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调查研究
——基于陕西高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018-12-18海莉花刘晋云董继超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

海莉花,刘晋云,董继超

(西安航空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计算机学院,西安 71007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以陕西高校为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调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获得感(obtained sense)是由“获得”和“感”组成的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获得”(obtain)一词的解释为:取得(多用于具体事物);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感”(sense)则被解释为“感觉;情感;感想”,指事物对人的激发和触动。可见,“获得”是指客观层面(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取得或得到。“感”则是基于一定“获得”后产生的正向的主观感受[2]。由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因客观实在的获得满足了自我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主观心理感受。具体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基于世界观获得产生的政治认同感。世界观是学生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选择,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在培养起坚定的政治信仰的同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2)基于方法论获得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面对诸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引导和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产生对自我认同的满足感。

(3)基于价值观获得产生的身心受益感。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培育起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获得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获得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从而产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受益感。

(4)基于情感获得产生的尊严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师关怀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基于情感获得而产生尊严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基本内涵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获得”是“感”的前提和基础。“获得感”必然是大学生在一定“获得”基础上产生的认同感、满足感、受益感、尊严感等心理感受。课题组围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获得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探究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次调研选取了陕西省十余所高校进行样本数据收集,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等高校,涵盖了985、211院校以及普通地方二本院校和部分专科学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调研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剔除27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73份,有效回收率95.5%。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定量统计分析。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认同感较高,但学习思政课的动机仍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课题组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以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52.4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3.2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53%的大学生认为不必要, 如图1所示。

图1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性的调查

显然,绝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的,但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调查数据显示,56.09%的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但仍有32.64%的学生“因为是必修课所以上”,1.84%的学生“因思政课学分好拿”而上该课。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缺乏主动性。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主观层面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95后的大学生,创新意识、怀疑精神和叛逆心理是95后青年大学生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厌烦道德说教和别人的约束,渴望有更多自主和自由的空间,加上社会思潮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使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怀有排斥心理,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从客观层面看,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认同,他们期望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的道德素养。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受的正面理论知识和教育逐渐被抵消,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滋生,从而使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期望获得感较高,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仍有差距

课题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以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在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方面,66.9%的大学生认为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2.07%的大学生认为学到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57.93%的大学生认为得到了“信心和力量”;59.77%的大学生认为提升了“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在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方面,77.93%的大学生认为“纯理论知识过多,枯燥乏味”;41.15%的大学生认为“忽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36.3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繁杂,重复率高”;30.57%的大学生认为“与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如图2所示。

图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认同的,但实际的需求期待和教学现状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依据和规范,政治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鲜明特征。如果教学内容照搬教材,理论不能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教学语言过分学术化、抽象化,缺乏亲和力,与学生的接受心理产生错位,就会影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形成。

(2)忽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也是获得感的主体,如果教学内容未能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方向、需求点和兴趣点,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认可度较高,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亲和力略显不足

课题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得分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尚不满意之处进行了调研。90.57%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得分在80分以上(见图3)。这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上是认可的。

图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得分

但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调研中,仍有57.4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缺乏感染力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实效。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各高校都开展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说教为主,缺乏必要的互动;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在使用过程中,又存在着课件制作粗糙、上课过分依赖课件等现象,使得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进而影响获得感的形成。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难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庞大,基本在一百人左右,陕西个别院校甚至达到了2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课堂规模,存在着教学秩序难以维护,一些教学方法难以开展,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获得感。

(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度较高,但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有着直接影响。课题组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满意度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95%左右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高,但在对师生关系和谐度的调研中,只有54.25%的大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而42.76%的大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平淡,甚至有2.53%的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如图4所示。

图4 师生关系和谐度

可见,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生关系有待改善,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时空限制带来的距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大学生,授课任务量大。同时,很多高校建有新校区,授课教师要在不同校区之间奔波,学生和授课教师见面的机会减少,导致产生距离感。

(2)知识领域限制引发的疏离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面有限,只注重本专业知识,不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探究学科的交叉点,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导致和学生因缺乏共同话语而产生疏离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一)以获得感为着力点,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基于一定“获得”才能形成正向持续的主观心理感受。而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所获得,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了解课程价值以及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值得学、愿意学的课程,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因此,以获得感为着力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定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首要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具有政治导向、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

(1)要有政治高度。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征,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在错误的社会思潮威胁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时,要敢于发声,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另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善于发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认同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

(2)要有理论深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形成必须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前提,然而,这种满足并不代表要一味盲目地迎合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获得感,要求该课程一方面要向学生彰显理想、理性和真理的力量,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回应和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自身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值得上。

(3)要有情感温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任务,要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单纯的理论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排斥的心理。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情感温度,要有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真心喜爱,从而增强其实际获得。

(二)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有效供给教学内容

获得感是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途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供给侧改革,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1)要针对学生现状,因材施教。要分析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传授内容的兴趣和共鸣,避免出现“你给的不是我要的”尴尬局面。

(2)突出问题意识,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要突出问题意识,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教学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在内容上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重复性,但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又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统览全局,抓住各门课程的特点和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二是要抓理论难点。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最为困惑、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可以设立专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辅以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运用理论逻辑深层论证,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生的信服力。三是要抓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予以回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然,在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使学生以平和自然的心态产生获得感[3]。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创新教学模式

伴随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强大的整合作用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推动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优化、增长和创新[4]。95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互联网的亲近感胜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人。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以互联网为依托,创建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势。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互联网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两个阶段进行“翻转”,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时间、空间和网络渠道,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以便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挖掘其学习潜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4]。要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借助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互联网+”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让人和物的一切状态和行为都能被量化。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随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规律和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掌握[4]。

(2)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实施线上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线下积极开展精品课、慕课等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每个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微化”处理,录制微视频。微视频是对教学内容的微化,但不是碎片化,微视频的录制内容要有一定的衔接性、层次性,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线上教学的开展需要完善的教学平台的支撑。当前,陕西高校中普遍使用有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超星等教学平台。借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并开放相关教学视频、图片、文本等课程资源,设置相关的在线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内容,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后做好总结、答疑等工作,保证教学效果。

(四)以亲和力为目标提升教师素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度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提升教师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度、认可度,也是实现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1)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要传授的知识、观点要真懂、真信,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大局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趋向和问题[5]。

(2)提升教师的人格素质。中国教育历来推崇身教胜于言传的教育理念,奉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价值引领,其自身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人格素质。一方面,要身体力行,作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具备积极、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富有激情,能够传播正能量,正如法国的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录》中所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6]。

(3)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当前,陕西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在专业理论水平上基本能满足教育需求。然而,要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要涉猎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建构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美学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同时,对于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研究所带学生的专业、学科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以便与学生培养共同语言,拉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掌握信息获取渠道,了解最新教育技术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网络信息制作的相关技术,主动研究慕课、微课制作技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体育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的理论探究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