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师幼共建幼儿园美工区角的材料投放

2018-12-15黄思雨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直接经验师幼区角

◆黄思雨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美工区角,是幼儿自主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场所。美工区角既为幼儿提供了精细动作练习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的美工区角活动,是美工区教师通过有目的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选择喜爱的美术作品进行体验和欣赏。无论是瑞吉欧教育、高宽课程还是蒙台梭利教学法,都不同程度地引入美术区角这种美术教育形式。但是,由于区角活动起源于国外,国内在对区角本土化的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美术区角领域,已有的研究都寥寥无几。

材料投放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载体。根据美术区角的教育价值和内在要求,材料投放的优劣是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投放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材料投放要体现其教育价值。如何在区角材料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在区角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提升幼儿的参与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区角材料,这都体现了教师智慧。本研究对杭州市某幼儿园中大班美工区角的材料投放进行观察,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师幼共建美工区角材料投放的建议。

二、材料投放的现状及问题

(一)材料投放现状

(二)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料投放的过程缺乏幼儿参与性

虽然该幼儿园美工区角的材料很新颖很丰富,但是它们的“来源”单一,基本是以教师现成购买的美工用具为主,并且这些材料在使用频率上均属于一次性用品。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幼儿园并不少见,因为现成的材料确实会为教师减少很多麻烦,而且从表面上看,这些材料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价值并不会有明显减少。然而,根据完整的美术教育观,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绝不能简单地奔着着美术这单一目标。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获得经验。如果所有的美术材料均由教师准备,且都现成购买,那么,一方面,幼儿的主体性丧失。另一方面,这些高大上的材料很有可能是与幼儿的生活是脱节的,幼儿永远只能吃到“剥掉皮的洋鸡蛋”,让幼儿失去大把的教育机会。

2.投放的材料缺乏可探索性

在玻璃画区角中,研究者发现大班幼儿画的图案趋同,某幼儿看到其他幼儿的画时,说了一句:“你们怎么学我画的”,这时教师走过来,说“你们不一定要画这个,也可以画其他学过的图案”。但是,幼儿画的内容仍然相似。同样的,在其他区域,研究者也看到“区域同质化”现象,即幼儿会倾向于教师最初示范的材料使用方式,而没有产生新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方式。再如,同一班级中的区角内容为在玻璃上画画、在吹塑纸上画画、把万花筒图案画下来,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绘画。这也让幼儿的探究体验非常局限。

事实上,这既与教师的引导有关,更与材料本身的结构化程度有关。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侧重于以技能锻炼为基础的美术材料,而忽视了那些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材料,使幼儿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材料的多种使用方式。

3.区角之间缺乏关联性

从美术区角的内部看,各种材料的投放是以“点”为主,缺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潜在联结,幼儿就像是在完成一项项独立的作业;从班级的整个区角来看,其他区角与美术区角也缺乏关联性,每个区角活动的内容都是割裂的,幼儿很难在各个区角找到经验的联结。

三、师幼共建幼儿园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建议

1.以主题为线索,师幼共同搭建美工区的材料投放框架

杜威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包括合适的和不合适的,能直接影响后续的经验;间接经验,是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经验,促使幼儿获得渴望的未来经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从

各种直接经验中选择那些使幼儿在未来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经验。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经验源自于三种活动类型,集体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针对前两种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选择,并在区角活动中进行延续,使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形成一个连续体。

因此,在计划美工区的材料投放时,也应当考虑它与主题的一致性,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之余,有一个经验的联结。另外,幼儿与材料的交互存在两种形式,一类是根据已有的低结构材料,进行二次创造,另一类是幼儿先确定自己的需要,然后思考所需的材料有哪些。比如,大班六月的主题为“我们毕业了”,那么在制定投放材料的计划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集体讨论可以干些什么,然后根据各种创作目标,分小组制定具体的材料投放计划。

2.与其他区角的经验联结

区角与区角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区角的设计不仅需要纵向的学习递进性,还要有横向的层次性。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应当建立某种联结。比如,表演区需要服装道具,教师就可以在美术区,为幼儿提供她们各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制作道具,如此,就赋予了幼儿美术作品新的价值,也避免了美术作品趋同,思维定势的现象。

当然,幼儿在区角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选择区角材料时也应该照顾不同个体的经验联结。对此,研究者认为,可以在每个区角都放上小画板,让幼儿将自己在这个区角遇到的问题,画在小画板上,教师每天查看小画板,并与幼儿商讨能否能在其他区角解决这些个性化的问题。这样一种让幼儿用美术语言表达想法的方式,能够让教师明白幼儿的需求是什么,真正体现了追随幼儿脚步的理念,也让幼儿养成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3.教师提供其他合适的材料

研究者虽然强调美术区角的选材要体现幼儿的意愿,要与其在集体活动、其他区角活中获得的经验相连接,但也不是完全否定由教师来提供其他材料内容。幼儿的兴趣是多样的,经验来源也不仅仅来自于幼儿园,而且,教师的经验会比幼儿丰富,因此,教师也应该在关注幼儿的其他兴趣上,为幼儿提供其他合适的材料。

猜你喜欢

直接经验师幼区角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幼儿园区角游戏与主题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研究
论生物教学中的“直接经验”形成教学的策略
师幼互动那些事
科技馆展厅内探究式教育活动初探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谈
区角活动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