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州大鼓

2018-12-18白中阳

寻根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鼓庙会民众

白中阳

中州大鼓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颇受媒体关注。但目前学界关于中州大鼓的研究却不足,仅李建东等人的《赵堤“中州大鼓”》和赵书峰的《浅谈中州大鼓的艺术特色》对该问题略有提及,且仅仅局限于对中州大鼓的简单介绍和艺术特色的简要分析,而在中州大鼓的艺术功能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上却很少着笔。有鉴于此,笔者在重新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弥补当下研究之不足,并期待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中州大鼓的历史源流

众所周知,鼓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军事、祭祀、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之中。而鼓最早的应用是在军事上,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为鼓舞士气而造鼓,相传当年黄帝造鼓之地就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地区,因而新乡地区也被称为“鼓的故乡”。新乡古属冀州,为中原地区军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多战乱。据《新乡县志》记载:“牧野在县东北八里,即古牧野,武王伐封陈师之地,太公庙尚在。”可见,新乡地区最早可追溯为商朝末年牧野之战的古战场。而今,新乡地区的许多地名,如七里营、八里营、孟营、藏营等,仍均饱含军旅意味。

而中州大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新乡县赵堤村修“奶奶庙”,村民们以大鼓传递消息来召集人们干活。随后,当地百姓张崇仁和赵存义等人研究鼓谱反复敲打,并编写鼓谱《大忽雷炮》,至此才形成了赵堤“中州大鼓”的最早雏形。雍正年间,在村民赵鹏举和张化文等人的影响下,打鼓的人多了起来,中州大鼓再次得到传播和弘扬。直至清末咸丰年间,村民张万坤组织村民,成立了火神会、天爷会、天地会三个鼓会,并增置了大量的附属铜器,如铙、镲、锣等,这时才迎来了中州大鼓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民国时期,村民张再富、程明志、程玉喜三人改编鼓谱《大忽雷炮》为《小忽雷炮》,将原来节奏较缓慢且操作复杂的旧鼓谱,改编成节奏紧凑,激昂流畅,容易使人激情澎湃的新鼓谱。而后,他们又丰富了鼓会的编排,增添指挥用的会旗,护卫用的拦旗,显威用的火焰边龙旗,代表严肃的虎头牌,执法用的红黑棍,以及鼓会出场所用的开道团锣,施发号令的三眼铁铳,还有压阵角的大都督军旗等,改编后的鼓会场面更为宏大。到了民国后期,中州大鼓声势更加浩大,且每逢宗族祭祀、节庆、庙会等,中州大鼓的身影总会出现,如此世代相传至今,其自身孕育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不可谓不厚重。每当敲鼓游行之时,长长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由此,中州大鼓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州大鼓在继承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延续着历史传承的脉络。但1958年之后,鉴于种种原因,中州大鼓曾一度“偃旗息鼓”。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重操旧业,在日常婚丧嫁娶中,中州大鼓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张观来等人重新组建大鼓会,并于1978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新乡县小冀镇举行全县文艺会演,中断了二十多年的中州大鼓重新擂响,当时的小冀万人空巷,大大提高了中州大鼓的知名度。由此,也迎来了中州大鼓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中州大鼓的社会功能

中州大鼓以独有的中原文化魅力敲响了大半个中国,鼓出了厚重的牧野文化,鼓出了牧野大地的美好生活。

一、精神慰藉功能

虽然中州大鼓是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但其艺术性丝毫不比其他主流艺术形式弱。其自身所涉及的节奏、乐器、鼓谱等,均是当下音乐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而有关中州大鼓的精神慰藉功能,又可以从表演者和观众两个层面来全面展现。

1.对表演者的精神慰藉。中州大鼓的演员多为当地农民,他们闲时排练、演出,忙时务农、务工。他们自身并非专业演员,但在接触鼓乐时却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他们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同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平静。

2.就其对观赏者的精神慰藉而言。观赏者在观赏中州大鼓这项民间艺术时,对于这项艺术美不美、好不好,总会有自己内心的判断。在欣赏中州大鼓时,快的鼓点节奏会使观赏者情绪振奋,缓慢的节奏则会使他们内心平静,最终观赏者们不管是审美还是联想,往往都能使自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祭祀功能

