙女)等。用方位词“内/里”、“外”作为语素构成亲属称谓词,将空间概念“内”、“外”投射于亲属称谓中,“外”表示异姓亲属,“内”表示妻家亲属,亲疏关系显而易见。这也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宗法关系以及以父系亲属为中心的文化背景。
(5)序数词+核心称谓词,包括“大+X”(大爷、大奶、大魏爷、大魏婆、大伯、大娘、大姑、大舅、大姨、大哥……)、“二+X”(二爷、二奶、二魏爷、二魏婆、二伯、二娘、二姑、二舅、二姨、二哥……)、“三+X”(三爷、三奶、三魏爷、三魏婆、三叔、三婶、三姑、三舅、三姨、三哥……)等。序数词“大、二、三”等用在核心称谓词前,有区分长幼的作用。
2.核心称谓词+后缀,如:“X+子”(嫂子、妗子、袖子、娃子、妮子)、“X+儿”(嫂儿、妗儿、姑儿、侄儿、孙儿、娃儿、妮儿)、“X+们”(弟儿们)、“X+哩”(大哩、二哩/小哩)等。
3.前缀+核心称谓词+后缀,主要有两种形式:“小+X+儿”(小叔儿、小姑儿、小舅儿、小哥儿、小娃儿、小妮儿)、“小+X+子”(小叔子、小姑子、小舅子、小姨子)。
“小+核心称谓词”有区分长幼的作用,再加后缀“儿”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加了一个卷舌动作;但是加上后缀“子”,有区别辈分和婚姻的作用,用以称呼丈夫或妻子的妹妹或弟弟。
(三)重叠式构词
重叠式构词指的是两个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词。在南阳方言的亲属称谓中,表示长辈、平辈亲属的词,凡是能用但语素称说的,通常都可以构成重叠式合成词。分两种情况:
1.第二个语素读轻声
这类词主要有: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姑姑
2.第二个语素读24调
这类词主要有:爷爷、奶奶、舅舅、姨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这些重叠式合成词多为儿语词,平时多用以单语素称说的亲属称谓。
三、南阳方言亲属称谓构词的简化和泛化
(一)亲属称谓构词的简化,包括“堂、表”的简化和表排行的序数词逐渐减少。
(二)亲属称谓构词的泛化,主要包括:
1.用亲属稱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者,比较常见的有“大爷、大叔、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弟弟、妹妹、兄弟”等等。
2.姓/名+亲属称谓,如“李叔、张伯、小桂姨”等。
3.特征+亲属称谓,如“漂亮姐姐、白胡子爷爷”等。
4.职业+亲属称谓,如“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司机叔叔”等。
参考文献:
[1]米青.亲属称谓词的变读[J].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