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护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2018-12-17赵露露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医护心理健康意义

赵露露

摘要:本文对高职医护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医护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提升途径。

关键词:医护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生命的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解构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哲学问题,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一直是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向。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无聊、孤独、缺乏目标和学习动力、自我价值感偏低成为他们的普遍状态。而专科院校医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积极的生命意义感来帮助他们理解病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承担救助生命的重任,更要面临3年短时期的专业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因而,关注医护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帮助医护大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勇于直面压力和挑战也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现状

1、生命意义感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Frankl首次将生命意义感从哲学范畴引入到了心理学范畴,他将生命意义感理解为每个人拥有的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能,这种本能指引个体确立目标,并且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在生命意义感的追求过程中受到挫折将会导致某种心理疾病。由此,开始了心理学家们对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目前,对生命意义感概念的理解主要包括兩种:一种是分别从对生命意义感的感知(认知),或者对生命意义感的追求(动机)单维度理解;另一种则是将生命意义感理解为包含认知、动机和情感的多维度。本文认为,生命意义感既应有个体对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也应包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情感。

2、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不同学者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了研究。郭海霞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与生命意义感相关[1],不良的婚恋观可能对后续恋爱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有不利影响,当婚恋关系破裂或中断时,极易引发个体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行为。同样有研究发现,低生命意义体验的个体由于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容易出现空虚感,甚至选择自杀[2],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失恋后会出现极端行为。

李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积极应对、幸福指数正相关,幸福指数、母亲情感温暖、积极应对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3]。由此可见,家庭支持、个体积极的应对方式等能够提升个体生命意义感。同样生命意义感也会为个体提供生活目标、提供判断行为的标准和自我价值感,甚至增加个体生活事件控制感[2]。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无聊感也越来越强烈。而大学生随着自由时间增多,体验到的无聊感也随之增多。这种内在的空虚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也就是无聊感越高,生命意义感越低。

二、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教育

大学生对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到哪去”“我的生命有何意义”等问题已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其正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期。当前社会大学生空虚、无聊甚至自杀行为都与生命意义感相关。然而,当前高校对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相对缺乏。因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是进行生命意义感教育的第一步,一个健全的生命来自于对自我、对社会和对自然的感知,继而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理解、珍爱、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社会、自然这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的。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这三种和谐关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王登峰的研究发现,自我和谐程度与大多数的身心症状相关显著,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4]。杨洪猛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5],也就是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而帮助大学生构建自我和谐就要帮助大学生首先了解和接纳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以及优缺点能做出客观评价。其次,帮助大学生学会正视和接受现实,当现实不符合自己预期时既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也能积极地做出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当遇到挫折时悲观失望,对自身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再者,辅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冲突与选择,避免因心理冲突带来的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对自己和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

(2)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的青年早期,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亲密感、归属感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被动交往、自我中心等特点,人际关系的失调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的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高职护生,由于其将来职业的特殊性,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其必备的一项技能,因而高职院校应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通过举办人际关系讲座,传播人际交往常识、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预防人际交往问题;开展多样的团体辅导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环境,提升人际沟通技能;开展日常心理咨询,针对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同学开展个体咨询,找出原因针对性的帮助其学会交往。

(3)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是大学生正式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而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高职医护大学生,面对数量庞大的本科医护学生群体,高职类医护大学生学期三年时间短、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存在自卑心理,产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就业心理指导普遍较弱。因而,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队伍,有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缓解焦虑、挫败感等负性心理问题;增强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结合学生薄弱环节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心理训练,增强其抗压能力,避免由挫折导致的自卑、无价值感等问题,从而减少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导致的生命意义感降低。

2、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和家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教育。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医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一定相关性[6]。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体验到更多的爱与责任,形成积极的生命观,提升生命意义感。

而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如“生命体验”等让学生体验生命全程,进行生命意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高校也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积极生命意义。

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功利化的思想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上弥漫着各种负能量信息,如“自杀QQ群”这种负能量群体隐匿存在,但是并没有受到合理的约束。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恰当的报道等原因也是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不可忽视的原因。

因而,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中,家庭、高校、以及社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需要三者共同营造一个全面、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海鑫,郭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婚恋观的关系[J].中国性科学,2017,5,26-5,152-155.

[2]张姝玥,许燕,杨浩铿.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11):1756-1761.

[3]李艳,何胃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 (11):1683-1685.

[4]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 (1):19-22.

[5]杨洪猛.大学生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1 (05),58-62.

[6]汪雪莲,许能峰,江巧瑜.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自杀意念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 (12):1226-1228.

猜你喜欢

医护心理健康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