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阅读“别样红”
——由“求仁得仁”所引发的创新读写教学设计
2018-12-15陈晓媛
◆陈晓媛
(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
《文天祥千秋祭》是现行新课标鲁人版必修三模块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进行自读文本时,我们遵循“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放手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从中确立“有效话题”学习交流。学生在读到“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句子时,部分学生对“求仁得仁”内容感到陌生、疑惑,在此,我们没有“置若罔闻”或强加“灌输”,而是采取“顺水推舟”“借题发挥”的思想策略,适时点燃学生“自学探究中生成”的求知“火焰”,引导学生利用词典、上网搜索或借阅图书等方式来了解“求仁得仁”的相关内容,并整理出“求仁得仁”的知识卡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不仅获得了新知,增长了才干,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现将一学生整理的知识卡片展示如下:
在学生了解了“求仁得仁”的读音、用法、出处、释义、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又引领学生“乘势而上”,围绕“求仁德便得到仁德”“理想和愿望实现”等信息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深入思考,学生普遍意识到“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又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习惯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后,学生又围绕“求仁得仁”进行了以下相关内容的系列拓展活动。
睿智哲思,集束归类,积累熟语、名句等写作素材。请看学生摘录整理的阅读笔记:
第一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
第二组:“种下苦瓜子,不得甜菜吃”;“种的是南瓜,就不要盼着结桃子”;“种青稞莫想收小麦”。
点评:第一组句子,是从肯定角度解说因果事理的;第二组句子,是从否定角度解说因果事理的。两组句子均用来比喻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之相对应,即“因果相应”。
仿句扩展,排比铺陈,砥砺语言表达思维。请看学生整理的阅读笔记:
第一组:“播种性格,收获生命;播种希望,收获成长;播种习惯,收获人生。”
第二组:“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点评:两组句子,都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来拓展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简明、鲜明,富有感染力。
深度思考:
(1)分析概括:作者认为“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为什么?
(2)活动体验:作为学生,你认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通过交流,同学们自定班规,完善班级管理,为提高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奠基。学生个体结合班规自定自控计划,利用生活指导或班会,公开承诺,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监督落实。
(3)写作表达:请以“我与习惯”或“习惯与成长”为话题,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课下交流。
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和钱理群先生那“生命”与“立人”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注重了言语表达训练,体现了教考、学考、读写之间的联系,又增强了学生的人生感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明辨了是非、真伪和为人处世的行为
准则,春风化雨,绿化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培养学生“德行”的目的。
教学心得:
(1)“学为主体”。实践证明,“学生永远是教师无法也不应该替代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换为有效劳动,才能产生出较好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要善于从学生自学探究质疑中生成“有效话题资源”,借此引爆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并适时强化“信息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
(2)“不愤不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应强化对教师主导性的认识,重视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尤其是在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方面”,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抓住时机,采取灵活多样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尽快地“登堂入室”,触类旁通。
(3)“读写结合”。“阅读的一半是写作”。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输出。阅读积累只有通过写作输出,才会发挥其价值作用。为此,“读写结合”要求以阅读文本为载体,立足阅读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内容,据此来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把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有机融合为一体,即遵循“阅读、感知文本→明确读写结合点;以读悟写→科学借鉴,外化为写作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阅读视野”的思路,做好“读写结合”这篇文章。
(4)“寓教于乐”。刘勰认为,创作“莫不原道心以敷章”,道出了“文以载道”的真谛。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篇章,大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是对学生实施“德行”教育培养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教学时,要“总借俊眼传出来”“寓教于乐”“绿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