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不能没有底线
——由恶搞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想到的
2018-12-16范忠东
文/范忠东
近日,笔者在手机微信里收到几个朋友先后发来的恶搞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视频,也在微信群里看到别人发的两个版本的恶搞 《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后来,笔者观察发现,近段时间在网络和手机微信里这两个视频被大家频繁地转发并传播着。一个是“年终奖版”的视频《保卫黄河》。视频里伴着《保卫黄河》的旋律,某公司的一群职员头戴熊猫帽,身穿黑西装,打扮得不伦不类的样子,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另一个则是“极度夸张表演版”的《保卫黄河》。视频里的演唱者们是极度夸张地演唱并带有表演。视频中,四男六女站在舞台中央,他们对着音乐的口型,唱得摇头晃脑,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女指挥则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着屁股,挥舞的手臂时而如船夫在划桨,时而如手持大刀,时而又如骑马,双手胡乱地挥舞着。模仿钢琴伴奏的女演员更是做出极度夸张的弹奏。还有两个女演员挥舞着黄布条充当黄河,另外的六个男女演员则是手持大刀、儿童玩具枪,做出更加夸张的表演。两段视频中,“年终奖”那个视频是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而“极度夸张表演版”的视频比之稍好一点的是没有乱改歌词,但是夸张的表演,显得极不严肃。
笔者认为,这两段视频是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中华民族经典音乐作品的恶搞,是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极不尊重,是对词作家和作曲家的创作成果极不尊重,更是对那段苦难历史的戏耍和忘却。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一共分为8个乐章。歌曲创作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主要目的是讴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抵御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2015年8月26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活动中,《黄河大合唱》入选前十。单从遭到恶搞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歌词中就可以看出,这首歌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在反映中华儿女的抗战斗志,是我们必须要时刻敬仰的精神之魂。
笔者在军艺读书时,曾在音乐欣赏课上听老师讲过,当年冼星海在创作这部不朽之作时,生活条件、创作环境极为艰苦,更没有什么钢琴等像样的乐器供他在创作时试奏。冼星海每写完一个乐章就在他用一些罐头盒和瓶子做出的土钢琴上试奏。冼星海在创作这部合唱时,是在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了六天六夜时间创作完成的。在白糖都匮乏的那个年月里,冼星海在创作时想吃些甜点激发灵感而不得,他的妻子只能暗自抹泪。当光未然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想办法托人借了二斤白糖给冼星海送了过去,让他补充营养。这珍贵的两斤白糖,成为苦难岁月里难得的物质养料。靠着精神之火噼啪地吐绽火焰,冼星海不顾身体的困顿,用二斤白糖,助推着心灵中的丝丝甘甜,六天六夜,抵抗着高烧的疲乏,奋笔书写着心中喷涌的音符,洋洋洒洒溢下震天坼地的优美乐章。
正是因为《黄河大合唱》这部优美的合唱曲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具有震撼力,十分适合群众性合唱表演。在一些单位组织的业余文艺活动或文艺演出时,常常会把这部合唱中的某一个乐章搬上舞台来演唱。《保卫黄河》就是这部合唱中最受群众喜欢和演唱的一首乐曲。然而,一些组织者和艺术指导者在编排中,却展开了所谓的“创新”,有的把歌词改得面目全非,有的用夸张的动作引发观众大笑。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待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敬意与尊重是对我们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些历史里,不仅记录着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先辈的奋斗史,更承载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的音乐作品承载着的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兴衰和荣辱的记录。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对现实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音乐作品,交织着家仇国恨,抒发着中华儿女们的卫国豪情,既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更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豪情壮志。正如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所称,父亲是用血和泪写出的这部《黄河大合唱》作品,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以恶搞。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更无法带给观众真正的艺术享受和发自内心的欢笑。相反,如果严肃的音乐可以这样来调侃,来恶搞,来戏耍,如果让我们的经典音乐作品沦落至此,那么笔者有理由认为,这是忘本,这是时代之殇。
虽然这种能逗乐别人的夸张式表演在舞台上也有一定的呈现,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音乐作品的形式取悦观众,既不是尊重经典,传承经典,也绝非是对经典作品的艺术创新,而是哗众取宠。《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和愚弄戏耍。
诚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需要一些逗笑和欢乐,但一种表演形式或一个节目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察,对现实中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现,然后经过艺术加工,运用艺术的手段把它呈现在舞台上,进行讽刺和批判,同时也需要表演者具备实实在在的表演功力和一定的创作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搬上舞台,通过适度的夸张表演来讽刺和批判,呈现给观众,从而逗乐观众。比如冯巩和郭冬临创作表演的相声 《旧曲新歌》就非常好。
