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风景的空间线索: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的城市与建筑摄影

2018-12-18张燕来ZHANGYanlai

世界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风景摄影建筑

张燕来/ZHANG Yanlai

城市风景(cityscapes)

城市之间(intercity)

中断之城(interrupted city)

散乱之城(scattered city)

……

城市,构成了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Gabriele Basilico,1944-2013)摄影生涯的影像主题,也见证了诞生于城市和工业发展时期的摄影对都市观看方式的直接影响。

20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摄影界,深陷批判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光辉与遗泽中。1970年代末,意大利文学界和摄影界率先对现状发起责难,以巴西利科为代表的意大利新一代摄影家立足欧洲,融合建筑学观点与摄影表现力,以城市影像入镜,用摄影记录城市景观、都市发展和后工业时期的社会风景,提供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线索(表1)。

表1 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城市摄影代表作品年表

1 城市从何而来?

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1973年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1970年代正值意大利“想象的力量”思潮盛行,这一文化重建的潮流影响了建筑界,“富有社会意义”“具有生活气息”的建筑成为建筑学的重要理念,有着摄影抱负的巴西利科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将职业由建筑设计转向城市与建筑摄影,立志以影像创作探索城市的空间真相(图1)。

城市从何而来?在传统城市理论与建筑学认知中,城市一般由旧城市中心的扩张与蔓延而来,但巴西利科的摄影证明了城市多重起源的可能性。

1 巴西利科早期作品“米兰:一幅工业肖像”(1978-1980)更多地接近于传统建筑摄影(图片来源:Gabriele Basilico and Achille Bonito Oliva. Gabriele Basilico Work Book 1969-2006)

1.1 边缘

1984年,受法国领土整治暨地方发展局(D.A.T.A.R.)邀请,巴西利科参与电影《海之边缘》的创作,记录法国境内的城市和乡村景象。他拍摄了法国16个海边城市,从东北部的敦刻尔克港到南部的天主教圣地圣米歇尔山,展现了城市的地缘、地理与城市的关系认知。1990年代,巴西利科拍摄了众多欧洲城市的都市风景,他将影像描绘的重点置于城市边缘地段,如海港、郊区、新兴工业区,在再现城市地缘特征的同时记录了20世纪后期欧洲城市无法阻挡的工业化变迁与城市化进程(图2)。

在巴西利科1999年出版的《城市风景》一书的序言中,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提到了一段往事:1970年代,巴西建筑师卡洛斯·尼尔森(Carlos Nelson)拍摄了一组题为“从贫民窟到城市”的关于巴西城市的照片,这组照片揭示了城市是从偏远的贫民窟和低等区发展而来,而非源自大多建筑师概念中的旧城市中心[1]。西扎认为巴西利科的摄影不仅同样揭示了一些欧洲城市起源于“边缘”这一事实,而且引发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对城市起源的深入思考。

1.2 中心

建筑学教育背景的巴西利科对城市中心的判断与认知源自专业的考察,因此对他而言城市中心也就成为一个多重意味之场所。在此,两张城市中心照片的对比可以说明这一点(图3)。在介绍1993年拍摄的马德里中心照片时巴西利科写道:“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城市规划的角度,格兰大道(Gran Via)都是马德里的城市中心的纪念性街区。因此我决定在影像中融入更多的街道语言元素:路灯、斑马线来定义空间并强调城市中心的活力。”[2]巴西利科认为当代的建筑景观常常塑造一种人造的虚假天堂:充满了步行空间、摩天楼、广场、玻璃幕墙,这种单一的空间造成了人性尺度和识别性的缺失。1997年他拍摄了巴黎德方斯新区中心,“面对德方斯这样一个新建城区,我很诧异地感受到如此迷人的人造空间带给我的却是轻微的模糊,充满了一种不安和下意识的悲伤。”[2]由此可见,在城市中心的影像创作中他所在意的是一种历史的、人性的、生活气息的城市空间,而在缺乏人文和文脉的千篇一律的新城中心,“尽管采用了和经典作品相似的构图,但影像中却布满了荒凉与挑衅。”[4]

2 城市何去何从?

