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18-12-18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City Rebelling作者:侯志仁译者:吴比娜 等出版:左岸文化,2013
本书由旅美华人学者侯志仁主编,荣获美国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2012年最佳著作奖(Places Book Award)。侯志仁先生是华盛顿大学景观建筑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规划博士,除从事景观和环境规划、台湾社区及文化保护工作外,近年来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如《浮游城市》(Transcultural Cities: 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反叛的公共空间》(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u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等。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是《反叛的公共空间》一书的精华版,它由3篇序言(一篇自序,两篇推荐序),11篇论文组成。在序言中,编者简要地阐述了本书的意义和希望传达的观点,即一种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生产方式;之后的10篇论文分别描述了10个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它们是:《在北京街头跳舞,城市系统里的即兴演出》《洛杉矶的拉丁城市主义,城市再造的新模式》《占用一下,Rebar无厘头的城市宽厚战术》《“城市实验室”,孕育柏林自由空间的永续发展》《东京城市再生,营造都会建筑的公共性》《在私人住家里营造的新公共领域》《西雅图夜(市)未眠,搞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再造》《城市农耕与反叛空间,洛杉矶与西雅图》《广场外的动/感地理,移向润泽边界的相关城市公民行动》《公共空间行动主义,多伦多与温哥华》;在案例之后,侯志仁先生又再次回到本书的主题,以自己的一篇论文《“非常”公共空间》对全书进行总结。可以说,本书结构清晰,视角特殊,参与作者也具有多元性,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这使本书无论是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设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不是一本讲述传统城市设计理论的书籍,它并不关注都市中的宏大叙事,或者由资本主导的“光鲜亮丽”的公园,中产阶级的社区、购物商场,由被“活化”的历史建筑转化而成的文创园区等等城市物象;相反,书中讨论更多的是关于非典型性的都市策略:那些移动的、临时的行为或事件,以及这些行为、事件所引发的城市公共性。正如本书编者所说,是“临时性的都市主义”(Temporary Urbanism),或者“游击式的都市主义”(Guerrilla Urbanism)。这种临时性的、游击式的都市主义迥异于“由上至下”的宏大规划,也和我们常说的“由下自上”的公共参与模式不尽相同,它更像是一种个人小叙事对时代大叙事的反抗,带有强烈的庶民色彩,不完美,甚至是简陋的,但很放松,且真实。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使本书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在日益消费化的今天,公共空间已经被异化成为资本的玩具,真实的公共性离我们渐行渐远;同时虚拟世界的兴起也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公共空间。如何在“迪士尼化”的公共空间,“赛博化”的公共空间夹缝中,发现“自生产”的公共空间,相信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路和启发。□(撰文: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景观都市主义:从起源到演变Landscape as Urbanism作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译者:陈崇贤,夏宇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景观都市主义诞生于1990年代。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人之一,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在2006年收集了诸位当时在国际上极有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城市理论家的相关文章,编辑出版了文摘类书籍《景观都市主义读本》,在景观、城市甚至是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16年,他出版了《景观都市主义:从起源到演变》 。如果说《景观都市主义读本》着力于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现状危机的描述与批判,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的巨大潜力,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而10年后出版的本书则更加系统性地梳理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思潮在广泛的历史、理论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所产生的根源,被视作是景观都市主义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题论著。阅读同一作者相隔10年的两本著作,我们可以体会到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正在趋于成熟,并且无论是理论还是项目都已经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迅速被纳入全球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讨论中。新书中也加入了对景观设计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新兴角色的论述。
本书认为,当代城市处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生态危机的崭新背景下,基于传统城市形态的建筑学逻辑受到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变化的影响,进而“破裂或中断”,一些场地在城市严谨的建筑学秩序中已经“荒废或显得格格不入”,而景观则与这些场地“息息相关”。景观已然成为当代城市研究的模型和媒介,其尺度、基础设施的连通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力均超越了城市营造所遵循的严谨的建筑范式。应对风险、弹性、适应性和变化等场地和问题的叠加效应,突出了以景观作为媒介和模型探讨城市这一集体性空间课题的潜力,景观都市主义尤其善于利用城市形式潜在的自主性矛盾重新激发景观设计。
整本书由9个章节组成,通过3个部分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发展史。第一至第三章,树立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出现置于后现代建筑文化以及对现代主义规划批判的背景中,并宣称景观设计师是这个时代的城市规划师。第四至第六章,解释了景观都市主义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将景观都市主义起源的时间定位在后福特主义城市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背景中,而非其声称的“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自主性”。第七至第九章,回顾了这一主题所暗含的各种表现形式,重新审视了19世纪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职业的起源,其致力于城市建设,而非如田园牧歌般地游离于城市之外。
最后的结论中作者指出,过去25年间,城市设计形成过程中曾花费大量时间关注传统固守的学科边界的定义,而尚未发掘其作为建筑环境与设计学科交叉点的潜力,而景观都市主义鉴于这种未被开发的潜力提出一种批判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重新理解现代主义规划的环境和社会愿景,为城市设计学科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可能。最后,他还肯定了一些北美的设计学校推出建筑与景观两者结合的学位或课程的举措,呼吁教育应向知识共享与学科交叉方向做出转变。□ (撰文:陈忱,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