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教学之“吃”的教学技巧
2018-12-17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一、研究背景
“吃”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说“食色,性也。”老子甚至将“吃”看成人生目标:“圣人为腹不为目。”中国人将“吃饭”与“工作”联系在一起,“有饭碗”就是“有工作”,“丢饭碗”就是“丢工作”。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生活必须有前提和保障——吃饭。在语言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我们常用“脍炙人口”(像脍炙在口中)、“隽永”(《汉书·通传》注:隽,肥肉也。永,长也。)来形容文学作品,用“秀色可餐”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是“吃”的本义,宾语基本为“食物”,如“吃饭”、“吃水果”等,到了中高级阶段,“吃”的引申义不断出现,如“吃软饭”、“吃得开”、“吃闭门羹”等。留学生大发感慨:“中国人真的很爱吃!什么都吃,真的是吃货!”其实这里的“吃”已经不再是人的感觉器官(嘴)所进行的动作了,而是根据其本义和搭配对象所引申而来的比喻义。[1]那么如何进行与“吃”有关的词汇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解“吃”的含义,又能理解“吃”的引申义,并能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二、研究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与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极为广泛。范畴化理论认为,应把基本层次词汇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而与其处于同一范畴的词汇应该一起教授给学生。[2]留学生在掌握了一些高频汉字和词汇以后,可以进行拓展,形成语义场,方便记忆和扩充词汇量。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习惯用熟悉的、具体的源域去映射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3]汉语当中许多一词多义现象都是隐喻的结果,如“上、下”原本是方位词,通过隐喻,它们有了“高兴是上,难过是下”的隐喻,于是就有了“高昂、低沉”,“高涨、低落”等词语。通过隐喻的方式识记词语不仅方便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习得,还可以让他们感受隐喻文化的异同,如汉语和英语分别用“牛”和“马”来隐喻力气大、强壮;再如“时间是金钱”这类隐喻,在许多文化当中都存在。通过文化异同的对比,可以减少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发生,帮助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对策
这么多的含义让留学生望而却步,该如何记忆和使用这些“吃”的用法?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图像、感官、加法”等四种隐喻认知方式,将“吃”类词汇形成一个语义场,进行范畴化记忆。
1.联想认知
由“吃”的本义联想到四个方面:以什么方式吃、依靠什么吃、吃得怎么样、吃的结果。
2.图像认知
图像记忆是记忆法的一种,是采用图像的方式帮助记忆,是目前最合乎人类的大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法,与传统的声音刺激记忆相比,效率提高了3-10倍。
3.感官认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靠感觉器官来接收信息,再通过大脑来整合提取和加工信息。当我们学习抽象词汇时,可以将它们与我们所熟悉的感官事物相联系,帮助记忆。
吃苦吃香吃醋吃香喝辣感受 触觉 味觉吃紧吃重吃惊吃力吃一堑,长一智吃软不吃硬
4.加法认知
通过“吃+食物”进行创意联想,用小故事的方式记忆:
比如“吃软饭”可以想象成一个笑话: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老太太和一个年轻小伙子一起生活。有一天他们去吃饭,服务员问:“两位要吃点硬的还是软的米饭?”小伙子知道老太太牙口不好,想让她高兴,赶紧说:“吃软的!”服务员笑了:“老太太吃软的,你一个大小伙子也吃软饭呀?”意思是,“依靠女人生活的男人”,带有贬义色彩。
比如“吃闭门羹”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女,会唱歌跳舞,也会弹琴画画。很多人都想见见她,可是她并不想见那么多人,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别人。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如果她不想见这个人,就送给他一碗羹,别人看见这碗羹,就表示被拒绝了。虽然见不到美女,但是羹很美味,吃了美味的羹也就不生气了。“吃闭门羹”意思就指“被主人拒绝进门或者受到其它冷遇”。
四、教学建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内容和言语习惯都是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结果。语言的使用习惯是一个民族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映照,也是一文化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标志。“吃”透汉语文化,可以有效缩短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周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留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充实字源知识
字源知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偏旁义,二是语素义。如“月”字旁,在汉字左边,是“肉”的意思,如“胖、脏、脚、腿、腰、背”等等人体身上的部分;在汉字右边,是“时间”的意思,如“期,明”等等。语素“场”,意为“平坦的空地/地方”,据此就可以类推“运动场、市场、商场、广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等词语的意义。
2.了解常用语素义的引申义
“吃”的本义是“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吃房租、吃工资、吃软饭、吃软不吃硬”等等词汇都是“吃”的引申义。汉语中有诸多类似“吃”的语素,如“打”的本义是“击、敲、攻击”,而据胡明扬先生统计,“打”的动词用法细分为98种,如“打伞、打水、打水漂、打电话、打主意、打比方”等等。欧阳修说“触事皆谓之打”,可见“打~”的说法给他的印象很深。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有意识地积累这类语素的引申义,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当时的语境摸索出其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