城市风景与城市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巴西利科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由一个有着明确定义的中心和边缘的整体消解为一个半自治的松散的混合物,其无政府状态甚至延伸至乡村”[3]。因此,他试图通过城市与建筑摄影来建立一张“地图”:经过充分推断的,可以全面展现城郊工业与都市风景的地图。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他逐步明确了两个创作基点:一是记录城市静态的无序节点,二是记录城市动态的物理变迁。

2.1 工业

2 巴西利科拍摄的海港系列显示了城市的边缘特征(图片来源:Gabriele Basilico and Achille Bonito Oliva. Gabriele Basilico Work Book 1969-2006)

3 马德里城市中心(左),巴黎德方斯新区中心(右)(图片来源:Francesco Bonami, Gabriele Basilico)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巴西利科多次提及德国类型学摄影大师贝歇夫妇(Bernd Becher and Hilla Becher)在摄影题材、美国纪实摄影巨匠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在摄影观念上对他的影响。但仔细分析,他的城市摄影恰恰是贝歇夫妇类型摄影的对立面——贝歇夫妇将工业建筑系列性地并置,基于形态的相似,从环境中抽离。这些工业建筑一旦独立于环境与场所,便仅仅成为一座雕塑(图4);而巴西利科以一名建筑师——摄影师的情感参与城市,他镜头中的工业建筑既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脉络的一部分(图5)。沃克·埃文斯的摄影则指引了巴西利科城市风景的艺术追求,正如他所言:“埃文斯将摄影转变为记录,将记录转变为艺术,最后将这种艺术转变为一种不寻常的社会价值。”[2]

2.2 风景

在艺术史中,风景艺术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描绘自然风景还是观察城市结构,风景艺术家的目的都是给观者提供一种风景文献来映射城市历史文脉与当代自然。对巴西利科长期关注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弗朗西斯科·波那密(Francesco Bonami)认为:“如果说17世纪之前艺术的主题是人的话,那么从巴洛克艺术时期开始,空间与建筑成为现实再现艺术的核心元素。”[2]巴西利科在回忆自己的摄影生涯时写到:“在我投身都市建筑和风景摄影之前,我着迷于新闻摄影,但最终空间慢慢地取代了事件和人物成为了我关注的全部。”[4]由此可以看出空间融入城市风景影像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巴西利科从工业化的城市影像中发现了与传统自然风光关联的社会风景的脉络。“北欧的那些城市,狂风的海面、深远的天空、低沉的云层、暴雨、狂风、多变的光影……向我打开了一扇通向风景的大门。”[3]自然风景与人工构筑物混合成为一种被他称为“城市风景”的工业化城市的象征物,他在这些城市风景影像中延续了17世纪北欧绘画、18世纪意大利风景画家对城市的描绘,构成了他的都市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传统绘画的联想。同时,也使他发现了城市摄影的重要特征:都市风景既是真实世界与影像之城的“中介物”,也是真实与想象的“合成物”。

4 贝歇夫妇的工业建筑类型摄影(图片来源:Thierry de Duve, Bernd and Hilla Becher: Basic Forms)

5 巴西利科拍摄的米兰地区工业建筑(图片来源:Walter Guadagnini and Giovanna Calvenzi, Gabriele Basilico: I Listen to Your Heart, city)

6 1991、2003、2008、2011年巴西利科拍摄的贝鲁特见证了城市的伤口与重建(图片来源:Gabriele Basilico and Achille Bonito Oliva. Gabriele Basilico Work Book 1969-2006)

3 城市的再生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可以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的一个乌托邦时代,西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得到广泛传播。但巴西利科意识到流行文化并不能清晰地展现位于社会、经济、战争、开发危机中的城市,因此他决定将目标转向城市里的建筑——所谓“时代创伤”和“时代奇迹”的代表物,将它们视为城市再生的见证物。

