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说与化成说

2018-12-17汪懋祖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杜威理想生长

编前语:汪懋祖发展了恩师杜威的“教育生长说”,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化成说”。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有连续性。“人生活动的归向是‘最高的善,此最高的善为众善之所由出,亦即为众善之所归。人生在不断冲突的情景中奋斗创造,为的是企图发展此理想的至善。所谓善,即是社会生活美满的境地。”而汪懋祖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就是生活,不仅是要学生能应对现实环境,而且要发展自己的理想。其理想“不但生长于社会活动之中,且孕育陶熔于一种社会理想之中,而逐步化成”。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自发活动,是为‘率性;一方面要将其自发活动陶熔于此理想的体系之中,是谓‘修道……”而“化成说”中提出一个“理”字,即社会生活的条理,因社会生活的推进而进展。

“教育即生长”说,握当代教育上权威。但未可即以此说为圆满无缺的理论。杜威以为真理常在不断的进步之中,故教育无最高之目的。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照杜威的意思,生长是继续不息的,身体的生长自然有一定的限度,而经验的生长是无有止境的。因此教育上不当有一永久的最后的目的。也不能说什么“完成”教育的目的,只在保持教育的继续性,使人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作者以为意识界的生长,总有一个至高至远的目的,给予吾人无穷的希望。其至高至远的目的为人类生活中所必须构成,可以引伸至“无限”而不能说“无定”。否则人生活动,类如球场打球,虽对于情境,极其控制之能事,终不过逆来顺受而已。

(二)杜威教育学说,根据实验主义(pragmatism),实验主义的要点为真理需在演进的过程中,并无绝对的真理。真理的程度全靠实际的效用去衡定。因此教育上也没有最高的目的或最高原则。活动是连续不断的,行一步就有一步的目的。所谓目的是从现实情境中产生,而为暂时的,不是高悬的。我们以为人生活动的归向,是最高的善,此最高的善为总善之所归,人生在不断冲突中奋斗创造,为的是企图发展此理想的至善。所为善,即是社会生活美满的境地。教育为发展人生目的之途径,哲学家研究教育目的虽非一致,往往随时代逐步展开,而总其归趋,自必与此至善的理想呼应。

(三)宇宙为一活动之总体,而创造的活动,归诸于人类,教育即生活,不仅是应付现实环境且要发展理想。杜威阐明教育不能离开社会活动,生长是生长于社会活动之中。作者主张不但生长于社会活动之中,且孕育陶熔于一种社会理想之中。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自发活动,一方面要将其自发活动陶熔于此理想的体系之中。

(四)杜威的生长说反对过去理想主义者以“理性”或“普遍的意识”为宇宙完备之实体。此体在中国谓之“道”或“理”。作者认为所谓“理”是社会活动的条理,因活动之进展而進展,先知先觉者出,集合人类生活的经验,修明此理,常超越于现实的情况,使现实向此理努力推进。如儒家学说主张“大同”,“至善”,要人们努力推进社会,最后达于“大同”达于“至善”是无限的而是有定向的。

(五)教育一词,西文为education,原意为“引出”即将天赋之智慧引出之谓。我国教育有两方面意义,在自然方面谓之育如“发育”,在社会方面谓之教。两字连用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是以观,则教育本须兼顾儿童发育,与社会理想两方面。

我们深信教育之意义不能离开最高的理想,否则所谓引进、生长等词恐全无着落了。

(摘自1942年汪懋祖编撰的《教育学》(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三章第六节,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杜威理想生长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让我们摇起橹来
《生长在春天》
理想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