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8-12-18梅培
梅培
摘 要 本文对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为了评价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过程设计因素、教学内容因素、信息化教学环境因素、教学效果六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可扩展性等特点。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1移动学习对高校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1.1移动学习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元,对学生可以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轻易的集中,很多学生变成了低头族。尽管有多媒体课件如PPT做为辅助,但是普遍上来讲,高校教师还并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的能力。
1.2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高校教师的资源都是通过教师搜集所得,其深度和广度收到一定的显示。而移动学习的信息获取方式具有开放性。例如很多视频、动画、素材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实时获取,而不是一味的依靠教师去搜集获取,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有用的资源,并不受物理环境的制约。
1.3课堂教学知识共享,个体学习向群体学习转变
教学课堂可以借助移动设备和网络,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更新的知识体会。教学内容也不局限于教材与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也可以不从遵循事先设定的流程与方法,而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由于很多知识内容可以实时从网络获取,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权威,课堂上也会出现更多的思考與讨论,整个课堂具备开放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体会,从而促成个体学习向群体学习的转变,实现群体性的创新。
2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提出
2.1移动技术的相关因素
2.1.1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移动学习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是否能够主动利用移动设备各种信息资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移动学习的意识。信息化教学与高校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则体现在“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引导”的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在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明确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任务。
2.1.2移动技术的掌握能力
该指标是指高校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借助于移动设备,应用新媒体等新型教学工具,以及运用各种新技术对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制作与加工。
2.1.3移动信息能力
根据信息管理的生命周期的定义,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存储等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移动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而移动信息化能力,则主要强调是通过移动终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则是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是从网络上获取,还是通过科技图书、报告等获取;信息资源存储的方法,是否有运用信息系统对所获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是否有对该资源进行重新理解与加工。
2.2教学过程设计
2.2.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存在诸多误区。事实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使其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与课程实践达成高度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部分教师会过分的依赖于信息技术,只是拘泥于教学过程的表面形式,而不重视教学的实际内容与效果,也会导致融合过程效果不好。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本质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工具,将丰富的教学环境资源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各种教学资源能够与教学过程实现整合,相互渗透,使得信息技术与与学科知识融合,构成知识的新形态,同时能够对原有知识进行知识拓展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融合的主体,是以实际的课程内容为核心的,目标是可以通过该方法,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只是服务于学科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能使得学生可以充分接触较新的信息技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融合,构成知识的新形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并使得信息技术逐步融于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中,成为他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工具。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和谐统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将信息技术的手段应用到课堂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反应,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应该放任学生,只顾自己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督促、检查与交流,并能够检验教学效果。教师需正确认识到自己引导者的身份,重视学生的反馈并能够及时调整。同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2.2信息化的互动教学
(1)课堂信息化的互动,师生之间多元化的教学互动。
信息化的互动教学,是指课堂的教学互动更加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的课堂互动。整个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开展互动,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交流,激发思考创新。
(2)虚拟信息化的互动,在课程结束之后模拟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互动。
在课程结束之后,借助于新媒体手段,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模拟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解答,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实时演示。
2.2.3信息化的教学评价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能力,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而信息化的教学评价能力,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和过程的评价,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技能,该技能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2.4信息化的辅助学习能力
(1)与领域专家合作与交流。
高校教师通过与领域专家的交流,获取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的知识和咨询。
(2)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多元化群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推广与宣传,使得学生可以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省级和全国类的竞赛,以赛促学的方式,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2.3教学内容设计
在实施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里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教学的实际内容,而是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的前沿性,是否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校传统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其课程体系与架构变化不是特别大,其内容脱离了社会环境,此类的学科教材明显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了教学内容的补充,从一定的程度反映了当前时代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与社会接轨。其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2.4移动信息化教学环境
移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关键因素。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理设施和移動信息化平台两个方面。物理设施包括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移动网络等。移动信息化平台包括:慕课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教学微博、QQ讨论群、BBS社区或直播间等,该平台可以同步或异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形成了优势互补,就促进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3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对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指标做出了分析。本节在其基础上构建模型图,如图所示,以方便得出详细的评价指标。
4结论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动态系统。本研究依据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和内涵,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需要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改和不断的完善。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GB097)。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华红艳,陈清利,兰西梅.浅谈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