3.1 战争

1975-1989年间,黎巴嫩经历了惨烈的内战,首都贝鲁特被一分为二,尤其是1982年以色列军队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激烈战斗,对贝鲁特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991年,巴西利科受邀与黎巴嫩作家多米尼克·艾迪(Dominique Edde)合作,拍摄了一系列关于贝鲁特中央区的图片。“贝鲁特的城市结构清晰明确。然而,从远处眺望这座城市,现在的它犹如患上皮肤病一样,战争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十分骇人。荒谬的战争带来了可怕的病痛,我想我应该通过摄影来重建这座城市的建筑和街区、记忆和发展。”[5]巴西利科将之与意大利画家、建筑师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创作的古罗马的废墟场景产生联系:废墟既是过去的战争给城市带来伤害的见证,也意味着城市再生的可能。因此,巴西利科拒绝在贝鲁特的拍摄中将废墟描绘成风景或雕塑的所谓艺术化表现,而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主体,以整体性的城市影像来重塑城市空间。

2003、2008、2011年巴西利科又先后3次重返贝鲁特,陆续记录了贝鲁特战后重建的过程与城市的发展。贝鲁特系列影像作为他的摄影作品中时间跨度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系列作品,不仅记录了城市的伤口及其愈合的过程,也再现了人类的破坏力与建设力(图6)。

3.2 开发

面对城市开发,巴西利科最初表现为一位剖析者和批判者。1996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巴西利科和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合作完成了“意大利:一个国家的剖析”,用影像记录、分析了意大利的6个地理不同但边缘类似的城市新区,这个系列作品在见证新区发展的同时也例证了他的忧虑:“遍布全国的缺乏克制的建设,城市面临着进一步无度的开发。”[2]

2011年,布雷西亚市马西姆·米尼尼画廊(Galleria Massimo Minini)邀请巴西利科与美国观念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共同完成了“无识别的现代城市”展览:两位艺术家共同拍摄布雷西亚城市街景并展开对谈,探讨城市开发与景观问题。巴西利科在对谈中坦承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ni)《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等著作对其城市观的影响,“文丘里教会我们应以新鲜的、清醒的眼光观察与接收城市风景,我使用‘民主’一词——将伟大的建筑与普通的建筑与场所一视同仁……我对城市的物理变迁感兴趣,我仔细观察城市构筑物如何对城市发生作用,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6]由此可见,面对城市开发改变的城市风景,21世纪的巴西利科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源于建筑学的思考使他以乐观的社会进化论的态度来整体性地看待城市变迁(图7)。

7 巴西利科2010年拍摄的上海(图片来源:Walter Guadagnini and Giovanna Calvenzi,Gabriele Basilico:I Listen to Your Heart, city)

4 人——建筑——城市

当我们阅读城市影像时,城市中的人、人群,甚至交通都被影像自然地吸收而成为都市风景的背景,这种现象自摄影诞生之日甚至在摄影之前的绘画中就存在。巴西利科摄影的主题是城市地形学(urban topography)和社会风景(social landscape)。因此,“人——建筑——城市”的尺度变迁恰好与影像中的前景、中景和远景达成了一致。

4.1 人——空无

巴西利科的影像中很少出现人,尤其是近景人群,而代之以空无的街头与寂静的城市。这种冷漠的表面之下潜伏着一种不安的情绪,让人联想起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电影场景。空的前景避免了观者对画面的瞬间进入,从而将都市风景的所有元素:道路、建筑、设施平等地植入画面,呈现都市空间。“我所拍摄的‘空无’作为主角本身,充满了优美,充满了力量,并且还具有人性化的沟通技巧。因为‘空无’就存在于建筑内,是结构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巴西利科关注建筑中的人性,但他的摄影中无人的建筑、街道和城市风景又例证了这是一个悖论:“我相信我的摄影充满了空间的人性——建筑与城市由人建造但人却不可见。”[5]

