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的碰撞与融合

2018-12-17张萌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8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天皇个人主义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生活在东西方文化激烈撞击的明治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皆是描写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空虚、迷茫和苦涩的精神世界。其后期作品《心》(1914年)最具有代表性。本文试图从《心》来解读夏目漱石的文明观。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明治社会

一、夏目漱石与东西方文明

夏目漱石少年时代深受汉文化及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尊传统、重伦理”的东方文明在他心中扎下牢固的根基。由于他成长于明治维新的变革时代,明治时期推崇的以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西方思想,也同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英国文学、去英国留学的经历对他进一步思考西方的個人主义及提出“自我本位”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自我本位”的含义,漱石曾在《我的个人主义》为题的演讲中阐述如下:“第一,如果想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第二,如果想要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就必须意识到与权利相伴而来的责任”。他所说的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日语中称为“自我本位”,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要求一个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应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且必须用义务、责任等来约束自己。

明治知识分子大都深受东方文明的影响,尊传统、重伦理。在接触西洋思想后,渐渐开始追求自我,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明治精神”正是这一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所热烈追求的。然而日本却是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几乎是以填鸭式的方式来快速吸收西方的思想,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的东方文明难免与短期内仓促吸收却无法完全消化的西方思想产生矛盾。

另外,西方过度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本来就存在不少弊端。明治知识分子在思索如何解决东西方思想的矛盾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孤独无助、不安、痛苦与绝望。作为明治人的夏目漱石,也同样困惑、徘徊。如前文所述他提出“自我本位”的观点,并说道“我因为手中握有‘自我本位的武器而感觉信心大增,一直在徘徊的我,有了清晰的前进的道路。”在漱石看来,“自我本位”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事实上无论如何努力,短时间内东方文明的种子终究无法灌溉出西方文明之花,“自我本位”以失败告终,这可以从《心》中先生的各种矛盾以及最后的自杀看出。

西方文明给近代的日本带来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从而刺激生活上的各种欲求。但是,对一些日本知识分子来说,却失去了传统伦理道德准则和幸福感。综观夏目漱石的作品,无论是处女作《我是猫》还是晚年遗作《明暗》,基本上都以明治和大正时期失落、苦恼和探索生活目标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明治精神”出现在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

二、《心》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心》创作于大正初始的1914年,作品中的年代从明治初到明治天皇驾崩的1912年,可以说是漱石在明治时代结束后对明治时期的一个反思。明治时期的日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西方文化都进行了来者不拒的接收,反映在精神领域,最受推崇的就是作为西方思想体系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脱亚入欧”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以仁义道德、儒家思想等为主导的东方思想体系不再被推崇。日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以强劲的势头追赶西方国家,表面上因“文明开化”而华丽光鲜,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日本人,在从东方思想向追求自我的西方思想的转变中物欲极度膨胀,自私自利、悲观厌世、孤独、不安甚至绝望,精神上已疲惫不堪、不堪重负。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自然走在寻求自我、反思、寻找解脱重负的前沿,然而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也往往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心》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是小说故事情节的铺叙,第三部是小说的核心及高潮。小说中的“我”是个未踏世途的大学生,在镰仓海岸游泳时与小说的主人公先生相遇。我总觉得先生似乎在哪儿见过,而且先生有学问而不作为、有爱妻相伴却不感到幸福,反而说“恋爱是罪恶”、“连我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之类的话。我对先生越感到疑惑就越想知道其原因,因此多次拜访先生。

我心中对先生所有的疑团直至先生自杀前寄给我遗书才完全解开。先生因被自己深信的叔父侵吞财产而不再相信别人。在东京,他租住在一个军人遗孀家里,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小姐,却又因对人的不信任而不敢表白。后来,他为了帮助为追求“道”而叛逆养父母、被逐出家门的同窗好友K,把K接去住处同住,从精神到物质上都给予了K帮助。K也爱上了小姐,并将此爱慕之情告之于先生。先生很痛苦,却不直接告诉K自己的想法,而是将K之前说过的“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原封不动地扔还给他,一语中的,阻止了K向小姐表白。K因此退缩不前,并且反思自己在求“道”过程中因对小姐的爱慕的动摇,心中失去了继续前行的指明灯,倍感孤独与不安。先生为确保自己的爱情能成功,趁机私下向早就对自己有好感的房东提亲,如愿以偿地得到许可娶小姐。K在房东告之先生与小姐的婚事之后,因被自己深信的朋友欺骗而更感痛苦、孤独与绝望,最终自杀身亡。先生因此自责、懊悔、痛苦,为了爱妻而如同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明治天皇驾崩、乃木将军夫妇殉死,先生认为自己受明治精神影响太深,活下去也不合时宜,决定为明治精神而殉死。在自杀前,先生写了遗书,将自己的过去告诉我,表示希望他心跳停止时我胸中诞生新的生命,那么他也死而无憾了。

