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军旅话剧的代入感

2018-12-16王天一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军旅话剧官兵

文/王天一

军旅话剧不仅承担着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艺术使命,还肩负着弘扬主旋律、表现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

新世纪以来的军旅话剧,在新一辈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打破了以往歌颂历史功绩、塑造完美英雄的模式,在取材和艺术表现上尝试自我突破,涌现出了一大批佳作。有展现和平年代军人血性的《爱尔纳突击》,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的《生命档案》,有表现军民鱼水情的《黄土谣》,还有坚持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我在天堂等你》等。这些军旅话剧借助于新的观察视角和表现视角,从浩瀚的革命历史和当代军旅生活变化中撷取新的内容和新的立意,颇具时代特色。本文试分析军旅话剧自身独特的使命任务与艺术追求之间的联系,从话剧的选材、表演和场景等内容层面分析如何获得官兵的认同,继而引入浸没式戏剧的概念,探究军旅话剧借用浸没式戏剧的形式达到增强官兵体验感、代入感的可能性。

军旅话剧的独特性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如果我们的解放军文艺工作者没有军味,没有战味,那干吗要穿这身军装呢?那干吗我们要用这么多的军费,办这些文艺团体呢?这可能也是今后我们军队文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有军味,有战味”是习总书记对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真诚鞭策和根本要求。军队的文艺工作“姓军为兵”,军事文艺要坚持把为兵服务作为根本职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作为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军旅话剧以其对军旅生活生动、直观、艺术的呈现占据了重要一席。戏剧理论家廖奔说:“无论怎样衡量,军旅话剧都是当代军旅创作中的一支劲旅。”军队话剧创作者试图摆脱主题先行的思维定势与神圣革命历史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作品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使新世纪军旅话剧呈现出新的艺术嬗变。

《生命档案》中,创作者收起了全知全能的视角,把话语权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位角色,由这些角色替代作者站到前台,以第一人称直接交流的方式,传递着他们对英雄的阐释。这种多维度视角平行并置的叙事方式,丰富了形象内涵,扩展了剧作的容量,为这部英模剧带来了新气象。它使英模形象呈现为一种无限开放的状态,使得观剧官兵带着自身的人生体验,走进创作者构建的艺术世界,体会英模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类似这样“走心”的军旅题材话剧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军队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基层部队官兵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要经常深入体验士兵的生活和情怀,努力发掘出最为鲜活生动的创作素材,才能够创作出官兵认可的话剧作品,否则就会使耗资巨大的剧作束之高阁。

从内容上增强官兵心理认同感

作为新世纪政论剧的首个探索者,孟冰创作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显得尤为不同凡响。国家意志、政治关系和群体命运在政论剧的结构设计中凸显出来。剧中展现了一幕幕重大历史时刻的缩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指挥现场,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内容,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等等。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对表演者情绪节奏的把握、创作者以小见大的功力以及舞台布景展现恢宏气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段的政论台词中,既有思想的碰撞,又有浓烈的诗情;既重视主题的传达,又关注心灵的刻画。

新世纪的军旅话剧,卸下了“英雄主义写作”的重荷,塑造的新时代军人形象已经与之前大为不同。军人的苦恼、挣扎,甚至私情都在剧中得以生动刻画,这些平凡的情感非但没有抹杀他们身上崇高的献身精神,反而因为“走下神坛”而更能打动观众,得到认同。

《炮兵家园》中的小个子团长赵铁刚,个子小脾气大,但有着与其身材形成鲜明对比的胸怀。该剧以小个子团长的性格发展为核心,把炮团党委“一班人”的理想与现实,事业与情感,成长与挫折生动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个个充满浓郁军营生活气息的事件,展现了新时期军人的理想与抱负,串联起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基层部队党委班子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克服困难的智慧。

从形式上创新官兵观剧体验感

改革开放以来,话剧界出现了很多新的话剧形式,如小剧场话剧等,拉近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此不一一赘述。引起笔者极大兴趣的是近几年逐渐走进观众视野的新话剧形式,浸没式戏剧。笔者试将浸没式戏剧的元素与军旅话剧的独特魅力相结合,论证军旅话剧通过应用浸没式戏剧的形式创新达到观众更好“入戏”的可能性。

浸没式戏剧近年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与传统戏剧不同,它打破了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方式,不仅演员会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也可以采取更自由的观看方式,在表演空间走动,甚至参与其中,与演员进行互动,且因观剧视角的不同,剧情也会呈现出相应的不同,使得每位观众均能得到与众不同的观演体验。 (《北京商报》2016年7月21日版 《浸没式戏剧,打破的不仅是观演模式》《北京商报》记者陈丽君郑蕊)

浸没式戏剧可以看作是“环境戏剧”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延伸。1968年,美国戏剧家谢克纳正式提出“环境戏剧”的概念,并加以阐释。环境戏剧是一种脱离常规的戏剧空间,是20世纪以来人们在新的演出方式上做的不同的探索。对于环境戏剧的要求就是尽量地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更多的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来。谢克纳说:“在传统戏剧经验中演出是从外部,在一个主要为相对消极的旁观者所创造的世界里去欣赏的,反之,在环境戏剧的经验中欣赏来自内部,通过共享的活动,环境戏剧创造一种整体的卷入感。”

在现在的语境中,“浸入”的效果被更多地提及。浸没式戏剧很重视“环境”,其舞台通常是独立设置的,且相较于以往的环境戏剧,它打破了传统观演关系的对立,力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观众“沉浸”于表演空间,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投入,让感受者获得更真切的体验。

军旅话剧的政治性和仪式感似乎限制了军旅题材话剧对浸没式戏剧形式的尝试,但浸没式戏剧对于环境的要求,对于与观众互动的重视很值得军旅话剧借鉴。

浸没式戏剧强调对环境布置“趋于真实”的要求,使得观众忽略“舞台”的限制,造成身在剧中的独特体验。最经典的浸没式戏剧的例子《不眠之夜》,甚至将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的一栋楼改装成横跨五层楼90个房间的戏剧空间。观众可以在其中任意穿梭,跟随一个或几个演员,进入他们的故事。

从这一点来看,军旅话剧也可以走出剧场演出的局限。毕竟,话剧舞台对于很多基层官兵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很多大制作、高成本的诚意之作甚至不能呈现给他们创作的原型——基层官兵。军旅话剧演的是官兵的事,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故事如果就放在军营中的一间宿舍、一间饭堂、一间会议室中进行演绎,似乎更能得以实现。对于去基层慰问演出的团队来说,与其找一个剧场,搭建起舞台,叠加声光电的效果,让官兵在台下看着演员们讲述“高大上”的人物,不如直接将慰问的部队营区作为演出的“舞台”来的现实。官兵在熟悉的环境中观看他们的故事,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也缩小了和演员、和故事的距离感,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这是一个“内容为主”的时代,无论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忽略内容本质的吸引力。浸没式话剧的“浸没”,强调的是互动、参与和体验,但其本质还是戏剧。一味强调形式感带来的新鲜,反而会矫枉过正。军旅话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官兵。军旅话剧的未来,是在坚守讲述官兵故事的同时,带来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猜你喜欢

军旅话剧官兵
话剧《坦先生》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话剧《二月》海报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