或者说,这些建筑、这些城市在空无的环境里被感知,在无尽的黑暗中被点点灯光所勾勒,“表现了城市的隐秘条件,人们被隔离在一个隐秘的地方。”[8]让观者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与其他工业区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些景象并非偶然,而是建筑学背景的巴西利科对城市空间与影像的再设计与再规划(图 8)。

8“空无”是巴西利科都市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图片来源:Walter Guadagnini and Giovanna Calvenzi,Gabriele Basilico:I Listen to Your Heart, city)

4.2 建筑——分析

巴西利科记录了同时代许多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从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阿尔瓦罗·西扎到雷姆· 库哈斯,这些建筑师也深深认同他的城市风景影像。阿尔多·罗西认为:“光和影的结合是巴西利科摄影的显著特点,并呈现出一种建筑分析的特征。他试图解释一个焦点:一个基于清晰、组合的有张力的影像,表露了他对于城市路口、外墙以及它们与街道关系的兴趣。”[1]阿尔瓦罗·西扎则说:“巴西利科的摄影中充满了愤怒,同时也饱含了希望与宽容、忍受和责难。透过他的照片,我们可以谈论人类构筑物中的信念,他通过引导我们走过废墟、废弃建筑来组织这些影像。”[1]

对巴西利科而言,建筑透视学通过街道的影像得到呈现与分析。同时,这种对城市建筑的影像分析并不意味着将最好的建筑孤立出城市文脉以求展示它的美学特征或构成尺度。恰恰相反,他将“高雅”建筑与“普通”建筑等同视之来产生城市尺度的对话。因为真实城市中充满了雅与俗、中心与边缘的混杂,城市影像必须体现对城市建筑和空间的“民主”分析功能。

4.3 城市——脉络

对城市而言,摄影与其他学科如建筑学、城市规划、人类学、社会学等紧密联系。面对城市过度开发、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并发症,理论研究的困境与研究手段的匮乏已经带来了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导致了传统摄影中作为分析与调查手段的可信度的丧失。在这个背景之下,巴西利科摄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可谓从城市脉络中提取出的对于城市影像的两种并行的认识:首先,城市摄影可以视为是一种分析的地形学方法上的纪实摄影;其次,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一种和情感相关的关注城市生长的注释能力(图9)。

历史地看,巴西利科深知西方文明基于自然变迁,但他的影像剖析、重释并混合了对场所和城市发展的情感、图像、分析和批判。宏观上看,城市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力量的视觉符号,标志着人类在自然地理中植入的人工建造物。巴西利科对于这一视觉符号起源的认识甚至早于建筑学者,他通过摄影提出的关于城市边缘识别的概念,体现了超出视觉化、图像化认知的对城市的尊重。

9 巴西利科的城市摄影展示了建筑、城市、风景的综合关系(图片来源:Walter Guadagnini and Giovanna Calvenzi,Gabriele Basilico:I Listen to Your Heart, city)

5 结语

空间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想象的。在摄影中,空间是记录和证言,是解释和变形。

——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建筑、城市、幻景:摄影的沉思》[5]

自摄影诞生以来,城市影像与真实城市重叠在一起,世界与它的图像合为一体。巴西利科可谓是一位城市视觉编年史作者,他将自己称为“空间的丈量者”,终其一生记录城市由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环境转化,定义了人类影响下的自然风光与城市景观的诸多概念:

起源——发展:城市的起源并非来自单一的城市旧中心,都市摄影中的地缘关系证明城市可以源自港口、边缘,工业化是造成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风景:建筑和风景并不是对立的因素,建筑可以植入风景,与风景并存共生,融入了建筑和城市的如画风景是后工业时代城市的重要特征。

影像——城市:巴西利科影像中的城市,既是图像的城市,也是现象的城市,更是历史的城市,影像的表象之下是都市风景的空间分析与发展线索。□

猜你喜欢

风景摄影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WZW—bewell摄影月赛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