恶搞经典,就是忘却历史;抛弃经典,就是背叛历史。恶搞《黄河大合唱》绝非个例。笔者曾在一些文艺晚会中,看到过恶搞《黄河大合唱》或其他经典文艺作品的节目。这些恶搞的节目不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机关、某厂矿、某公司的年会上,也出现在一些中学、大学校园迎新生迎新年的晚会上(笔者曾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当评委时看到过学生恶搞经典文艺作品的节目),除此之外,恶搞经典音乐作品的节目还出现在某卫视的综艺节目里。在某卫视播出的一期节目中,参赛选手以《黄河大合唱》为背景音乐,做出一些夸张另类的肢体动作,引得4位评委大笑,表演结束后竟然是获得4位评委的全票通过(这4位评委都是国内著名的有影响力的文艺工作者)。笔者认为,这绝非“集体无意识”,而是在过度娱乐化支配下的道德滑坡。
我们想一想,观众在看节目时,被舞台上夸张的表演嘻嘻哈哈的逗笑,看似对观众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寓教于乐精神,而是反映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愈发虚无,社会正义感的不断缺失。这些恶搞节目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踏。表演这些节目或编排节目的人,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恶搞经典音乐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捍卫的社会道德底线和价值认同,从而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降低观众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把肉麻当有趣,把恶俗当宝贝,为了追求娱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是无知,更是麻木。
笔者之所以说这种恶搞戏耍经典音乐作品危害很大,影响恶劣,不仅因为恶搞本身所带来的社会负能量很大,也在于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不可否认,恶搞戏耍经典音乐作品在表演时容易赢得观众的笑声,甚至是贺彩和掌声。这种随意恶搞戏耍经典音乐作品相对于要观察生活,不断提炼挖掘社会不良现象来进行文艺创作容易得多,它所博得的观众笑声也很廉价,因而表演形式也容易被更多的人模仿。特别是一些业余的群体,包括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给一些单位辅导节目时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编排节目。
在文艺创作中虽然有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也有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歌曲,如《东方红》、《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其音乐是老音乐,被创作者重新填入了新词后而使歌曲传播得更广,更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瓶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经典音乐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以装的“空瓶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颂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誓死保卫中华民族不受外来侵略而同日寇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是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之下觉醒后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之作,把它说成是“描写中华民族的一部抗战史”“歌颂中华民族抗战的一部不朽艺术之作”一点也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
《人民日报》曾评论“名著重拍”现象,认为“初衷本应该是让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对翻唱或改编《黄河大合唱》等经典音乐作品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平年代作为军人尤须要做好“能打仗打胜仗”的准备,警惕“和平积习”的思想对新时期军人的影响。那么,对我们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同样也需要时刻保持对历史虚无主义和社会冷漠病的警惕,防止“和平积习”思想麻痹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笔者认为,这样两个恶搞经典音乐作品、愚弄历史记忆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在一个单位的年终晚会上作为节目去表演,一方面说明了这个单位领导和员工们的 “和平积习”思想严重,政治敏感性不强,不讲政治,良莠不分;另一方面也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亵渎了艺术的神圣。这是对词曲作家的不尊重,是对经典艺术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对那段苦难历史的戏耍和忘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革命歌曲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呼声,是民族自主、国家自强的象征,是革命战争时期军民团结、英勇杀敌的精神动力,是和平时期对革命先烈和革命历史的缅怀。
最后,笔者想说:这样的恶搞调戏经典音乐作品的节目,不仅低俗、媚俗、庸俗,而且更是对经典音乐作品的丑化。这种恶搞经典艺术作品的节目带给人们的不是高雅愉悦,而是烦乱厌恶。恶搞经典音乐作品不仅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养成影响极坏,而且也在抹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只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会向前发展,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2018年1月28日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去世16周年的日子,在看到不少主流媒体相继发声要保卫这部经典之作的报道后,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表示:“我们大家一起团结一心保卫黄河,保卫《黄河大合唱》,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追念。因此,抵制恶搞调戏经典音乐作品人人有责,要敢于同恶搞调戏经典音乐作品说不。
娱乐不能没有底线。保卫经典,杜绝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