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微观出口三元边际增长对策研究
——基于对中国入世和登记制改革的回顾

2018-12-18卞泽阳陈瑶雯

国际贸易 2018年11期
关键词:登记制入世边际

卞泽阳 陈瑶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在1996—2001年间达到了10.62%,2002—2007年间更是高达28.95%。中国出口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外贸制度经历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包括2001年中国入世和2004年外贸经营实行“登记制”。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早期由国家统一管理、统负盈亏、国营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的对外贸易体制虽然符合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保护政策的要求,但外贸企业由于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其生产出口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因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外贸企业效率低下、外贸资源倾斜错配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是国际上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浪潮正兴,关贸总协定(GATT)、经合组织(OECD)、区域经济一体化(EU、NAFTA、CAFTA)、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区域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一体化组织、协定相继涌现并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也逐渐认识到国内生产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政府也努力开展入世谈判、双边多边贸易谈判,积极投入到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中。为了探究如何在制度层面推动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本文以海关HS-六位码出口产品及产品内的微观企业作为制度冲击的研究对象,就中国2001年加入WTO和2004年《对外贸易法》确认外贸经营由“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这两起重大外贸制度变迁对我国微观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展开回顾与分析,并据此提出在新时代下推动我国出口三元边际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国入世和外贸经营登记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WTO因其制定并监督执行国际经贸规则、提供多边贸易谈判讲坛、调解成员国贸易争端、促进贸易自由化等职能而被喻为“经济联合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中国为复关和加入WTO在经过了长达15年的不懈努力后,于2001年12月11日终于正式加入WTO并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回顾中国坚定不移地入世的原因,首先是1978年我国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后,在对外开放方面一直都在寻求重大的突破,那么加入WTO无疑成为最合时宜的目标;其次,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出口亦得到了迅猛发展,企业的进口需求也随之上升,具体表现为一般贸易企业对进口中间品的需求以及加工贸易企业对出口加工订单的需求日益增强,那么加入WTO享受进口自由化的便利则自然成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共同的呼声;最后,加入WTO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利于企业扩大出口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入世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全面认真地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清理修订了两千余项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幅降低了关税水平,各种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等)也已逐步取消,同时在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服务贸易领域也实现了适度的开放。其中,为履行入世承诺及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于2004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新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从事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未按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验放手续。至此,我国外贸经营已正式由“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履行了入世“三年内开放外贸经营权”的承诺,标志着我国外贸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中国入世和登记制改革对出口三元边际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入世和“登记制”实施这两个重大事件在最大程度上分别响应并实现了我国外贸体制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因此,讨论探究这两次外贸领域的重大变革对我国出口产品和出口企业层面产生的直接影响作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制度变迁的成果和不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国际贸易研究惯常的出口三元边际的分析视角,我们首先选择出口产品作为观察对象,将HS-六位码出口产品内出口企业数量的变化定义为出口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进而选择在2000—2007年持续出口的企业作为观察对象,将企业持续出口的HS-六位码产品的数量变化定义为出口内延边际(Intensive Margin),同时将企业持续出口的HS-六位码产品价格的变化定义为出口产品价格边际并以此作为出口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行考量。可以预见,入世带来的海外市场需求端拉力可以促进出口的扩展边际(出口企业数量上升)和内延边际(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在面对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品竞争时,国内出口企业有动力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而“登记制”带来的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则更直接地促进出口的扩展边际,但由于国内出口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出口的内延边际先升后降或不升反降,出口企业寻求“多元化”和“差异化”出口战略的转变会进一步促进出口的扩展边际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在入世的需求侧拉力和“登记制”的供给侧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出口企业数量、出口产品种类、企业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价格上的“量”和“质”的增长均能得以很好的解释。

从图1中我国月度出口额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出,在2001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月度出口额的趋势线斜率明显增大,我国出口呈现结构式加速增长,这在时间节点上恰好与本文研究的入世和“登记制”实施高度吻合。在2008年我国出口的月度趋势线出现断崖式下跌则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然下降。

(一)出口扩展边际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供给是历史的、有限的、不完备的,当现有制度已不能满足人们时下新的需求时,就会诱发催生制度的变迁,因此,制度变迁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规制的缓和。同样,中国加入WTO和实施“登记制”改革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缓解中国的出口规制问题。从供需角度展开分析,中国入世为国内出口企业带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同时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从而实现了缓解中国出口的“外部”规制问题;“登记制”的实施则完全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极大地促进了新出口企业的诞生,缓解了中国出口的“内部”规制问题。入世和“登记制”实施对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逻辑图(见图2)加以演示,其中“+”号的含义为促进作用,即入世通过海外需求的拉力和海外市场的准入这两条路径促进企业的出口参与,扩大出口扩展边际;“登记制”通过完全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激励潜在的外贸经营者设立外贸企业,从而扩大出口扩展边际。

