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小斌笔下的女性逃离意识

2018-12-15曲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逃离精神家园

摘 要:徐小斌的“逃离”是基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从而反映了生活某种真实性的存在,具有真切的内容,超出了个体经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作者自身的创伤性文学体验,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被动性及宿命的回归三部分来阐释徐小斌在九十年代小说《羽蛇》及21世纪的小说《天鹅》中的逃离意识。

关键词:小说创作;女性;逃离;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曲莹,女,汉族,2010年参加工作,至今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引言:

对于当代女性小说来说“逃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面对“娜拉出走怎么办”就是对女性面对逃离后的追问。“逃离”既是女作家为作品设定的特定情节,同时也是作家本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回应。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女性作家惊奇地发现,在历史的轨迹上没有女性留下的痕迹。在这个纷繁复杂而又无处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时,徐小斌选择了以“逃离”来宣泄对世界的不满。逃离是弱者的反抗。

一、创伤经验文学的体验

(一)母爱的缺失

弗洛姆认为:“孩子都有强烈的到母体中的愿望,他们祈求安定,渴求得到母亲的爱和保护,但同时,也包含着对母亲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意识的依赖关系,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就必须隔断与母亲的联系。”对于作家而言,个人的经历往往会形成风格迥异的创作风格,尤其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将会成为作家创作的原生动力。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徐小斌因父母性格不合,姥姥与母亲极度重男轻女,在徐小斌六岁时便失去了母亲的疼爱,感觉被世界遗弃,因此她与母亲之间关系紧张,也因作者天性过于敏感,所以,徐小斌从小就对“公平”二字有特别深的感受力。徐小斌的童年生活是她的创作动力,也是她日后文学创作中充满逃离意识的根源之一。

《羽蛇》里羽从小才华横溢而又孤独,羽正是作家影射的另一个自己,她本人亦像羽蛇一样,天生敏感却又叛逆固执,骨子里的纯粹显得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种格格不入使得她本人对外界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意识:父亲玄溟与母亲若木的重男轻女,羽六岁时弟弟的出生,这让原本羽原本拥有的淡淡的母爱在弟弟出生后荡然无存。她理解不了为什么母亲不爱自己,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她在各方面都做到极致,以期得到母亲的疼爱。六岁那年,一副“献给爸爸妈妈的雪花画”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然而母亲只是匆匆一瞥,又把目光投向弟弟,漠然的态度让年幼的羽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尤其是母亲的赞赏,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画作撕得粉碎。回到家中反而因自己不慎碰到弟弟的鼻子而受到母亲的责骂。羽将自己的弟弟杀死后,在玄溟和若木的眼中就是一种罪。年幼的羽是他们致命的精神压迫,于是羽顽强地相信 “母亲并不爱她”。虽然年幼的羽才华横溢,但因各种家庭因素在她幼小的心灵上蒙下阴影致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选择了逃离。

《羽蛇》中不少笔墨是事实,小说并不局限于心理刻画的描写,也体现出作家对儿童的关怀,寻找母爱,寻求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层面上是有社会意义的。徐小斌以个人的童年生活体验,书写了一部女性为了自我救赎,寻找解脱而踏上精神征程的传奇篇章。

(二)悲观的爱情观

徐小斌说“我第二个逃离的原因,来自于由女孩变成女人的成长道路”,童年的痛苦生活让她感觉不到爱,更不会表达爱,她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这种生存方式是她的一种本能的保护与慰藉。徐小斌的青少年时期,整个社会正处在高度一体化、规范化的状态。张扬个性不被社会接受,为了表达本能的欲望,徐小斌不得不将自己的压抑以另一种方式排解——写作。在徐小斌九岁时,就曾偷偷地翻看父亲买给姐姐的《红楼梦》,她说“我爸爸说大姐可以读《红楼梦》,二姐再过几年也可以读,至于我,压根连体都没提。好奇心在爸爸的压制下反而呼之欲出,白天不能看,在夜深人静大家都入睡后,我才敢偷偷翻看《红楼梦》,许是经常熬夜,许是一边怕被发现一边压抑不住阅读的兴奋,长此以往我竟然得了神经衰弱,经常失眠。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大家都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失眠,我当然不敢讲出真实的原因。”《红楼梦》的虚境让她痴迷,那种荡气回肠的爱情和浓厚的悲剧意识深深地根植在徐小斌的内心深处。在徐小斌的观念里:“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爱情才成为永恒的主题。”带有理想主义观念的徐小斌在表现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时我们不难在她的小说中感受到徐小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长篇小说《天鹅》 序言中写道:“爱情是人类一息尚存的人性。”小说中女主人公古薇和边防上校夏宁远在新疆美丽的赛里木湖畔产生了恋情,听到圣桑的《天鹅》,如同一个习惯浊世之音的人猛然间听到神界的声音有一种获救的感觉。

