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4+2”小组合作方式预防学生“边缘化”
2018-12-15黄网生
黄网生
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通常被称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边缘性、弱势性,通常出现在第3、4层学生中。预防学生“边缘化”或者对“边缘化”学生进行转化,有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此,笔者将“4+2”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2”小组合作方式中的“4”指小组的构建形式,以4人小组为主。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4个层次,再将来自不同层次的4名学生编为一组。例如:A组由A1、A2、A3、A4四名学生组成(为说明方便,下文均以A组为例)。一般40人左右的班级可编成10组,余下的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编入已分好的4人小组或与老师一起编为一组。
“2”指小组的两种活动方式(如图)。
(1)交流讨论在A1与A2之间、A3与A4之间进行。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差不大,称之为“1+1同质研究小组”;
(2)个性辅导时,A1、A2以“小老师”角色分别帮助A3、A4解疑,由于他们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称之为“1+1师友互助小组”。
一、合理分组,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小组
化學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学科,没有原始成绩,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异质小组,在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1.在不改变班级原有座位顺序的情况下,结合其他学科成绩,将相邻的4名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差异分层,构建4人小组。为便于说明,成绩最优者为1号,组长;次优者为2号,副组长;另外两名为3号和4号,组员。我们的重点是预防3号、4号边缘化。这种分组方式不破坏班级原有建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缺点是不同的小组之间综合实力不太均衡,在评价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2.依综合成绩按照蛇形排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使各小组综合成绩相对均衡,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缺点是每次化学课前都要进行调整,实际操作起来有诸多不便。
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可结合实际综合考虑。
小组构建完成后,先分批对小组成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是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小组的保证。
4号学生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心,是典型的“边缘人”。学习状态导致的阴影常使他们的个性受到抑制,甚至形成了破罐破摔、一切无所谓的心理。对他们应降低门槛,多包容鼓励,多引导他们开口表达。
3号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若引导不好易沦为“边缘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缺乏目标,需要培养严谨认真,迎难而上的品质。对他们一方面要多鼓励,另一方面要用纪律进行约束。
1号和2号是资优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自主性好。要打消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顾虑,鼓励他们帮助别人,帮他们结好帮扶对子,落实责任,消除后顾之忧。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小老师”的角色中。
此外,还要在1号和2号中选出一位管理能力较强、性格外向的学生担任组长,以便在小组活动时担负起管理与协调的工作。
二、适当调控,形成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要通过评价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潜能发展。
笔者发现,九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通过口头表扬很难调动,小组合作易流于形式变成假合作,为此特制订了以下机制。
1.积分制
课堂回答问题并讲清理由:1号2号学生0.5分/次,3号学生1分/次,4号学生1.5分/次。每周累积一次,分数最低的两个小组须额外完成5题进行回练。
2.额外加分制
对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临时给出额外奖励分。一般奖励2分,特别优异的奖励5分。由于得分的不确定性,参与就可以得分,大大刺激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3.豁免制
结合小组成员的情况,对于连续两次周考达到优秀的同学,给予免做部分作业的奖励。
4.归零制
针对一些课堂参与度不高,组长友情提醒3次仍然没有转变的学生,将其当堂得分归零。这一制度必须慎用,否则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5.复活制
这一制度是归零制的补充,主要针对被归零的学生提供改正机会,只要积极参与课堂,且有优异表现,归零的分数可再次复活。
每周评选“最佳表现小老师”2名,“最好学学生”2名,“最合作小组”2个,均给予加2分奖励,计入下一周考核,在相应微信群公开表扬并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充分感受进步的喜悦,让家长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可喜的是,班级中出现了A1、A2同学周末主动打电话督促检查A3、A4同学化学作业完成情况的现象,这在推行其他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是从未出现过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A3、A4自信心大大增加;结合以上激励机制,A1、A2为了提高自己的表现得分,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所有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鼓舞下更加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课堂因此变成了彰显个性,小组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边缘人”也逐渐转变成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三、结合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不同的学生知识的短板各有不同,凭教师以一已之力很难做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指导。采用“4+2”合作小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通过实践总了以下几种效果较好的活动形式。
1.默写过关型:适合巩固基础知识。
如在进行“元素符号”“粒子符号与名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化学用语教学时,采用A1与A2、A3与A4互默后,A3至A1处过关,A4至A2处过关的方式进行。任务的落实度达100%,效率是传统方式的5倍。教师只须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检查,极大地减少了传统方式中组长(A1)的工作量,检查与落实效率大大提高。
2.合作交流型:适合进行化学原理与解题思路的分析。
如在“探究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中,A1与A2侧重从解离产生的离子及生成物能否解离的角度寻找反应本质。A3与A4侧重先结合实验内容根据名称写出化学式,再结合“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化学式旁标出溶还是不溶,为后续教师的讲解做好知识储备。教师提问时,A1、A2等层次的学生结合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回答,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思维过程,暴露知识缺陷,从而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讲解后进行变式训练。这时,如果A3和A4有困难就进入下一种活动形式。
3.师友帮助型:适合优生对学困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是“4+2”合作小组模式的核心和主要形式。
A3和A4的知识盲点各有不同,采用1+1个性化指导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精准帮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上例中进行变式训练时,判断“硫酸与碳酸钠、盐酸与硝酸钾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师友合作小组中A2采用画微观示意图的方式帮助A4作出了正确的判断。A1根据溶解性、挥发性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帮助A3,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此外,在习题课上安排这种师友帮助型活动,可以对未讲评的习题做到全覆盖。
采用了4+2小组合作方式之后,班级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化学课堂更像是学生表现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对某些问题一筹莫展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苦思冥想、小组的群策群力、师友的无私帮助得以解决。这正是《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