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秋冬季节猪疫病的防治方法
2018-12-17杨淑迪王龙
杨淑迪 王龙
摘 要:生猪养殖过程中极易引发各类疫病,尤其在秋冬季节,受气候、温度、病菌滋生等影响,增加了猪疫病的发病率。这不仅增加了生猪的生产质量,也以极易造成生猪发生淘汰,甚至死亡。针对猪疫病特点和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预防方案,控制猪疫病发病概率,也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本文针对秋冬季节猪疫病发病的原因做出个人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和发病机制,提出以下防治方法,减少疫病为生猪带来的危害,为国家养殖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关键词:秋冬季节;猪疫病;防治方法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养殖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国人民的肉类食品供应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建设。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会受诸多人为、环境、客观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生产率。其中猪疫病的发生降低了生猪的生产质量,且无法保证了肉类的食品安全,为养殖业和人民生活埋下了隐患。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秋冬季节猪疫病发病率较高,应总结以往经验,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研讨,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减少猪疫病的发生同时,确保生猪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浅谈秋冬季猪疫病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细菌滋生较快极易造成生猪发生疫病,其中以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较为常见。病毒性的猪疫病包括猪瘟、乙脑、狂犬病、传染性为怅然以及圆环病毒等20多种疾病,而细菌性猪疫病包括喘气病、猪肺疫、水肿病以及猪副伤寒等30多种。秋冬季猪疫病具有发病种类较多,病势缓慢,传染性较强的特点,危害性极大。在猪疫病发生时多会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导致生猪体内产生抗药性,因此,增加了生猪发病过程时的治疗难度,很难控制,继而引发其他疾病。
二、秋冬季猪疫病发病原因
1.缺乏科学管理体系
养殖和饲养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因缺乏科学管理体系造成部分生猪自身抗病能力较差,极易引发猪疫病。首先,在养殖中,在购买仔猪时缺乏正规的防疫和检验手续,许多仔猪自身携带细菌,将病原体带入养殖场。许多养殖场环境较差,在秋冬季时受环境和气候因素,极易扩散细菌病原体而引发猪疫病;最后,在饲养管理中,缺乏科学管理喂养,生猪在喂养时,营养单一,缺乏综合性的营养饲养。这就造成生猪缺乏营养,自身免疫力和身体机能较差,针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在病原体发生时极易扩散和传播。
2.缺乏免疫接种
防疫是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部分养殖场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免疫接种或者在接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生猪缺乏免疫。与此同时,部分生猪在接种疫苗前存在使用抗生素的现象,这就影响了疫苗效果,引发猪疫病。
3.较强的传染性病原
排泄物是生猪养殖场细菌和病毒滋生最为重要的源头,秋冬季时的细菌和病毒传染性极强,不仅加强了细菌毒性,也容易造成混合感染,增大了猪疫病发生概率。
三、秋冬季猪疫病的防治方法
1.加强养殖场管理体系
根据养殖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首先,选取的仔猪要符合防疫规定,并检验是否存在疫病的病原體;其次,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养殖场整洁、干燥;最后,让专业的养殖专家制定系统的喂养方法,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营养均衡。
2.加强养殖场免疫检验
所有的生猪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在需要的时间注射相应的防疫疫苗,并建立完善的科学免疫体系。为保证生猪自身免疫系统不受伤害,生猪在注射疫苗前后禁止使用抗生素药物,避免影响疫苗的药性同时,也提升了生猪自身免疫系统。此外,注射疫苗的整个流程应严格按照流程操作,所有操作人员应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免操作失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加强日常预防
秋冬季为猪疫病高发期,应结合发病期间生猪的发病特点,加强日常的药物预防。可以通过有效药物在日常的应用。所使用的药物应具有针对性、预防性,通过对疾病的判断和发病机制选择合理、科学的预防药物。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养殖人员定期对生猪进行检查和筛查,针对发现异常的病猪应及时隔离和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并将未感染的生猪及时消毒和用药防治,控制其他生猪发病。
四、结语
近几年,猪疫病已成为生猪养殖业中较为困扰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养殖业及时整改,及时处理,也需要加强防护工作,在秋冬季发病的高发期,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保证科学、合理、系统、有计划性的养殖和饲养,保证养殖质量,也降低了猪疫病的发生,加大了食品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肖俊科.浅谈秋冬季节猪疫病防治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2):73-74.
[2]王建成,孙燕,范红芳.秋冬季节猪疫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