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笔直书,气韵贯通

2018-12-18李亦婷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学学术书写

李亦婷

读到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倍感亲切,因为其中不少章节是我亲自编辑发表过的。最早与祁教授结缘是2011年,那时候我刚担任《社会科学》文学栏目的责编不久。祁教授投来两万字的长文《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是其156万字的《中国美学通史》一书的高度提炼和浓缩。该文视野宏阔,结构清晰,资料翔实,文字优美,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为主轴,精确把握并考量了中国美学史的历史演变和时代特征。文中最后一部分提到了“现当代:中国诗文美学的转型期”,说明祁教授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有意识地观照到五四运动以后的美学状况。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一个引子和雏形。

在美学研究的历程中,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一直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始,就不断有美学史著作问世。这些著作体例不一,思路各异,各有侧重,體现出作者不同的美学观念及研究方法。而眼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又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呢?

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宏阔的知识视野

要独立完成一部体量大、时间跨度长的美学史着实不易,这对作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祁教授即与美学结缘,可以说30多年来,他一直思考美、研究美、书写美。在提笔创作本书之前,已有《美学关怀》《中国美学原理》《人文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佛教美学》等美学著作为先导,初步积累了美学史书写的基础。2008年三卷本的《中国美学通史》问世,汇集了大量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深刻认识,证明了作者具有驾驭大部头美学通史的能力。在《中国美学通史》的书写过程中,作者看到以往的美学史著作,大多写到五四运动便戛然而止,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美学学科演变、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新世纪以来美学成果等这些重要议题关注太少,或论述不清,产生了打通古今,续写美学史的念头,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史料钩沉工作。与此同时,在对中西方美学理论的不断阅读、思考和提纯的过程中,他逐渐建构出一个以“乐感美学”为标志的新美学理论体系。2016年《乐感美学》一书的诞生,标志着作者已经拥有了独立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建构起了一个系统、严密、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而《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成书正是在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兼顾西方美学成果的基础上,自带学术观点和立场,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作为评价依据贯穿始终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学术探索,也是作者三十载对美的思考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二、清晰的框架结构与完美的整体感

美学史的书写无法回避一个叙述结构问题。祁教授此书的导论部分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和分期做了清晰的概括。他以时间线索为“骨”,以各个时期的美学精神为“肉”,骨肉结合地逐一评述个案对象。在各章节的命名上没有采用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命题方式,而是牢牢抓住每一阶段、各评述对象最具概括性、最富个性特征的思想内容为标题。尤其是对近代部分的代表人物以及一些学界尚无共识的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总结与提炼非常精准,如“王国维:中国美学古今转换的标志”“汪济生:一元论三部类三层次美论体系”等。这样一来,还没有细读全书的内容,光是浏览目录部分,即可对全书的脉络一目了然,也便于读者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总体把握。清晰的框架结构即是作者脑海中关于中国现当代美学学科之学术版图的完美映射。

一直以来,大部头的美学史著作通常是集体合力完成,“兵团作战”有其优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因为编纂者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学术观点及表达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全书中出现有头无尾、前后矛盾、逻辑不一、表述混乱的现象也不足为奇。而这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洋洋洒洒75万字全凭祁教授一己之力完成。书中提炼出同时代诸多美学家的思想观点,总结出美学史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并对同一学者在不同时代的思想发展(如鲁迅前期与后期,朱光潜、蔡仪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等),不同时代美学家之间的类属关系展开分析。既有横向铺陈,也有纵向观照,编织成一张绵密的美学之网。更重要的是,作者个人的学术立场贯穿始终,在描述、评价各种美学学说、观点时把“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作为统一的评判依据,使得全书呈现出个性鲜明、首尾呼应、前后一致、气韵贯通的整体感。

三、有美有学,史论结合

叙写美学史,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有学无美”,二是“有美无学”。在美学史的书写中,一些学者着重于对美学史的现象描述,而回避对美的本质、含义的考量。尤其到了新世纪的解构大潮中,非本质主义美学甚嚣尘上,美学研究者逐渐放弃了对“美”是什么的本质思考,聚焦于“如何审美”的文化现象。然而,不对“美”加以严格界定,就无法从历史文献中选取相关材料。如果对美缺少自圆其说、一以贯之的思考,也无法对历史上关于“美”的论说做出令人信服的评判。这样的美学史著述也即陷入了“有学无美”。过于陷入具体对象的描述,缺少理论思辨和哲学深度,又会陷入有美无学,导致一些美学史著作呈现出浮光掠影、面目不清的窘境。

祁志祥教授的美学立场,既不同意现代美学对本质论的全盘否定,也不赞成传统美学实体的本质论,而是将本质视为“某类现象背后的统一性”,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撰写中,作者始终围绕美的本质、原因、规律、特征等美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并且自带学术立场,即“乐感美学”的核心观念。正如曾繁仁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正是本书成为真正学术论著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部上接中国古代美学史的贯通古今的美学史著作,作者在整体架构中体现了他的大历史感。写到具体学人的时候,不仅谈其思想,也紧密结合了其人生经历与学术经历,有血有肉,史论结合,凝聚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做到了有美有学亦有史。

正如作者一直秉持的美学观———“美是一种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如果读者对美、对美学有追求、有追问,对现代美学学科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的转型历程感兴趣,不妨跟着作者来一次“愉快”而“有价值”的阅读之旅吧!

猜你喜欢

美学学术书写
印花派对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书写春天的“草”
“妆”饰美学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