历史上的许多鼓乐最初的出现和发展均受地方经济水平和社会安定状况的制约。尤其是战乱和水患对生活承受能力极为脆弱的民众的影响最为显著,人们多通过祭祀等途径来期盼神明能够降下福瑞,进而摆脱生活的艰辛,而中州大鼓的祭祀功能就体现于此,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祈雨功能。中原地区常有旱灾,所以有着数百年的擂鼓祈雨的习俗。每逢旱灾危及民众的生活时,他们会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祭祀仪式来向神明求雨消灾,为了让神明感受到他们的诚意,中州大鼓就成了民众向上天传达他们敬畏神明之心的纽带。在祭祀过程中,他们拼命地擂奏大鼓,以示向天呼救,祈求天公降雨。鼓、铙、镲、锣结合,很具有观赏性。而且,中州大鼓使用的多是低音鼓,在集体表演时,几十面大鼓和镲的配合交织在一起,气势壮观,远听似惊雷,颇有排山倒海之势,加之鼓点节奏多变,表演热烈粗犷,充分体现了民众对神明的敬畏。中州大鼓的著名鼓谱《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就是为求雨、祭祀而创作出来的。

2.庙会助兴。中州大鼓的诞生地赵堤村周边有类型各异的老庙会。每逢庙会,爱敲鼓的村民们都会发挥他们各自的技艺特长来为庙会助兴。这样的演出不仅扩大了赵堤村当地庙会的知名度,更使得中州大鼓借助庙会复杂人员流动带来的信息传播而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所以,每逢当地有重要庙会时,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来到赵堤村赏鼓、逛庙会。庙会和中州大鼓是相互作用的。

三、休闲娱乐功能

在中原地区,民众的生活虽然安逸,但也是单调和乏味的。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鼓声一旦响起,能使人们身心愉悦且得到放松。所以,中州大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项极为有益的娱乐活动。每逢农闲时,无论妇孺老幼均愿意参与其中,这不仅填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空虚,而且在鼓会活动中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时至今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家社会的日益安定团结,新乡民众依然没有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的富足而彻底遗忘祖辈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他们依然遵循着旧有的习俗,世代传承着这笔使他们身心愉悦的文化财富。

四、教化功能

中州大鼓的教化功能对民众的影响也极为显著。事实上,音乐本身就有修身养性、教化灵魂的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言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数百年后的荀子在其所著的《乐论》中也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的生动记载。当下的中州大鼓,不管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欢快、奔放的鼓乐节奏不仅改善了民众的精神面貌,更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对祖先的敬畏,对宗族的尊崇,对礼仪的遵循,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着当地的社会风气。数百年来,中州大鼓正是凭借着欢快流畅的节奏,场面热烈且内容丰富的演出,以及色彩缤纷的服装搭配,而世代传承。其表演内容和场所接近民众日常生活,加之剧目中蕴含着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每次演出都使民众在激情澎湃中受到教化,而且这种教化功能也同时成为它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推手。

中州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近些年来,新乡当地政府和河南省政府对中州大鼓的保护力度在逐年加大,不仅加大了对中州大鼓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植,而且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也投人了极大的关注。除此之外,民间中州大鼓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也自发采取了类型各异的保护措施,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力所能及的保護和搜救。通过这些措施,近年来,中州大鼓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让其顺利地传承下去,仅靠这些举措还是不够的。

笔者对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应该在尊重中州大鼓“原始性”重要原则的基础上,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政策、资金等“大环境”,这样既能使民间艺人对中州大鼓展开高效的“自我救赎”,也能使政府和民间借助优良的“大环境”来为中州大鼓的传承“擂鼓助力”,使中州大鼓得到更加健康的传承。其次,可以尽力挖掘和利用中州大鼓的艺术潜力和资源储备,着力提升传承人的艺术修养,尝试组建一支高水准的“中州大鼓”队,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最后,在具体措施上,既可以在建立长效的政府管理机制方面着力,也可以在完善合理的社会保护机制方面着手,更应该在加强对老艺人和传承人的保护上打开局面,甚至可以在让鼓乐走进校园的教育思路上寻求出路。总之,凡是有益于中州大鼓保护和传承的各种有益举措均是可以大胆尝试的。

猜你喜欢

大鼓庙会民众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大鼓里有什么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