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4年外贸经营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制”这两次重要的制度变迁对微观出口层面的影响,在出口扩展边际上表现为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产品种类数呈现显著上升。通过2000—2006年中国海关月度出口数据中提供的企业—产品层面的数据,我们做出了经季调(月调)后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数量在2000—2006年的月度变化趋势图(见图3)。图3中清晰地反映了2001年12月和2004年7月两次重大事件前后出口企业数量的斜率显著上升(图中虚线表示各阶段平均的变化率)。此外,我们还发现市场在两个重大事件发生前提前数月就开始做出反应,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市场普遍预期在入世后和外贸经营“登记制”实施后日益市场化的外贸经营环境将很大程度上促进潜在外贸经营者的出口参与因而加剧本土企业间的出口竞争,所以在新的制度产生效力之前国有企业或部分大型非国有企业会预见性地提前设立外贸公司开展出口业务以“抢占先机”获得海外市场的信息、技术、客户、渠道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在出口HS产品种类数上,通过海关数据库提供的企业出口细分至HS-八位码产品层面的信息,我们做出了中国制造业出口HS-八位码产品种类数在2000—2011年的变化趋势图(见图4)。图4中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出口HS-八位码产品种类数在2001年和2004年前后也发生了显著上升:2001—2002年的增长率3.2%远超2000—2001年的增长率0.6%,2004—2005年的增长率1.6%远超2003—2004年的增长率0.03%。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产品种类数在2001年和2004年的显著上升均有力地证明2001年中国入世和2004年“登记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扩张。

(二)出口内延边际

在研究出口内延边际时,我们根据定义将观察单位转移到持续出口的企业上,观察企业在持续出口的HS-六位码产品的数量变化。如上所述,入世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和市场准入会使企业的产品出口规模伴随出口国家的拓宽而呈倍数增长,从而促进出口内延边际的快速扩张;而“登记制”完全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使现有出口企业面临行业内潜在外贸经营者的出口竞争(由于当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水平,其中加工贸易更是占了重要地位,因此当时外贸企业的进入门槛也较低),现有出口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将受到激烈的出口竞争的挤压,表现为企业在持续出口产品上的出口规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即出口内延边际有所收缩。入世的海外需求效应和“登记制”的出口竞争效应对出口内延边际(现有企业的出口规模扩张)的作用机制通过逻辑图(见图5)加以演示,其中“+”号的含义为促进作用,“-”号的含义为抑制作用。

图1 1996—2009年中国月度出口金额(季调后)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2 中国入世和“登记制”实施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机制

图3 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数量(季调后)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4年外贸经营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制”这两次重要的制度变迁对微观出口层面的影响,在出口内延边际上表现为样本期内持续出口的企业在HS产品出口规模(数量)上的变化。我们使用核密度估计技术拟合了2001年、2004年和2007年我国持续出口的企业在HS产品出口数量上的动态演进图(见图6)。图6中清晰地反映出,不同于出口扩展边际的单调扩张趋势,2001年入世后企业的产品出口规模呈逐渐扩张之势,然而2004年外贸经营“登记制”实施后企业的产品出口规模却呈收缩之势,到了2007年甚至跌破了2001年的出口水平。这反映出2001年中国入世为本土企业带来的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张,而自2004年“登记制”实施后由于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本土企业间日益激烈的出口竞争迫使企业在既有出口产品上的出口数量逐年收缩,企业可能不得不考虑转向提升产品质量或拓宽产品种类等新的出口战略。

(三)出口产品价格

我们继续以持续出口的企业为观察单位,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入世和“登记制”实施对出口产品价格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从短期来看,入世为本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海外出口竞争。此外,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复杂度在国际上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很大比重,因而在面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国际企业的竞争时,本土企业往往只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维持自身的出口竞争力;同样地,“登记制”的实施由于完全放开了外贸经营权而直接加剧了本土企业间的出口竞争,在面对行业内潜在外贸经营者的出口竞争时,现有企业短期内也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来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从长期来看,这两起制度变迁带来的出口竞争效应可以有效地激励出口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改良生产工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等出口创新活动以获取长期的出口竞争力,在经历了短期的降价策略后企业产品价格由于技术和质量水平的上升而逐渐回升。入世和“登记制”的出口竞争效应在短期和长期对出口产品价格的不同作用机制我们通过逻辑图(见图7)加以演示,其中外围路径反映了短期效应,而内围路径反映了长期效应,“+”号的含义为提高作用,“-”号的含义为降低作用。

图4 2000—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HS-八位码产品种类数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图5 中国入世和“登记制”实施对出口内延边际的影响机制

