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边缘性”活力研究

2018-12-18熊惠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边缘性

熊惠

摘要:民间文学普遍发达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教育、认识、研究的价值不断上升,但至今仍然因其地域上的边疆性和文化上的边缘性,而达不到人们对汉文学那样重视的程度。文化上的“边缘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化,边缘文化亦可进入主流文化圈。在信息传播系统的发达、人民日益重视的现状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指日可待。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边缘性;边缘的活力

一、当代文学创作中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民间文学普遍发达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这一点而言,总体上远胜于作家文学。贫瘠的边陲却有着文学生长的沃土,物质与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作家文学相比,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主要是以民间口头文学为主,甚至有的民族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书面文学。但就是这浩如烟海的民间口头文学为我國当代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与素材。

在“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激发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如,满族的老舍、端木蕻良、舒群;蒙古族的萧乾;回族的李超、穆青、沙雷;苗族的沈从文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各少数民族都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原来没有作家文学的民族也有一部分产生了作家文学,我们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他们受各自民族的传统作品中文学结构、语言、风格、手法的深刻影响。体裁上,建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作家、汉族作家都意识到边陲百姓口里的文学富矿。无论是传统民间戏剧,还是小说、诗歌、散文纷纷都到民间作品中去寻找自己的灵感。比如,王昭君、文成公主、刘三姐、阿诗玛等一系列几百上千年的人物,都被塑造在了当代作家文艺创作中。作为满族作家,老舍先生的“京味儿”小说;苗族作家沈从文先生作品中浓浓的湘西乡情,古朴清新、简洁明了的语言,细致的心理刻画,湘西苗人特有的顽强而又质朴的性格特征,都跃然纸上。

少数民族的作家文学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作家创作灵感都受到来自于置身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经历。少数民族文学绝大部分的取材来源于边陲古朴厚重的民风民俗,有着中心所不具备的灵性与生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作家创作往往远离世俗喧嚣,走近边陲去吸取少数民族文化养分的原因。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边缘地位

当代作家创作中充分吸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养分,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状便是当下文学史的书写,大多将重心放在了汉民族文学史的书写上,对于少数民族文学要么无所涉及,要么就是一笔带过的提及而已。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文学的教科书基本上是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容的。包括当下各大高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这里面不乏历史的原因以及条件的限制。但是,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的课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

杨义先生曾说过“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或文学的地图。这个文化地图是在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这样的地图可以相当直观地、赏心悦目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形态,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要素、源流和它的生命过程。”(1)老先生的话意味深长,当前“全球化”进程中遭受多重影响和破坏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处于自身文化发展模式的艰难选择中。但我们不得不引以注意的是,正式因为这样的极度压力之下,才唤起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尊意识。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其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程度显然是无法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相比较的,因此,少数民族在地理上具有明显的“边疆性”。在文化上,汉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汉族文学占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造就了进入中原地区的文学作品必须是汉文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是进入不了中原地区的,比较而言少数民族文学就凸显了它文化上的“边缘性”。历史上,有部分少数民族作家有较明确的民族意识,他们的作品主动向民族的社会生活靠拢,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以民族文字作为符号的作家更是重视以自己民族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以自己的民族经历激发创作灵感。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这其中不乏有某些历史文化因素。这样的状况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引起部分作家、诗人的苦恼。

即便到了当下,由于汉民族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而人们也容易误以为汉民族的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故而汉族文学就一定会比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程度高。然而,马克思早已说过“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2)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不断上升,但至今仍然因其地域上的“边疆性”和文化上的边缘性,而达不到人们对汉文学那样重视的程度。

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边缘性活力”

文化上的“边缘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化,边缘文化亦可进入主流文化圈。边缘并非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精神思维上的原始性、原创性、多样性和丰富的想象性特征,其丰富性能够补足中原文化的缺失。中华文明绝对不是汉族一个民族关起门来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汉族和诸多古民族、少数民族几千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显然具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生机与活力。

杨义先生称之为“边缘的活力”——“边缘的活力,对于中国文化的格局和生命力具有本质的意义。当中心文化发生僵化和失去创造力的时候,往往有一些形质特异的、创造力充溢的边缘文化和民间文化崛起,使中国文学开拓出新的时代文体和新的表现境界,从而在文化调整和重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3)当创作模式化、碎片化的问题凸显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当作家灵感匮乏、接受者出现审美疲劳的时候,文学创作期盼的是吸收新鲜的血液,开辟新的创作路径,创作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会得到新生。

在过去,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作品的传播速度极慢,传播范围也极其有限,不乏好的作品会遭埋没。因为信息交通带来的不便,本来就生发于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学很难被传到中原,更不要谈及被人没所接受、所喜爱。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播即在分秒之间,之前的障碍都不再是问题。相反,这是一个呼唤着那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文学的时代。可喜的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正在日益崛起,无论是在数量、质量、功能上都一改过去少数民族文学仅仅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主的状况,改变这一状况必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次飞跃。

作为年轻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也应当谨记前辈的教导:“不研究边地民族的文学和文化,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汉文学的文学和文化的新增的成分和新出现的曲线;同样的道理,不研究汉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也不能深刻地理解边地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的新增加的成分和新出现的曲线。”(4)在信息传播系统的发达、人民日益重视的现状下,民族文学的繁荣指日可待。

注释: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3页。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3~94页。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

参考文献:

[1]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边缘性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相爱相杀的人们,都得了“一种病”
特殊时代的日常生活
湟川文化的历史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