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吴冠中紫藤系列作品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思考
2018-12-17罗一军
罗一军
摘 要:从吴冠中的水墨紫藤入手,理解吴冠中美学、绘画思想的变化。通过对吴冠中作品的市场分析,理顺艺术品价值和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吴冠中;抽象;艺术价值;艺术市场
吴冠中是20世纪“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潮流的引领者与先驱者,他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他将油画的空间透视和笔触引入到水墨画的创作中,又将水墨画中的笔法、韵味和意境融入到油画中,两种艺术形式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图式和审美趣味,拓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空间,推动了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和革新。吴冠中的绘画观念,为中国现代绘画封闭的空间,照进一束光。
一、思想的变化
(一)坚定信念——“遥远而幽暗的道路”
吴冠中先生是当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1946年赴法留学,在此期间,关于绘画和艺术思想逐渐成熟,并且衍生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
在留法之前,对于重庆艺术界的混乱而不知所措,到巴黎第二年之后:“自從随着年龄增加,我明悟了自己已经走上一条遥远而幽暗的道路上。”[1]说明吴冠中先生对于即将要走的道路充满了坚定。
图1是吴冠中紫藤初期的作品。作于1956年,水彩,画中紫藤牵爬盈架,下面是冷清的茶座,这个时期的紫藤尽管形象草略,但是形态还是较为逼真。
对于西方的绘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结合。就像吴冠中先生自己所说的:中国的现代绘画,是一条“遥远而幽暗的道路”,必须有人进行细致的摸索,最后才能豁然开朗。
(二)思想观念核心——“风筝不断线”
观看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学习了抽象主义的一些总结归纳的方式。
吴冠中先生在即将走进西方理性抽象主义之前,停住了脚步,他更加在意的是在自然当中的元素提取,和“人”的加工。
关于 “抽象”和“无形象”的一些解释和区分:“‘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而‘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形,纯形式,如蒙德里安的作品。我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作为探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2]
在80年代左右,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就已经大致成型。吴冠中开始在水墨画中探索艺术的形式美,用几何形重构形象,作品具有一种半具象半抽象的风格,从图2的紫藤可以看出,紫藤虽然简化成了飘渺灵动的线条,但是依然受到紫藤形状的限制。
(三)“无题与意境”
在90年代以后,画面进一步摆脱了具体形质的约束,用纯粹的点、线、面去架构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对于紫藤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
画面上三维空间的幻象已经被完全打破了,无数条乱线交织成藤条。但是我们仔细看,藤条并非杂乱无序,而是疏密有致,浓淡有别,粗细不等,画家完全通过线条的变化营造出一个有深度的空间。
此时,吴冠中先生达对于绘画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顶峰。对于当时中国的美学和绘画的思想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种微妙的体验过于感性,但是其中意境的道理是对于中国美学的重大突破。
这种对于意境的解释,三言两语难以解释清楚。吴冠中老先生在自述当中说:绘画作品不为什么,为意境,意境也不为什么,为美。要是说美为了什么,美就是美,什么也不为。
二、吴冠中绘画市场分析
在前文的图片下方,有关于吴冠中三张紫藤作品的相关资料。三张紫藤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成交价格分别为2009年RMB 356,646、2004年RMB 410,880、2017年RMB 7,590,000。即使拍卖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走势,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越到后期,价格越高。
艺术品本身的质量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因为艺术收藏家考虑最多的是艺术品的品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品质决定了价格。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著名画家越是后期的作品价格很容易比前期作品价格高很多倍的原因。
但是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也不仅仅和作品的质量有关,或许英国人苏利文评价得更为中肯一些,他在为吴冠中先生的画集写导言的时候,说得比较直白:“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约有半打的画家具有举足轻重甚至里程碑的地位,尽管原因不一。他们并非都有突出的绘画天赋。……然而由于他们在艺术上的抉择以及艺术界的作用使得他们与新中国的文化运动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他们当中多数人不参与时政,而有些人,比如吴冠中,则是时政的受害者。但是他们对于题材、绘画材料、风格的选择,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所面临的政治上的压力和挑战所作出的反应。而今天吴冠中之所以被称为一个专业的风景画家,亦拜时政所赐。”[3]这也就说明艺术价值和历史以及艺术家本身也有关系。
吴冠中先生的自述(自传)流传的至少有三个版本:《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生命的风景》。这些书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吴冠中先生的生平事迹,绘画思想,还起到了推广和传播的作用。
就吴冠中近几年的作品市场价格分析来看:吴冠中先生的个人指数为707,592,比上一拍卖季上升4%(图4)。近期,最引人瞩目的是北京保利2018年春拍。2018年6月20日晚“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夜场”先后在北京四季酒店收槌。其中,吴冠中《漓江新篁》以2200万元起拍,现场竞争激烈,645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7417.5万元成交,摘得今季现当代艺术板块的桂冠。 “其艺术市场依旧坚挺。”是中国雅昌对吴冠中先生作品的评价。
价格不是评价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标准,从图5的表格当中可以看出,在吴冠中先生去世的后的两年,艺术作品的成交额和成交量大大提高,但是在2011年秋期回归到正常的水平。拍卖价格的虚高,大多来源于人们对于艺术家无法创作的惋惜和恐慌。当交易回归正常水平,并且成交量依然保持稳定,此时的稳定价格,可以大致衡量艺术品的价值。
三、市场思考
我们在谈论绘画作品的时候,很少能够主动探讨艺术相关,衡量一幅画的好坏,是在市场上的价格。就像上文提到过的那样,影响艺术品的价格有如此之多。这是对艺术的鼓励还是不良的影响呢?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能够拍到最高价值,我们也会唏嘘鼓掌。但是我们鼓掌,真的是为艺术本身在鼓掌吗?又或者说,我们的心中,早就对艺术进行标价?艺术本身就是可以用金钱去衡量的东西,而不是无价的。那么艺术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岌岌可危。[4]
仅仅建造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体系显然做不到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助长虚假的繁荣。这就需要用学术规范来约束艺术品市场,从而保证文化与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于艺术价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把控,究竟谁来做最为合适?
以往的艺术品市场都是由收藏家的喜好決定的。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艺术品的价值也变得多元化。这就要求有负责的“警卫”进行协助和判断。在笔者看来,这名“警卫”最适合的人选应当属于美术馆。
美术馆兼展览与收藏为一体,不仅是艺术社会的主流中心,也区别于画廊和拍卖行这些商业领域。并且美术馆具有学术的中立性和市场价值的中立性。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估时,以质量为主体,结合艺术家的专业水准、作品的背景、艺术家获得的奖项、举办的展览质量、评论文章、论文等所有殊荣,进行系统全面的评论。
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最大的弊端,也许并不是艺术平评估,而是艺术品鉴别。引导中国市场的是艺术家的名气,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导致许多淹没在人群当中的艺术家失去在市场竞争的优势。美术馆应该发掘、寻找真正的有质量、有深度的作品和艺术家,而不是苦苦挣扎在模仿的泥潭中。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宏伟.从现存十余封《致吴大羽信》管窥吴冠中早期艺术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117-127.
[2]吴冠中.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257.
[3]吴冠中.吴冠中画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
[4]艾琳·金赛拉,徐秋红.看价钱还是看艺术?——专家探讨市场评估对艺术鉴赏的影响[J].世界美术,2007,(04):60-63.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