图6 中国持续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核密度图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4年外贸经营“登记制”改革这两起重要的制度变迁对微观出口层面的影响,在出口价格边际上表现为样本期内持续出口的企业在HS产品出口价格上的变化。我们同样使用核密度估计技术拟合了2001年、2004年和2007年我国持续出口的企业在HS产品出口价格上的动态演进图(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企业的HS产品出口价格在两起制度变迁发生后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中2004年“登记制”实施后产品价格的提高幅度相比2001年入世后更加显著,反映出入世后本土企业为了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一席之地而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但是在同国际大企业竞争时又不得不牺牲一部分成本加成率以获取价格优势,反映到出口价格边际上表现为产品出口价格虽然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而有所上升,但本土企业为了保证价格上的竞争力又使得入世后产品出口价格提升的幅度相对较小;“登记制”实施后国内企业之间的出口竞争骤然加剧,企业为了争夺海外订单会竭尽努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而海外进口商对我国普遍低价的出口产品仍预留较大的价格提升预期,这二者反映到出口价格边际上表现为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在“登记制”实施后普遍大幅提升。总体来说,入世和“登记制”改革这两起制度变迁带来的出口竞争效应有利于激励本土出口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改良生产工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等出口创新活动以获取长期的出口竞争力,使得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也相应地不断提高。

图7 中国入世和“登记制”实施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机制

图8 中国持续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核密度图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中国入世和登记制改革对出口三元边际影响的基本结论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2001年加入WTO和2004年外贸经营“登记制”改革这两起重要的外贸制度变迁事件对微观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在作出理论阐释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出口扩展边际,中国入世和外贸经营“登记制”改革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出口参与和出口产品种类的扩张;对于出口内延边际,入世对既有企业的产品出口规模产生正向影响,而“登记制”实施由于直接加剧国内企业间的出口竞争从而使得既有企业在持续出口产品上的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对于出口价格边际,入世和“登记制”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呈先降后升的“U”型结构,即这两起制度变迁在短期内的竞争效应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的方式应对国内外激烈的出口竞争,而在长期内的激励效应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外贸经营市场化的“参与者问题”也是WTO明确要求中国须在入世过渡期内逐步解决的,中国政府也履行了入世承诺,在三年内完成外贸经营市场化改革,因此可以认为这两起外贸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变迁既是国际组织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观办法。中国入世与外贸经营“登记制”改革之间既有承接效应又有叠加效应:入世为本土企业带来的外需冲击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外贸经营“登记制”的及时推行通过鼓励企业的出口参与和出口创新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外需冲击减弱导致的出口内延边际的收缩,即用广度和质量来弥补深度。这两种制度变迁在不同维度下政策效力的承接与叠加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

(二)新时代下推动我国出口三元边际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自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2017年由于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8%,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为了抓住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和提高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制度的角度出发为新时代下如何推动我国出口三元边际的增长提供可能的对策与建议。

1.继续深入多边经贸谈判

中国加入WTO带来的需求冲击已经趋于平稳,在经济全球化的主旋律下中国企业已经适应了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出口产品和出口规模等也已达到一个动态的均衡水平。从需求侧制度的角度来说,推动我国出口扩展边际和内延边际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方向便是继续深入多边经贸谈判和深化多边贸易体系,为我国既有出口企业和潜在出口企业拓展更广阔更深度的海外需求,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动“中非合作计划”等。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是推动未来我国出口扩展边际和内延边际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同时,注重非洲这一块广阔的海外市场,继续深入推动“中非合作计划”,在帮助非洲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带动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进入广阔的非洲市场,为未来我国出口扩展边际和内延边际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新的驱动力。

2.为民营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我国出口总量和出口价格的贡献在各类所有制经济中始终保持首位。2017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7.13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6.5%,在各类所有制中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民营企业对我国出口作出的巨大贡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2004年“登记制”改革对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然而在民营出口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企业为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进行的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活动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新活动从而难以持续提升出口竞争力。因此,从供给侧制度的视角来看,仅仅放开外贸经营权还不够,还需要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以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特别是在当下国际出口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针对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新活动实行政策补贴和融资支持的供给侧体制改革是保证未来我国出口价格边际持续稳定增长(即“中国创造”型出口增长)的重要任务。

3.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政策的集聚经济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我国更广泛更灵活的产业政策——开发区政策成为了引导地区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伟大实践。在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2017年我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出口总额达到3.2万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高达20.87%;156家国家级高新区出口总额达到3.45万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2.50%。可见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出口总额几近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开发区政策引导的集聚经济可以通过生产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出口内延边际和出口价格边际的扩张,还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知识溢出效应降低企业的出口固定成本,从而促进出口扩展边际的扩张。因此,从供给侧制度的角度来说,应当继续坚持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政策,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批准设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开发区,同时注重提高开发区引入高技术水平的出口企业的比例,注重引入企业出口国家的多元化,以充分发挥集聚经济带来的生产技术和出口知识的溢出效应,推动当地企业更广泛的出口参与以及当地整体生产技术的提升,进而推动我国出口三元边际的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登记制入世边际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出入相宜天地宽
奇酿出汉塞,银樽入世巅——银色高地酒庄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用制度保障公民诉权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能源投资基本功之正确认识能源的边际成本
立案登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