三、《心》与明治精神

《心》是夏目漱石晚年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先生”追随已逝去的明治时代而去,自杀前写遗书给“我”,并希望他心跳停止时“我”胸中诞生新的生命,从中可以看出漱石对明治精神的批判,及晚年“则天去私”的思想。漱石的弟子小宫丰隆曾指出“从《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漱石‘则天去私人生观的发展”。

作者为了使先生的自杀事件让读者自然接受便用心周到地在“父亲和我”中描写了父亲的病危。父亲本身就长期患有慢性肾病时好时坏但总体上还没有什么大碍。可是当明治天皇染病的消息传出以后他却十分关心天皇的病情“每天盼着报纸来了自己先看”当他得知天皇患的病与自己相似时便被一层暗淡的阴云笼罩着。当他从报纸上最先得到天皇驾崩的消息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唉呀唉呀”的悲叹声说:“唉呀唉呀天子终于驾崩了。我也”虽然父亲没有继续把话说完但可以看出他十分落魄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将到来。天皇死后父亲的病急剧恶化。当他再次首先从报纸上浏览到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时突然惊叫道:“不好了!不好了!”旋即陷入病危状态开始说胡话:“我对不起乃木大将。我实在是没脸见人。不我也马上随您而去。”从父亲对明治天皇驾崩、乃木大将殉死表现的心情看他是代表了明治时代大部分国民所持有的国家民族主义精神。广大民众把自己的安危同象征国家的天皇一体化了。

被誉为“明治军神”的乃木大将在遗书中说:自从西南战争时期被敌人(指西乡隆盛)夺走军旗以来为了这一过失总是一心想着去死而一直活到今天。据史料记载乃木当时就想自杀后来得到明治天皇的恩准只有等天皇死后方可结束生命。西南战争始于明治10年其时已过去整整35年之久所以这期间他一直等待着死亡的机会。明治天皇死后他同夫人静子一同殉死实践了他忠君爱国的武士道精神。明治天皇的死使先生感慨万分。他觉得“明治精神始于天皇终于天皇受明治精神影响最深的人们以后活下去也毕竟是不合时宜的。”

这种感觉强烈地冲撞着他的心。他说:“如果自己能殉葬的话就准备为明治精神殉葬。”当获知乃木大将偕夫人在天皇大葬之夜双双自杀后他终于下了自杀的决心。乃木大将的殉死是先生苦苦等待摆脱一切羁绊的契机它直接刺激了先生使他毅然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如果不发生明治天皇的驾崩、乃木大将的殉死事件也许先生不会下决心自杀的。尽管他一直有结束生命的心结但在此之前始终是为了妻子而苟活着。作者将先生的死置于天皇驾崩、乃木殉葬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中表达了对“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社会的嘲讽和批判。

四、結语

夏目漱石认为,引进西方文明时,必须考虑日本实际国情。他指出,“日本文明开化是外部强加的外发性东西,并非像西方社会那样是由内部自然产生的内发性产物。日本人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开化中只能怀着一种空虚、不满和不安感”(夏目漱石1959:410)。“明治精神”出现在“先生”自杀前,所以有些学者错认为“明治精神”是导致“先生”自杀的直接原因。也许,这是由于对“明治精神”理解不够深刻所至。《心》的问世已近百年,但至今仍受到日本文学研究者关注,依然具有现实性。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日本文学全集[M].东京:新潮社,1959.

[2] 曹瑞涛.为明治精神而殉[J].外国文学评论,2011(1), 115-117.

[3] 李海浩,孟华川.从《心》看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41-43.

[4] 曹志明.再论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J].外语学刊,2013(03),129-133.

作者简介:张萌(1984- ),女,安徽淮北人,文学硕士,副教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以及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天皇个人主义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我爱你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天皇版“渔夫”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