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2018-12-16张华
【摘要】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课内的阅读教学应当作为一个跳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的阅读转化为阅读技巧与知识,通过阅读的方法将目标转向课外读物,将课内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与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在原有的课文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或让学生自行查找与课文相关的题材,从而寻找类似的或者同一作者书写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等。这样既可以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加深刻自主地学习并了解更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立足课堂,促进阅读兴趣有效提升
(一)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地阅读课外题材是老师们的主要工作。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过于抽象化的阅读题材,喜欢生动立体的童话故事或者情节感人的小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在教导课本的知识之后,寻找学生更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使课外阅读的效果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
(二)利用课内文本开拓思维,引发阅读习惯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即便老师不去教,学生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自主阅读。因此老师一旦为学生寻找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将更加喜欢阅读。比如在《鲁滨孙漂流记》中,老师应当循循善诱,使学生寻找更多有趣的外国作家所写的类似题材的小说,例如《吹牛大王历险记》《猴王出世》等。教师也可以寻找我国古典神话,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文之后可以介绍与女娲有关的文章,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科普文章这一领域,还可以重点介绍世界未解之谜等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在神话故事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都可以拆分开来给学生课外阅读。当阅读一篇文章和一本书时,让学生主动发现作者的写作视角,同时关注缺失的部分,发现自己的问题,这可以成为学生探索的新课题,能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家都读过《丑小鸭》,大多数人注意了小鸭子的外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多问题,思考:丑小鸭是男孩,还是女孩子呢?文章中有没有给出一些相关细节?小鸭子走后,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呢?
(三)采用情境教学,深度展示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爱动爱玩的年龄,长时间阅读难免会产生浮躁厌烦的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一部分学生越是要求越是想要反驳,这时教师就应该学会采用其他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今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引用多媒体,使用视频、音乐、游戏或表演等形式进行课外教学。实际上情境教学法对阅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寻找相似的课外阅读资料,令学生自行组织故事情节,进行课外阅读的故事表演,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手能力,还能通过这种形式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与互动,深度领会课外阅读资料的内容,将经典故事或精彩片段拆分起来,给学生进行课外的表演将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通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片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
二、扩展阅读,促进阅读内容有效延伸
(一)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拓展阅读
同种题材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原有课文涉及面增加。在原有的课文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更多不同写作方式、表达形式以及情感表现等题材,從而突出各种作品的特点,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阅读面,并且养成鉴别的能力。例如在《蜜蜂》这一课节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蜜蜂的生活习性以及勤劳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贪睡的小蜜蜂》这篇文章,使学生掌握蜜蜂的另一面,不断丰富蜜蜂的形象,使学生了解到生动、立体、多面的蜜蜂形象,同时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大大提高。
(二)选择相近文体材料拓展课外阅读
文体相近的阅读材料主要表现在内容以及写作手法上的相近,通过文体相近的课内外阅读来进行扩展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同一种文体进行深入了解,同时通过同一种文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来丰富学生对写作的技巧,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叙述或抒情,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月球之谜》这一科普类文章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基本掌握科普文章的主要特点,这时教师应当再进行扩展训练,寻找例如《蝙蝠与雷达》等与《月球之谜》题材与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快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文体材料的方法,迅速切中文章要领,对后期语文阅读理解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不断训练学生对同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从而达到“自主阅读”的效果,不断完善语文阅读基础。
(三)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阅读
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除了教师应当教导给学生的阅读文章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所教授的课文作者中寻找其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细致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习惯,同时还能将作者的写作技巧不断领悟形成自身的写作方法,并且触类旁通。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对其他作者的文章起到借鉴和对比的作用,从而学习作者良好的写作方法。
三、多措并举,促进阅读能力有效提高
(一)巧用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生这一年龄段,听故事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精彩片段,抓取悬念片段,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介绍这本课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更加喜爱阅读。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如何使学生自身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教授给学生如何辨别优秀题材的阅读资料,是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点。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阅读,边读边写,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或者感悟,记录下好的句子,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对某些问题引发的联想等,都可以在课内外阅读中标记出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辅导,在学生们课内标注的问题中进行详细指导,只要教导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的办法,在课外阅读中则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自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同时为今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三)甄选阅读材料,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阅读而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进步,若是一味阅读层次较低易于理解的阅读资料,难免会对今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教材中,在教导学生语文课本的同时,还应当寻找与课文相似但难度略高的文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大多数的阅读测试中,学生应当要学会阅读一段文章,并预测接下来的内容是什么。预测是一种常见的阅读理解模式,该模式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可以从文章中的线索里推断出信息。大多数非虚构类作品都试图证明某种观点。探索作者是如何开发这个观点的,作者是否提供了相关作品的注释,作者是否以自己的经历来创作的。这些问题能帮学生更高效地评估自己的阅读效果。
四、結语
语文教材只是学生了解语文的一个出发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不是全部。语文阅读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阅读的过程构建起一个桥梁,延展到更加宽阔的课外阅读。教导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掌握知识,促进心智的成长,是课内外阅读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宝清.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学法养成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2]许睿.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错位与异化[J].语文建设,2013(1).
[3]徐光华.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作者简介:张华,女,1977年生,河南人,本科,一级教师,就职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