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开万木春(外一篇)
2018-12-18杨浚嵘
杨浚嵘
立冬时节,我幸会“回眸历史,记忆向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汉采风活动。这使我想起了古人对立冬的理解和崇拜:“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汉魏时期,立冬为大节,天子亲率群臣迎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人进行表彰和抚恤,请求死者保护生灵。民间则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以古鉴今,采风意义非凡。改革开放40年正当秋收好时节,我们满怀喜悦收藏硕果累累的时候,总是满心祝福和期盼着来年大丰收。
顺天意,国运昌,今年又是丰收年。采风路上,一派蓊郁,时令桔柚挂满枝头,正待秋收冬藏呢。我沉浸其中,受益匪浅,幸福着,感动着。就从”民以食为天”开始吧:早饭,自助餐,随己吃;午饭,农家乐火锅,地道的川味;晚饭,农家乐中餐,最具特色的连山回锅肉,香,香得让人回味,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事后,我想:这次活动,东道主安排得好,吃饭之事都直奔主题。可细一想,现在的生活就这样,一到周末,城里人往农村赶,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把个农家院子当成了自己的“娘家”,随便得很,亲热得很。看来,东道主的安排得“民”心,随“民”意。采风同仁们更是自得其乐,交口称赞。
乐在其中也,幸福村庄感染所致。午饭后,去松林镇沙田村采风,一看见松林二字,大巴车已行进在丘的路上,哦,这不是松林坡嘛,我30年前到省城成都出差的必经之地嘛。当年天麻麻亮,从青川出发,颠簸10多个小时,天黑后才赶到此处,饥肠辘辘,找个路边店,最想吃的就是“连山回锅肉”,便宜、解馋、冬天还暖和身子。如今之地,路边店变城了楼房大餐厅,高大、宽敞;招牌都比当年路边店门面还大,大气、亮哨。“大刀连山回锅肉”那个招牌,字比人高,颜色红得晃眼,气势恢宏。旁边还树了块“耕读回锅肉”的“新”招牌,我还没来得及品味,眨眼,时过景移了,“回”字在心里荡漾。
松林坡变了,何时被绿占领了光秃秃的丘,绿中点缀着红的桔,露放出黄的柚。那桔就像婴儿在妈妈怀抱里吃饱奶,从衣襟中露出来的脸蛋,多美多漂亮的向阳红呵,红得灿烂,红得让人喜欢,注目流连。那柚油亮亮的黄,就像一砣砣金疙瘩沉沉的缀在枝头,我双手捧着柚,爱不释手,心生一种幸福感。喂,想吃吗?摘就是啦。一位年轻媳妇怀抱婴儿朝我露着甜甜的笑。呵,这是你家的,长得好漂亮哈。啊,房前屋后都是,多得很。好安逸哦!是哟!你们城里人天天往我们乡下跑来耍,见惯不惊了,哪像你还这么那个,像没见过样。我哦哦地点着头,一时半会答不上话来。是呵,乡下空气新鲜,丘青林秀,房新路阔,吃得安逸,耍起舒服,咋不想天天来哦。攀谈中,那媳妇还说自家的农家乐办得也不错,你想在我这里耍,管吃管住管棋牌,管娃儿们玩耍,给你优惠哈。我们家一年有个一、二十万收入哈。还说村里家家都有搞头,有一家把猪圈都弄成“猪圈书吧”了。咹,有这样的事?不信你一会过去看,那猪圈书吧里才安逸,中西结合,书桌、书柜、书架,啤酒、咖啡、奶茶,茶几、板凳、沙发,0K、书法、绘画,啥子玩艺哟多得喊不出名字来。我这川北大山区的四川人,再一次领教了川西坝子里的川妹子的泼辣、爽快、机灵和嘴嚼。我没来得急留下这“川妹子”的名字和电话,就寻“猪圈书吧”去了。憑经验,猪圈模样在脑子浮现着,四处乱穿都不见。人有名,吧有牌,咋定格熟悉的猪圈呢?踏破铁鞋无觅处,猪吧就在桔林中。果不其然,“川妹子”说的是老实话。我拍下“猪juan书吧”招牌,拍了“圈”里摆设,突发其想:城里那些狗房猫房能变几个书吧么?
一路上,摆设着数十上百的农家桔柚小卖地摊,客到之处,先说拿起吃,买时再说价,随便给几个钱都行。有了,则无所谓。有福共享,不失中华民族的美德。从贫穷走过来的人,深知有和无的道理。更何况,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何尝不是人们从物资到精神富起来后的天然之举呢?
