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刘少奇五回延安始末

2018-12-18水新营安徽

党史纵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华北刘少奇延安

○水新营(安徽)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中共党内的地位迅速上升。一方面是他本人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工作成绩。同时,也和毛泽东的赏识与大力提携密切相关。其间,刘少奇五次回延安,也进一步为毛泽东所了解和倚重及全党所认同,并从一名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成为党内实际上的第二把手。

第一次:1937年4月至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会后不久,根据中央决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为迅速打开北方党的工作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4月,他返回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苏区代表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参加苏区代表会议的白区代表留下来继续开会,以总结10年来白区党的工作经验教训,讨论确定党在新阶段中白区工作的任务。

5月17日,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主报告。报告的主题围绕着党在白区工作如何实现转变而展开。刘少奇的报告所批判的白区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的恶劣的传统”,主要是针对在党内统治了4年之久而还没有受到全面清算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党的全国性会议上首先提出这个相当敏感的问题,确实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会上有一部分代表基本同意刘少奇的报告,认为党的历史上“左”的危险大,右的危险小。有些代表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列举了白区工作中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种种表现。不过,也有不少代表对刘少奇的报告表示十分不满。有的代表说:“在少奇同志报告中有句话我不懂,就是说旧的方法不能用了,不能靠旧的方法吃饭。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会外,有些代表对刘少奇不满的情绪表现得更为激烈。由于刘少奇对过去白区工作作风的批评比较尖锐,有些同志感到委屈,觉得我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辛辛苦苦在下面工作,怎么都错了?有的代表当时就号陶大哭,说:“难道以前死的同志白死了?”

应该说,刘少奇尖锐地指出白区工作中存在“左”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批评党的指导思想发生错误时,在集中批判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等错误倾向的同时,没有对在白区工作的各级干部给予应有的肯定,这使得不少代表误以为这个报告是在“抹煞一切”,因此产生激烈的对立情绪。极个别代表竟指着刘少奇的鼻子骂他“一贯老右”。

白区工作会议上的争论发展到这个地步,使得会议已很难再继续进行,只好暂时休会。随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白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政治局会议上同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政治局会议上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总的路线是否正确。由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成员大都是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选举的,这就使这次政治局会议上发生的争论表现得格外尖锐。

毛泽东一边听,一边在深入思考。他对刘少奇批判过去党内“左”倾的错误是赞同的。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对这个问题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从会议的发言中感受到:在中央领导层中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刘少奇的报告也确实有不全面的地方。如何在这种形势下表明自己的态度,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作了一个长篇发言。他首先指出讨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从总体上态度鲜明地支持了刘少奇,指出“少奇的报告是基本上正确的,错的只在报告中个别问题上。少奇对这问题有丰富的经验,他一生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党内关系,都是基本上正确的,在华北的领导也是一样。他一生很少失败。今天党内干部中像他这样有经验的人是不多的。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毛泽东的明确态度在会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会议取得较大进展。

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后,从6月6日至10日继续举行白区工作会议。刘少奇在9日和10日对会议作结论,并对自己报告中的缺点作了自我批评,说:我的报告着重批评了过去关门主义的错误,但只批评这一方面,没有说到其他方面,好像我否认了过去一切,并且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没有分析,有些地方说过火了。10日,会议表决通过了刘少奇的结论,基本统一了意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根据中央决定,刘少奇赶赴太原,作为党在华北地区的最高负责人,肩负起领导华北抗战的重任。

第二次:1937年12月,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再次担任北方局书记,他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华北游击战争,迅速打开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但在党内也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见。尤其伴随着王明从莫斯科回国,洛川会议以来党内在游击战与运动战关系上的不同意见又发展起来。

1937年10月底、11月初,毛泽东有感于抗战以来党内对有些问题意见上的分歧,与一些中央负责同志交换了意见,准备在11月下旬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时,恰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一行也于11月29日回国,因而这次会议便被推迟到12月9日至14日召开 (史称十二月政治局会议)。12月初,刘少奇从山西临汾赶回延安。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受到党内一些同志的批评。他们认为,刘少奇“过分强调独立自主”会妨害统一战线;还认为他关于抗日游击战争若干问题的小册子有错误,对游击战争的作用过分强调。王明在报告中指名批评刘少奇,说刘少奇写的小册子“提得太多,提出打大地主当作政策是不对的”,“行政制度在山西等地区不能建立与特区同样的政策,要同样用旧县政府、县长,不用抗日人民政府等”。

