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311”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2018-12-18冀彩云
冀彩云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职成〔2018〕1号文件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针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尚在探索研究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教融合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模式的关系,进一步创新性地提出高职院校“311”产教融合模式的理念和框架。
一、国外产教融合模式相关分析梳理
国外关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比较成熟模式主要有:(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学习以企业实践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企业本位模式。(2)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分为“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类似“三明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3)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其核心是将学生的实践环节由原来的单纯模仿变为一种模拟的企业环境,将所学知识融合成实际的经验和技能,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基础上而设立的。(4)美国社区学院:“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并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国外类似于产教融合相关研究的模式,虽表述不同,但都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各自有成功经验,但不能照搬,只能借鉴,使其本土化。
二、国内产教融合模式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产教融合不算一个新课题。产教融合同校企合作一样吗?“产教融合”源于校企合作,但又不完全同于校企合作。“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融合”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校企合作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才能达到产教融合。职教界专家马树超教授也曾如是说: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个人认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形式,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不能实现双方尽心尽责合作的真正深度融合,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单纯的授权和挂牌仪式之后,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少之又少,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
近两年,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和推行职业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探索深度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的尝试。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创办“园内产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外包职业学院“五融入一平台的”产教融合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开展等。
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和“311”产教融合模式之间关系
“订单班”指的是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学校教师独立完成,必要时聘请企业专业人才进行部分授课,这是浅层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8年8月分别确定165、203、194家单位作为首批、二批、三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广度。
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可以表述为深度产教融合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产教融合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产教融合模式不仅仅限于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产教融合模式至今未有一种广泛认可的提法。
四、“311”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提出,融合了“跨界”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教学不单单只是学校的事,行业、产业、企业也在教育中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产教融合还在路上,产教融合模式尚在探索研究过程中。
基于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笔者提出高职院校“311”产教融合模式,具体含义表述如下:
(一)“3”代表产教融合的三个融合点
1.产业和教育融合
产业和教育相融合,指区域主要产业和当地教育机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育人。教育主体由单一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两大类主体。在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下,可出现六种办学模式,即产业中有教育的三种模式和教育中有产业的三种模式。
产业中有教育的三种模式:企业独资办学、同一产业不同企业间合资办学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合资办学。
教育中有产业的三种模式:学校建立校中厂;学校设置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对外承揽项目,学生在帮助完成项目过程中模拟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学校设置创新创业中心。
2.产业和教学融合
产业和教学融合,是指产业直接对接专业教学以及根据新兴产业的需求引导教育教学的调整,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以建筑业为例,随着“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等的要求,出现新的岗位需求。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一线从事建筑管理的专业人员提出不同于以往现浇结构的专业要求,pc安装、pc构件灌浆工种等作业标准在学校尚未设置相应的课程,导致岗位需求侧与人才供应脱节。因此,只有产业需求及时和学校专业对接,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太平衡的问题。
3.产业和教师融合
产业和教师融合,是指学校教师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还需有企业岗位实践的经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企业,不仅仅只负责生产施工,还需从实践中提炼升华到理论高度,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进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轨迹。最终融合的结果是:产业企业员工变为教师,学校教师变为企业员工,双方合作研究课题项目、教师团队打包服务企业等。
(二)第一个“1”代表产教融合切入点,即产业人才需求
时代发展,产业转型,势必带来企业新岗位、人才新标准,而现有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与新岗位无缝对接,产品出口要求改变的情况没有及时和生产过程对接,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出现企业“用工荒”(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短缺),学校毕业生“无工作”的怪相。
产业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是“产品需求”方和“产品生产”方的关系,或者理解为“what”(培养什么样的人)和“how”(怎么培养)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产教融合”,只有学校和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稳定链接,随时沟通,将产业需求作为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基本切入点,双方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赢目标。
(三)第二个“1”代表产教融合的一个平台,即学校之间和对接产业企业之间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平台
图1 “311”产教融合模式导引图
学校和产业企业之间要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方必须资源整合,以双主体身份对学生进行培养。既然同台唱戏,就需共同努力,搭建平台。依托此平台,企业领导、员工和学校领导、教师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员才可进行“跨界”交流、合作,转换身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最终达到产教融合目的。只有在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才能为进行产教融合奠定融合基础和提供基本保障 (具体产教融合模式导引图详见图1)。
五、结论
无论产教融合模式最终概括为何种外在表述形式,对于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以下6个方面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相信在10年后将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