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汤养宗的句读法下个注脚

2018-12-15曾念长

福建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成诗句读诗行

曾念长

读汤养宗的诗,想起废名一句话,也愈发敬佩他的先见之明了。废名说,新诗在内容上是诗的,在文字上是散文的,而古典诗恰好相反。仔细推敲一下废名的观点,似乎还可以说得更明白些。文字是散文的,实指表达形式的自由,而内容是诗的,当指对内在精神形状的高度自律,甚至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当然在废名那个时代,极少人把新诗写到了这个水准。新诗不尽如人意处,或许就在于它的文字是散文的,内容也是散文的。按我理解,废名要说的,是未来的现代诗,而不是还处于过渡阶段的新诗。

纵览汤养宗在新千年之后创作的诗歌作品,可以看到他在朝两个端头做极致探索。一个端头是诗的,一个端头是散文的。他的文字是散文的,有时浩浩荡荡,有时絮絮叨叨,全然忘记了还有一种被称为诗句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张松弛的诗歌面皮,诗行拉得很长,每行均有不少标点。我的思考就停留在这些标点上。古文行气之法称句读,明句读,知停顿,知转换,知休止。宽泛地说,一切文章皆有句读,无论古今。古文句读靠虚词,古体诗靠虚词、声韵和字数,近体诗靠法度严谨的格律,包括用韵、平仄、对仗和字数。现代文靠标点符号,其作用相当于古文的虚词。现代自由诗就比较特别了——它靠分行,在手写时代,每个句读就是下一层楼梯,在电脑写作时代就是按一下回车键。

在一切汉语写作中,句读皆非小事,关乎文气运转,也决定了意义的轻重缓急,甚至构成文体辨识的标志。现在好了,汤养宗给诗行注上密密麻麻的标点,是不是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分行句读,甚至弃诗而逃,彻底归顺散文了呢?恐怕不会这么简单的。既然以诗为志,他就必然有所用心,哪怕欲擒故纵。他在外部形式上放纵了,在内部精神构造上却是紧张的。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写出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我们读来不紧张,只有被自然之光照亮的精神舒畅。汤养宗也写过草,写父亲一生在锄草,死后草又在他坟头长出来了,我们却读出了某种来自意义深部的紧张感一一看到的,依然是这么顽强的野草,感受到的,则是一次性人生的短暂、荒谬和徒劳。今人对野草的情感反应已不同于古人了。白居易生活在天人合一时代,人是草,草是人,人草同心,草的死去活来,也就是人的代代无穷已。现代人已从自然分裂出来,命运感瞬息万变,再难与草同心同德了。

人的感情是有时代性的。现代人好恶交织,感伤与喜悦,愤怒与赞美,绝决与眷恋,长吁与短叹,相互勾连,真假难辨,传统的诗歌表达形式也已局部失效了。汤养宗说,古典式炼字、造句和锤意都已不够用了。我仿佛听见一个诗人在暗暗发誓,要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为当代诗歌扩充精神容量。可以确定,他的标点句读法,乃有意而为之。他将逗号、顿号、冒号、引号和句号都用上,再与分行句读相结合,在停顿、转折、拖延、接续、转换的不同间隙开拓意义的错层空间,恭候各种复杂事物伺机而入,各居其所。且看三种标点的句读效果:一是顿号,造出“枯藤、老树、昏鸦”一般句式,但已无古典式唯美诗意,而是直抵现代诗意中的孤立、驳杂和悖论;二是引号,常引民间说法,让大白话和民间经验嵌入诗行;三是句号,目前读到的,都只用在诗行中间,制造出句断意连的效果。

就让我为汤养宗的句读法下个注脚吧。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初学诗艺,一如多数诗人,分行句读,数段成诗。九十年代开始尝试标点句读,多用逗号,一行一标点,依然是几段成诗。新千年之后,诗人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调遣标点句读的手法骤然灵活起来,一行标点二至六個,多以独段成诗。我们发现,标点越来越多,诗行越来越长,诗体却越来越短了。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呢?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学蛙泳,先是学会了换气,但是还不能一下游到对岸,中间停下几次歇口气儿,后来力道掌握到位了,调息自如,一鼓作气直奔对岸去了。如果说古典诗是闲庭信步,那么现代诗就是百米蛙泳——它是一种悬浮作业,却胜在惊人的力量和速度。

猜你喜欢

成诗句读诗行
微光
大河诗歌 诗行天下
彩色的诗行——阅读《蝴蝶·豌豆花》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在红色诗行里重回长征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