今天,人们确实在比较富有的基础上正朝着美丽幸福新村靠近。三水镇易家河坝,这里也是我曾经路过的地方,荒芜、杂乱、乱挖乱堆,大坑沙包、家禽粪便、水生臭味的昔日浮华不见了,呈现给我的是广袤的渔塘,平镜的水面,江南的小桥,川西坝子的凉亭,塘边落户的棕榈树长势喜人,路边的格桑花姹紫嫣红,迎送着八方客人。塘与路之间,大型水上游乐场建筑群高耸云端,场外人流如织,场内欢歌笑语,尤为少年儿童们喜欢,追逐戏闹,兴致盎然。天暗下来了,华灯初放,川西坝子的夜生活又要开始了。可那些塘边钓鱼的、长亭短亭间喝茶、下棋、打牌的,亭边宽敞处,跳舞的,健身的,依然如初,看来是要和夜生活连台进行了。好幸福啊!我油然感慨万千。
晚上,我躺在不硬不软,感觉舒适的席梦思床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手机响了,打开,微信,初中老同学原山茶户(微信名)在青川毛寨茶山上发给我要的山村公路照片。这是我写的一篇散文,《回家的路》需配的图。正是这张路照把我带入了梦乡。
深山老林的火地边上,搭建了一个低矮的人字形茅草棚,这棚子叫号棚子,秋收时节,农人昼夜于此,为庄稼站岗放哨,守护庄稼。夜里我睡的“叉叉床”上,垫的是茅草,盖的是蓑衣,烤着疙瘩火,吃着洋玉果。无聊得很,我就胡思乱想:“鲤鱼咋跃龙(农)门的;想着人啊,几千年了,咋还刀耕火种的过日子;就想啊,红四方面军在旺苍木门会议室墙上张贴参加红军的告示,其中一条:参加红军分好田好地;就想啊,啥时才能天天吃饱肚子,穿一身暖和的衣服。想不明白,悟不出道。广汉见闻后,天地洞开了,豁然敞亮了。竟然广汉还有一大堆人做着同样的梦,干着“不要命”的事。他们悄悄抓阄,“包产到户”,他们悄悄把集体田埂分为自留地,他们悄悄摘掉“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他们悄悄挂起了全国第一块“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这些事说来轻巧,像一根灯草。可在当时,要干,却是如履薄冰,险象迭生,福兮、祸兮,难料。广汉这么一堆人豁出去了,西高公社5大队2队队长莫诗富和社员们一起,像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一样,定“生死合同”,签名按上红手印。莫诗富他们把红手印印在“心里”,秘密进行,抓阄为证。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钟太银自决与妻子离婚,儿女全归妻子抚养,作了最后安排。他悄悄制作“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又悄悄挂在原人民公社的牌子处。原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不愧是老百姓的好书记,老百姓每一次悄悄真做实干,他都能从中发现闪光的智慧,敢为人先的勇气。看到老百姓得实惠了,说不出心中的喜悦,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老百姓干,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支持”和“争取”中,他曾经作好了回老家种田的打算。
“向阳乡人民政府”这块牌子从1980年到1983年,经过整整三年时间,上上下下的调研探讨,实践摸索,在争议中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写入宪法,才真正成为了合法的人民政府。这块牌子的含金量太重了,央视《复兴之路》记述:“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人民公社的管委会牌子被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人民公社解体,乡镇人民政府建立,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我想用数据证明巨变,可数据太多太大了,我无力取舍孰重孰要,更何况数字是枯燥无味的。只要我们躬身践行,身临其境,眼观、耳闻、鼻嗅、心思,那场境,那现实,生动活泼得多。我行感我悟,我可谓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饿肚子、穿破衣,长虱子的岁月难熬啊!我所在的生产队,队长也“牛”,也想改变“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的现状,搞半承包、计件制、多分自留地。可惜啊,他积劳成疾,没等到改革开放那一天含恨仙去了。我常常去我下乡的吊儿坝生产队,去一次感动一回,就说去那地方的路就变5回了,如今坐在动车上,舒适得想:要是能再坐一回拖拉机,巅簸在机耕道上该多有意思;要是再背上120斤公粮,走20里路,过9次河,爬两座小山,还行吗?背不动了,也找不到路了。宽敞的沥青路上穿梭着小轿车,大巴车,行人寥寥。若有,那也是走亲戚,串门户的,走长途的没得了。
俗话说:衣食住行看家当。这“家当”却是“家”“国”面貌的反映,老百姓所处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啊。这“家”不好当,“小家”“大家”都一样,装不出来,吹不出来。改革开放前,广汉向阳民谣“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改革开放后,凤阳小岗咏唱道“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吃”最有说服力,“民以食为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有一段视频,“年夜饭的变迁”,从1960年到2010年,每10年展现一桌年夜饭,從饭菜的变化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从满足温饱到丰富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全过程。无庸讳言,今天的老百姓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把健康长寿看得比“天”还要大,追求得更为迫切。为什么呢?富起来,向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在广汉向阳”陈列室”里,被一幅幅图片,一张张文字吸引着,久看生情,血涌胸田。那张草屋篾笆门、耕农和不好意思见大家的女人照片,仿佛深情地诉说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他们朴实而真切地告诫参观者: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遗忘可悲,它是走向苦难的脚步。
陈列室三间屋12面墙壁共同讲诉着向阳改革开放前后的故事,唯有这面墙上的“旧貌照”最为感人。40年了,我们与它离别得有些长久了,人生大半辈子后再相逢,真有一种苦难见真情的冲动。这张照片太珍贵了,我用手机照了相,放在收藏件里,我怕遗忘。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收藏,图像收藏是真实的,是铁证。记忆的收藏受情绪的影响,放大或缩小都是罪恶。这张照片在陈列室里,乍看有些不协调,可正是这张照片,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改革”的必然,“穷则思变”,困则突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谛,永远在人民手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走向光明的一次次伟大成功的实践,证明了走群众路线,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铮铮誓言,初心始然。
向阳人不愧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经过四十年的奋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改革之乡”,“工业重镇”,“火锅之城”,三张名片如雷贯耳,去年底,已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328家,GDP达到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65万元。我们不得不仰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成就,“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改革需要排头兵,向阳花开万木春。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