在当时德、意、日法西斯战争危险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苏联为了避免两面作战,斯大林把在东方寻找力量阻止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入侵希望寄托在蒋介石和国民党身上。他认为中共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为此,苏方在军事上大力援助蒋介石,并要求中共以国民党为中心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尽量避免发生摩擦。王明回国主要就是贯彻斯大林这一意图。因此,在十二月会议上,王明一方面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见;但另一方面,他又看不到国民党一面抗日一面反共的现实,而提出“今天的中心问题是一切为了抗日,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王明的这一论断在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方面由于他打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旗号,另一方面这也同党内许多领导人满怀抵抗日本侵略的热情,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国民党的军队又估计过高的思想相吻合。因此,刘少奇在会上受到了许多同志点名或不点名的批评。

12月12日、13日和14日,刘少奇在会上先后3次发言。在发言中,刘少奇汇报了华北工作,提出了今后任务,也做了自我批评,他承认“抗战以来对国民党本质上的转变估计不足”,“因此,产生把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对立起来”。“同时由于大革命的痛苦教训,怕上国民党的当。因此,便强调独立自主”。

同时,刘少奇也从华北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了辩解。他说:对于发展游击战争,提出保卫山西,保卫太原的口号,“号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不等待政府发布条例和取得合法批准,我们自己最初所提出群众工作的独立自主,就是这个意义”。“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不是破坏统一战线的,是尽量争取合法地位做起来的,一方面自己做,一方面利用合法,这样便使我们自己与阎同时做,这是较好的办法。现在游击队约有4万人。华北工作山西最好,主要原因便是利用了合法去进行工作”。他强调发展民众运动,指出“动员千百万群众上前线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要减少国民党对群众运动与对我们领导群众运动的畏怕”。他还对经济斗争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关系作了解释,指出:“拒绝经济斗争、害怕经济斗争也是不对的,我们一方面提出政治口号,一方面不拒绝经济斗争,但要反对经济主义,主要是用抗日救国口号去动员群众,在政治口号之下具体的联系提出经济要求。”

针对王明对他的批评,刘少奇辩解道:“我写的小册子是按最高的要求写的,是按我们要做的,而不是按目前能做的条件做的。”对王明提出的“一切经过”口号,他认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须要具体解释”。我们要经过统一战线去进行群众工作,直接动员群众,领导群众,扩大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运动;要以共产党为领导来团结一切抗日的势力与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坚持敌后抗战。后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赞扬刘少奇在这一问题上说的是对的。

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由25人组成的党的七大准备委员会,刘少奇成为成员之一。他还代表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会议一结束,刘少奇立即从延安途经西安返回北方局所在地临汾。

第三次:1938年3月至11月,指导华北工作及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3月,在华北工作已走上正确的轨道后,刘少奇被召回延安。在延安,刘少奇协助毛泽东,直接领导华北抗战,继续巩固和发展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刘少奇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出席了大会。

10月28日、29日,刘少奇连续两天在会上作长篇发言,并就党在华北3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了华北党的工作方针:总的方针是巩固华北,巩固与发展华北党,巩固与发展统一战线,巩固与发展游击战争,准备在长期困难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准备成为反攻的前进阵地及准备反攻的力量。华北的力量不被敌人打坍,便有胜利的前途。

11月6日,刘少奇在会上作《党规党法的报告》,对由他起草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和《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3份文件作了说明。刘少奇在这里指出了制定这个党规党法的重要目的,是接受党的历史教训,避免个别人破坏党的团结与统一。这3个决定由大会通过后,成为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文件。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

在作会议总结时,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刘少奇在华北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性。他说:“刘少奇同志说得很对,如果所谓‘一切经过’就是经过蒋介石和阎锡山,那只是片面的服从,无所谓‘经过统一战线’。在敌后,只有根据国民党已经许可的东西,独立自主地去做,无法‘一切经过’。”

同时,毛泽东还代表中央政治局对过去被“左”倾宗派主义错整错批的一些同志予以平反,其中包括刘少奇。毛泽东指出刘少奇历来是正确的,过去的帽子、打击、批评等等是不对的。同时,刘少奇在华北的工作也受到与会同志的充分肯定,张闻天在总结报告中称刘少奇领导的北方局“创造了模范的经验”。随着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在党内的确立,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影响在不断增强。

会议作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决定也与刘少奇密切相关。六中全会确立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从组织上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成立由刘少奇、朱理治、郭述申、郑位三、彭雪枫等组成的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负责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地区党的工作。这样,中央就把发展华中的战略重任托付给了刘少奇。

