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创造绘画语言去表现感受

2018-12-16张新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儿童

张新霞

摘 要:让学生自己创造绘画语言去表现感受,教师要做到少做技法示范、少让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积累,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表达氛围,及时地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其实每个学生都是艺术家。

关键词:儿童;自主创造;绘画语言

现在,社会上各种美术班、绘画班比比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也是开全、开足美术课、特长课。虽如此,可细细看来,学生的作品几乎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套路里还透着“小大人”的老气横秋。

在某学校举办的儿童画展上,有几幅儿童画却深深地吸引了笔者。那是最真挚动人的画,似是随手涂鸦,似是随心而动,童心、童性、童真、童趣跃然纸上。笔者被画里的灵气所打動。画为心声,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创造绘画语言去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呢?

一、少临摹,少示范

笔者不主张让学生临摹成人作品,也不鼓励教师过多地做技法示范。不少人认为学生学画就得先教他们掌握绘画的“词语”,用单纯临摹的方式学画国画,学画卡通形象,学画简笔画。长久以来,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习惯性让学生欣赏范画作画,评价方式也多停留在像与不像、画面整洁与否等等。其实,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加之自身的心理感受,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景物在心灵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生活,引导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专家认为,孩子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教师应该注重解放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绘画潜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意思、感兴趣的人和事,让学生在自由王国中学会驾驭自己,用绘画去自由自在地发挥和表现自我。这才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的美育教学方法。

二、多观察,多积累

生活在画里,画在生活里。鼓励学生画自己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想表现的题材,这样学生的画才会充满活力,真实、真挚。教师要做的是在一旁引导。

比如,三年级的一堂美术课上,笔者抛砖引玉:“孩子们,最亲最爱的人中,你最想把谁请进自己的画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你最想表现他的哪些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经过了热烈讨论、认真创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精彩纷呈,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爸爸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玩电脑,白发的老奶奶干脆赤着脚在菜地里干活,调皮的弟弟头顶着西瓜皮再戴上一副墨镜耍酷……每一幅画面都那么真实、自然,学生用画笔真实地记录了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这无一不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取材到表现手法无一不呈现了学生最美好的纯真。

三、尊重,自由

时至今日,纵观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绘画艺术的本质作用并不仅在于精准地摹绘生活中的具体物像,带给人们震撼且具永恒意义的是画面中表达出的人性的光辉以及艺术家所理解的事物的本质,以其有限的生命去感受无限的自然。感受变成了一种最宝贵的经验,也是绘画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即使一幅画在技法结构方面不准确,但是绝不妨碍表达被描绘的事物的本质和个性。

有人看儿童画经常会说“画得不像”或“这儿线条怎么了、那儿颜色涂错了”,其实,儿童画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儿童的眼里,房子是可以没有窗户的,树叶可以是蓝的,人可以比树长得还高。因为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纯真的、美好的、主观的、没有任何约束的。儿童作画时没有条条框框的诸多限制,他们依靠直觉把自身的体验情感融入画中,没有任何顾忌,自由放飞自己的心灵,所以才会用笔大胆、一挥而就。虽然线条稚拙但果断,虽然动势表情夸张但有韵味,而这一切不正是成年人该去学习和借鉴的吗?儿童一旦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自己认为怎么好看就怎么画,何必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儿童的画呢?

四、鼓励,肯定

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美育是要渗透在学生美术活动的全部过程中的。美术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绘画课上的合作者并非主导者,是欣赏者并非评论者。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绘画中符合美感规律、表现儿童心理、情趣的上乘之作,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创造象征符号去表现自己的直观感受,学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在不断创造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启迪学生心智的审美手段,绘画本身就蕴涵着智力开发。给学生一支画笔,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地,让学生学会用创造的思维表现自己的直观感受,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论《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机构与形式特征
中西方绘画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