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

2018-12-18毛海英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颞叶海马磁共振

毛海英

吉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长春 13002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1]。据研究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痴呆的发生率高达0.8%~4.7%[2]。其中老年脑血管性痴呆(cerebral vascular dementia, VD)又称为“梗死性痴呆”,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也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第二大老年痴呆类型[3-4]。VD和AD二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又互相影响,难以根据症状进行准确鉴别[5]。而二者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均有所不同,治疗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进行脑痴呆类型的准确鉴别,对于及时对症施治,保障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也逐渐有所体现[7]。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就诊的老年VD患者和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老年VD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就诊的42例老年VD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2例老年AD患者作为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4.5±3.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和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6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64~81岁,平均年龄(74.8±3.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和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5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纳入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VD的诊断参照1996年杨洪川学者提出相关标准进行[8]:患者存在明确的脑血管病史,在病后三个月内出现阶梯状进展或突发性痴呆,经神经心理测试量表评定证实,且痴呆与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AD的诊断则根据美国神经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痴呆相关疾病学会工作组制定的(NINCDS/ADRDA)标准[9]进行评定。年龄≥60,并排除因外伤因素、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导致的老年性痴呆患者。

1.2 方法

2组均进行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选用Discovery MR750 3.0T MR成像仪,首先对全身进行T1W1、T2W1、Flair三个序列的常规扫描,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具体参数设置:T1为300 ms,TR为10 ms,TE为4 ms,翻转角度120°,视野调整为25 cm×25 cm,连续获得116幅图像,每层厚度设定为1.6 mm。收集整理获得的图片,根据Stoub方法计算海马体积,参照Hasboun等标准对每层海马的结构进行分界,参照安维民的测算方法测量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两侧海马体大小、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并观察分析2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损害情况。其中脑梗死的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0]中的相关标准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性,以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并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海马体积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2.56±0.15)cm3、(2.61±0.16)cm3,两侧总体积为(5.17±0.21)cm3。参照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1.84±0.11)cm3、(1.97± 0.10)cm3,两侧总体积为(3.81±0.19)cm3。研究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和总体积均明显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与参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其颞叶沟回间距及其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2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及梗死范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为100.00%(42/42)高于参照组的16.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43,P=0.001);梗死层面范围直径为(0.643±0.024)mm大于参照组的(0.209±0.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5,P=0.014)。

3 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痴呆的发病率为7%,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11]。既往研究认为VD是由于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多发性脑梗塞导致的,因此又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痴呆”[12]。但现代研究发现VD与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现在多将其定义为因缺血性、出血性以及急性或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13]。

老年VD和AD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但二者的发病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将老年痴呆根据病因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其中血管性痴呆、感染性痴呆和中毒性脑病都属于非变性病[14]。而AD、路易体痴呆和额颞痴呆则属于变性病。老年VD和AD二者病因不同,治疗措施也有所差异[15]。但由于二者临床症状极其相似,仅依靠临床症状难以准确区分,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辅助确诊[16]。近年来头颅磁共振开始逐渐被医学界用于不同老年痴呆类型的区分中。VD的病灶主要集中在脑皮质以及皮质下一级的基底节部位,病灶可单发可多发,可见脑沟变宽,脑室扩大,皮质变薄,颞叶和海马体则有所萎缩但不明显,因此颞叶沟回间距没有明显改变,且磁共振图像显示的信号改变与一般的脑梗死一致[17-18]。而AD患者的颞叶部位、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均发生对称性的广泛萎缩,随着三个部位的萎缩,脑沟变深,颞叶沟回间距则变宽[19]。付磊等[20]研究发现老年VD和AD在头颅磁共振成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能为二者的区分诊断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就诊的老年VD患者和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和两侧总体积均明显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与参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其颞叶沟回间距及其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参照组,梗死层面范围直径也大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丁旗刚[21]的研究数据一致,表明磁共振成像检查下通过测量比较海马体体积、脑沟回间距及大脑左右径,能分辨出VD与阿尔兹海默病的脑部实质性区别,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表1 2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比较(±s)

表1 2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比较(±s)

组别 颞叶沟回间距/mm 大脑左右径/mm 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研究组(n=42) 24.86±3.85 132.43±6.14 0.188±0.016参照组(n=42) 33.21±3.91 131.85±6.09 0.253±0.021 t值 5.145 0.731 5.893 P值 0.031 0.364 0.025

综上,应用头颅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VD与其他痴呆性病症的脑部实质性区别,操作简单,能为临床诊断提高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颞叶海马磁共振
海马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记性不好?因为久坐“伤脑”
海马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海马”自述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的进展
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