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一行离开延安,前往华中。

第四次:1939年3月至9月,协助中央工作

1939年1月,刘少奇一行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在竹沟,他根据中央指示组建了中原局领导机关,部署安排中原各地的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原地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针对国民党当局抗日态度的日趋消极、国共关系的日益紧张,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对策,推动国民党坚持团结抗战。3月底,刘少奇奉命回到延安。

4月12日,刘少奇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汇报华中的工作。他首先介绍华中党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中共领导的武装与党员都已发展到2万余人。其次,他指出同华北相比,华中条件还比较差。认为一般来说,华北的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华中,建立根据地的几种形式,如晋察冀式和山西式的方式都不适合于华中,在华中要采取自下而上地坚持艰苦的长期的工作。“我们的对策,一面要抵抗,另一面要注意秘密工作,要有抵抗的决心”。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在纪念全面抗战两周年之际发动一个大的宣传攻势,积极推动和督促蒋介石向进步的好的方向发展。为了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这一任务,刘少奇暂时留在延安,协助中央工作。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广大群众对待抗日的态度和抗战初期相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在一般的抗日号召的同时,必须给予群众以看得见的适当经济利益,把他们的眼前利益同抗战的长远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热情,动员他们继续战斗。而国民党却强调抗战时期不能改善民生,拒绝工农群众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针对国民党的这种错误倾向,刘少奇以自己多年做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论述了要在民众的自动性上,在符合民众的要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组织民众。

这一时期,刘少奇在理论上的最突出贡献,还是他在延安马列学院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最早酝酿孕育在抗战初期的河南省渑池县,形成诞生在确山县竹沟镇。刘少奇回延安后,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请刘少奇来讲课。刘少奇说,就讲共产党员的修养吧。

7月8日,刘少奇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窑洞外的广场上,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这天讲了绪论和党员思想意识的修养。7月12日,继续讲党员在党的组织和纪律方面的自我修养部分。他根据自己多年对党内生活的观察,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各个方面和修养的方法,在党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共产党员思想修养问题的必要性和意义,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注重自身修养的论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化。对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入党的新党员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识修养及组织和纪律方面的修养,从而对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刘少奇的演讲受到马列学院师生的热烈欢迎,学员们反映十分强烈。张闻天也认为刘少奇所讲的内容,对广大党员来说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于是,他请刘少奇把讲演稿整理成文,在《解放》周刊上发表。刘少奇便挤时间将讲演稿修改整理成文。之后,张闻天将该文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完后写了一封短信,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该尽快发表。于是,这篇文章便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在《解放》周刊分3次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各方面的热烈反响。

1939年9月,刘少奇第二次前往中原。此行的目的,是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第五次:1942年3月至抗战胜利,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领导巩固和发展了华北抗日根据地。他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后临危受命领导重新组建新四军,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治委员,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党内对刘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在1941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会上,包括陈云、任弼时等在内的不少与会者,都对刘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组部部长陈云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他说:过去十年白区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在刘少奇等同志到白区工作后才开始改变。现在检查起来,刘少奇同志是代表了过去十年来的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因此,他提出有些干部位置摆得不适合,如刘少奇将来的地位要提高。从这次会议的情况可以看出,刘少奇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不仅是毛泽东的个人选择,也是全党的共同呼声。

会后不久,毛泽东即多次致电刘少奇,表示希望他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七大后即在延安休养身体,并指挥华中。其中10月11日的电文说:“你来延安指挥华中,似对华中工作不会有大损失,而你的身体得到休养,则有大益。”1942年1月13日,中央再发电报通知,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

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从江苏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在回延安的途中,他受毛泽东委托,代表中共中央解决山东问题。刘少奇的山东之行,解决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长期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山东局势,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对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1942年12月30日,刘少奇回到延安。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人组成。刘少奇还担任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从此,刘少奇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他在党内实际上第二把手的地位。

回到延安后,刘少奇主要担负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指导华中地区的工作;二是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刘少奇深切感到,中国革命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中国化的革命理论作指导。为此,刘少奇自觉地担当起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重任,并做了巨大努力。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写了《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文中提出:“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22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这篇文章把认识、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有了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

1944年5月,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出了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的主席团。决议决定在全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停止行使职权,由这个主席团来代行一切职权,直至中共七大召开。

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其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中共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将“毛泽东思想”明确写入党章,并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成为中共著名的五大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依次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之一。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身上,肩负起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题图为刘少奇在延安)

猜你喜欢

华北刘少奇延安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张文众 博士 华北科技学院研究员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
刘少奇副主席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