二、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的被动性

埃莱西苏说:“妇女必须写作,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就像通过自己奋斗嵌入历史一样。”徐小斌早早就尝到了生为女儿生的痛苦和悲哀。她明白千百年来,男女的地位从未平等,女性几乎一直是以一个弱势群体存在的。对于女性来说,逃离封建大家长制、逃离封建伦理的牢笼已然成为女性主义觉醒的必然选择。

徐小斌的《天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古薇的被动性,一个被一场刻骨铭心然而无果夺走青春与爱情的青年女子,在中年时遇上29岁边防上校产生了一种电击般震颤般的感觉她向世界投诚。这是徐小斌在技术上的一个刻意安排,如文章中“他拎着兜跟着她,看着她向个孩子似的眼睛到处看,觉得她特别的好。这一点就有意识的淡化了他们二人的年龄差距,暗喻了古薇在潜意识里对父亲(男性)精神家园的寻找。古薇是北京音乐学院作曲家,夏宁远是边防上校在年轻时也慕名听过古薇的讲座。他们之间的爱情一直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夏宁远对古薇的仰慕崇拜,古薇对夏宁远母性的宠爱。

徐小斌的女性被动意识,不仅仅在于诉说女性的人生悲剧,她作品的内涵在于她有广阔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徐小斌对女性角色困境不是某个具体的男性或男性群体,而是千年根固的父权制文化。这是基于个体的又是超越个体的特征。《羽蛇》里的烛龙的完美形象在强大的社会面前被改变的面目全非。《天鹅》中夏宁远的继母对他的变态行径也让我们瞠目结舌。物质文明的发展,反而使现实社会与人的意识之间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徐小斌的创作关注到了人的天性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体现出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她以冷峻地笔触斥责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呼吁一个能够使人心灵舒展的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三、宿命的回归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开始转型,在新时期觉醒了的女性开始不断关注女性的内在需求。徐小斌笔下的羽蛇既表现了个人倾向,又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她一方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自身存在的精神问题进行披露,剖析了女性悲剧命运多角度审视和对多重人格的深层揭示;另一方面,徐小斌内心的焦虑、孤独、困顿和期盼通过作品反映出来,徐小斌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神秘主义的一些隐喻手法,把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她企求在相对安静的空间里寻找逃避恐惧的避难所,但这种逃离是毫无意义的。

从《羽蛇》到《天鹅》,徐小斌在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调式,也许有其无奈的一面。在尝试了冷峻的对峙、激越的批判之后,救赎的方舟并未如期而至。于是,出于救赎的另一种尝试,徐小斌试图缓解她和“世界”之间一直存在的高度紧张的关系。当她祭出“爱情”的法器时,我们仍能感觉出她犹疑中的战战兢兢。

参考文献:

[1]徐小斌.逃離意识与我的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6(6).

[2]贺佳梅.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录[M].花城出版社,1998.

[3]波伏娃.当代女性主义文学评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唐春兰.分裂的女性“精神”:人格面具和本能欲求——评徐小斌笔下女性人格分裂的现实状态[J].当代文坛,2010(1):99.

[5]霍尔·荣格.心理学[M].冯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9—67.

[6]唐春兰.穿越“神秘”的女性极地——徐小斌小说创作精神分析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

[7]戴锦华.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徐小斌[J].当代作家评论,1999(1).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380.

[8]徐小斌.羽蛇[A].徐小斌文集(第1卷)[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

[9]徐小斌.天鹅[M].作家出版社,2013.

[10]徐小斌《我写〈羽蛇〉》,《写作》200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逃离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例谈家庭成长经历对张家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