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2018-12-18和崇军和桥顺张四红
和崇军 和桥顺 张四红
丽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 丽江 674100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1]。颅内肿瘤又名为脑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颅内动脉先天肌层薄弱,在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感染、外部创伤等后天因素诱发后发病[2]。颅内肿瘤多为急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但由于颅内肿瘤位置的特殊性,传统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时容易造成脑组织的损害,已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的治疗要求[5-6]。随着近年来显微外科的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外科的锁孔手术治疗方法逐渐得到医学界认可[7]。锁孔手术是通过应用颅内自然解剖缝隙,缩小开颅面积,降低手术创伤[8]。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进行治疗,探讨应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8.3±5.2)岁,肿瘤直径:2.0~4.4 cm患者28例,4.5~6.4 cm患者15例,6.5 cm以上患者7例;肿瘤位置:动脉瘤17例,脑膜瘤13例,胶质瘤9例,神经鞘瘤5例,垂体瘤3例,其余位置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参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8.4±5.1)岁,肿瘤直径:2.0~4.4 cm患者13例,4.5~6.4 cm患者8例,6.5 cm以上患者4例;肿瘤位置:动脉瘤9例,脑膜瘤6例,胶质瘤5例,神经鞘瘤2例,垂体瘤1例,其余位置2例。实验组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8.3±5.2)岁,肿瘤直径:2.0~4.4 cm患者28例,4.5~6.4 cm患者15例,6.5 cm以上患者7例;肿瘤位置:动脉瘤8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4例,神经鞘瘤3例,垂体瘤2例,其余位置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位置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⑴经临床诊断为颅内肿瘤,并经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⑵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⑴患有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等严重脏器疾病;⑵患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⑶严重高血压、感染性疾病者;⑷其他位置原发癌症脑转移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在术前完善CT等全身性检查,并做好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体积以及身体状况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参照组施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采取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适当抬高后仰头颅并转至对侧20°~40°,于眉弓中外约2/3位置处作4~5 cm切口切开头皮,注意避开眶上神经,然后使用骨钻钻孔,磨除骨孔眶缘内层中的骨质,扩大手术视野以达到足够的器械操作空间。吸除脑脊液,降低颅压,暴露视野,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分别采取眶上锁眼入路、大脑半球间锁眼入路、颞下锁眼入路、经皮质-脑室锁眼入路,使用显微镜在开颅骨窗内实施微创手术,切开胼胝体,分块切除肿瘤,手术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和神经。手术完成后,不用放置引流管,常规缝合头皮。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等手术基本情况,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1年内的存活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9],其中治愈为颅内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临床体征和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为颅内肿瘤大部分切除,临床体征和指标明显好转;无效为患者治疗后病情未好转或者死亡。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资料的差异性;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54.7±4.7)min短于参照组的(66.4±5.2)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11.3)ml低于参照组的(324.6±12.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8.0%,高于参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2组患者一年内存活率、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一年内存活率为84.0%(21/25)高于参照组的68.0%(17/25),实验组和参照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4.0%(1/25)、16.0%(4/25),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参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3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脑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0%,实验组的并发症情况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肿瘤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由其他部位肿瘤恶化转移蔓延导致继发性颅内肿瘤病变占30%,其余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动脉先天性肌层厚度发育不全,加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而致病[10-11]。颅内肿瘤的占位效应会损害患者的神经中枢,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异常、抽搐、幻听、头痛等症状。传统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时,手术创伤较大,颅内组织和部分血管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发生并发症,造成术后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手术效果不佳[12]。另外手术过程中,脑压板的使用可能会造成对正常脑组织的过度牵拉,使其发生脑挫伤,从而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高发生率,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3]。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在临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它仅需要在颅部开一个小口,然后利用脑室中的自然缝隙并将其扩大,从而为手术操作提供深入的视野和空间,在降低颅内压的情况下,借助显微镜明确肿瘤位置,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肿瘤[14-15]。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充分利用了颅内骨性组织的自然解剖缝隙,创伤小,脑组织暴露面积小,借助显微镜可以扩大手术视野并提高视野的清晰度,不仅有助于对肿瘤进行彻底切除,还能很好的保护脑部神经和血管,减少手术操作对正常脑组织的干预,避免医源性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系数,从而减少感染、神经功能损失等并发症[16-19]。本次研究对常规骨瓣开颅术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和一年内的存活率均高于参照组,而在术后复发和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参照组,结果与陈仕明等[20]的研究数据一致,结果表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
表1 2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n(%)〕
综上,应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提高颅内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且手术耗时短,创伤小,能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