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创新与研修

2018-12-17张秀红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修古诗文写字

张秀红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性课程相对而言的,设置之初没有做硬性规定。校本课程是为本土化知识预留的空间,本土化知识与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在一起。如何才能走出一条有生机和特色的办学之路?关键在于优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本土化知识与人文传承

前些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84中学、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开发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校本课程,如葡萄酒的酿制、当地红光山的历史变迁等,收获了大批热爱校本课程的铁杆“粉丝”;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小学实施的“文化认同”“团队行走”“系统思维”,既提高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及个性化德育实践,又使教师对团队勾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体验;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开展“古诗文鉴赏”数字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学者”。

乌鲁木齐市第84中学原是新疆五建子校,在红光山脚下,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校本课程里就加入了红光山的地理、植被以及历史变迁。很早以前,乌鲁木齐河洪水泛滥成灾,河下游是荒蛮野滩、乱石土坑。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修建了和平渠,疏通了水路,并在废弃的河道上修筑了河滩公路,于是发展成今天乌鲁木齐市。红光山位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北郊,原本是一座植被稀少的荒山,经过长时间的绿化工程,建成了红光山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红光山上建造了硕大无比的铜佛后,乌鲁木齐人、全疆各地的人乃至外地人才知道乌鲁木齐有个红光山,山上有个大铜佛,还有个颇有气势的庙宇。这样“接地气”的地方性课程内容,具有一定文化特征,体现了该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的文化要求,融合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也有类似的校本课程。这所学校主要生源来自于二工乡三工村一带,学生家长多数以种地为生,尤以葡萄种植为多。学校占尽“地利”,于是,开设了自酿葡萄酒的校本课程。上课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负责清洗,然后,再把葡萄放进学校配备的玻璃容器中,以待发酵。这期间,学生们每天都定时去实验室观察,认真记录发酵的过程,并针对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激活思维,发挥个性,大胆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在酿酒的过程中,一位男生还开动脑筋,对常见的矿泉水瓶进行改造,制作出了简易酿酒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大约45天后,葡萄酒香飘校园。学校还举办品酒会,邀请家长前来品尝孩子们亲手酿造的葡萄酒,那种奇妙的滋味,可比市场上买到的葡萄酒美多了。学生吴敏说,酿酒要选新鲜、成熟的红皮葡萄,葡萄上有白斑最好,那是野生酵母菌,是酿酒必不可少的成分。将葡萄洗净后,晾干,把汁水挤进容器,密封保存,发酵期一个半月左右……

这样的校本课程“活”了。同理,教师培训的起点也应该是兴趣与需要。对于一些点面小的校本问题,教研组应及时组织研讨;范围比较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开展全校性的讨论,寻求更加恰当的解决方法。实际上,在不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我。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机动灵活,能够针对不同教师弱点,因材施训,实效性强,是教师们最喜欢的培训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李宝敏认为:校本研修越贴近教师需求就越有效。教师学习内在需求具有实践性与问题化取向,教师希望通过学习解决实践中真实的问题,因此,教师培训应该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开展内隐实践问题的主题式研修,让研修与学习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教师问题诊断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帮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胜任力,更专业化地解决问题,让教师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理智与智慧地行动,通过合作交流对话,促进对问题的多元理解,群策群力,形成问题解决的理念、方法、策略与路径。

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小学的“写字育人”校本课程,经历了“写字社团”“写字教学”“写字课程”三个阶段,它是对新时期提出的“养正发蒙”办学理念的实践应答。石港小学先拟定了《石港小学写字育人课程指导纲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时间、课程师资、课程评价等方面明确校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与操作策略,在此基础上编辑了《墨渍点滴》《书家轶事》《一笔一画》《稚墨香苑》《字里千秋》5本校本教材。此外,石港小学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编辑了电子版“写字育人”校本教材《中国梦》,推送至学校网站和微信平台,供全校师生和家长使用。同时,注重在写字课中运用江苏省编辑的写字教材,实现国家课程特色化实施目的。

石港小学校长马建对《教育》记者说:“石港小学的校本研修别具一格,从学校教学重点、教师实际出发,采取‘三个一做法——一个核心团队,以‘顾跃进名师工作室(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工作室)为依托,在学校‘写字育人素质教育基地‘文正书院成立了核心领导小组,承担每学期校本课程的组织策划、检查评估和师资培训;一本练功本,学校给每位写字教师设计《写字练功本》,分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书法小故事、經典楷书字帖、教师练字格等板块,既是备课笔记,又是练字本,实行每周一检查,一月一反馈,期末进行优秀练功本评选;一次特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教师培训活动。”

校本教材的开发,源于学校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追求,将学校文化内化为教师的内心需求、外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校本研修的目标。石港小学提出的“团队行走”理念,是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使用,对基层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构建学术研究团队,充分发掘教师群体智力资源。

石港小学在一次教师节上,校长马建当众为全校36位书法教师颁发了“文房五宝”——一本字帖、一支毛笔、一瓶香墨、一扎宣纸、一张绒垫布,每一名教师都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个“人”字,并在舞台上庄严宣誓。当铮铮誓言响起,教师不禁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了,更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宣誓完,马建说:“其实,每一名孩子来到学校,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教师,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从这一方面说,学校一定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孩子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所学校,如果校长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唤醒、引领、组织、保障教师开展个性化研修,必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内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地显现,学校也会因此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自行查找感兴趣资料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是一所数字化办学的特色校,自主研发“古诗电子书”,并将iPad教学与古诗结合在一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古诗文鉴赏”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打开电子书,就可以自行学习与古诗文有关的诗句注释、作者、创作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等知识,也可以收听、观看相关的音频、视频。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器自行查找感兴趣资料。

五年级古诗文校本课堂上,高楠正在讲解古诗文中的对偶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课堂“通俗”又精彩,可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学生杨洋说:“‘鸡冠对‘凤尾最好,因为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说法;我同桌却认为‘鸡冠对‘狗尾最好,因为有‘鸡冠花,狗尾草之说。中国文化就这么好,怎么都能说出理由。”

学校教导主任高楠在接受《教育》记者采访时说:“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师。线下培训,主要是‘请进来‘走出去两种途径。‘请进来是围绕校本课程建设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解古诗文知识。因为‘古诗文鉴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文化底蕴要求较高,学校设立校本课程研发小组,以期实现教研相长。‘走出去是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际、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校本研修是动态的、灵活的,通过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和受欢迎的校本课程,激发教师研修的积极性,效果自然明显。”

线上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在自己的OA平台上,定期发布校本教研的相关信息,例如教研动态、研训微课等。教师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并随时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回帖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这种地点、方式上的变化,增加了研修的趣味性。高楠说: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验教师在编写教材后,时常又迸发出新的“灵感”,导致后期

制作教师“苦不堪言”。因此,学校又专门培训教师电子书的制作;最终,擅长编写教材的教师,又成为了电子书制作的“键盘高手”。

著名教育改革家、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曾经讲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沈阳铁路实验小学是数字化办学特色校。教师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新”,不断地更新知識储备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教学策略。比如,将iPad引入校本课堂,聘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培训,这种“以训带研,以训促研”方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他们更新了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作“助学者”,师生产生了学习共振,课堂成为令学生愉快的“温润的教室”。

学校为教师校本研修搭建平台,提供更广阔空间。教师作为有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其学习过程必须是在解决其内部认知矛盾的自我调控中,通过经验、对话和反思不断生成实践性知识。培训实施过程,只有体现生成性,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与活力,因为生成性产生的机制,有利于教师需求与内在需要。

猜你喜欢

研修古诗文写字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学写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写字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写字大课堂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