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时代新体制要求加强我军装备保障力量建设

2018-12-15李力钢

国防 2018年2期
关键词:预备役技术装备机动

李力钢

装备保障力量,是指遂行装备维修、储供、教学与科研、指挥与管理等任务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强我军装备保障力量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建设管理体系、保障军队战备训练和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需要的客观要求。重点是遵循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原则,扩大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规模,加强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优化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编成,提高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能力。

一、扩大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规模

随着高技术装备的大量列装和实战应用,高新技术弹药器材消耗量增大、装备战损率增高,装备保障任务增多、时效性增强,使装备保障任务更加繁重,对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军装备保障力量总体技术水平有限、保障能力不足,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装备保障资源,扩大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规模。

(一)注重依托生产厂家扩大新型主战装备保障力量

随着我军装备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级装备保障任务正在进行调整,大量新型高技术主战装备换件修理项目增多、零部件修理难度增大。在军队装备保障力量规模无法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民深度融合的优势,通过装备保障动员,加强生产厂家新型主战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将其储备的大批专业保障人员及经过加(改)装的配套装备、设施、设备直接用于新型主战装备保障,是满足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装备保障需求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以国防科工集团、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为核心的装备承研承制单位,是新型主战装备的主要生产厂家,具有较强的装备保障能力,能够保证装备保障力量有充足的来源,是现役装备保障力量的重要补充。

(二)注重依托合同商扩大复杂技术装备保障力量

合同商保障力量,既包含传统意义的军工企业力量,也包含民品企业力量,因而区别于我军装备承研承制单位保障力量。随着军民融合战略在装备保障领域深入推进,“民参军”企业热情很高,而且已经具备较强的为国防科技和装备发展服务的能力,许多企业具备承包复杂技术装备保障能力,从而使合同商装备保障力量在解决军队复杂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不足和加快形成新装备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军队应统筹组织各种地方装备保障力量,通过与有关合同商签订合同,把合同商拥有的复杂技术装备保障力量纳入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体系之中。平时,根据装备保障任务需要,把一部分复杂技术装备保障任务交给合同商完成;战时,将合同商装备保障力量作为军队复杂技术装备保障力量进行部署和使用。

(三)注重依托社会扩大军选民用装备保障力量

我国社会装备保障力量十分雄厚。由于军选民用装备没有军方装备标准限制,可以动员社会装备保障力量担负保障任务。军队应充分发挥社会装备保障资源优势,完善利用社会装备保障力量体制机制,着眼平战结合,采取预编预设方式,构建搭配科学、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装备支援保障力量,以弥补军队装备保障力量的不足,确保具备快速平战转换、保障有效衔接的能力。平时,在军队装备保障力量基本实现自身保障的情况下,社会装备保障力量主要承担部队装备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所售装备的跟踪维修服务工作等;战时,按军队需求成建制动员、按要求编组担负相应任务,充分发挥社会装备保障力量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保障打赢。

二、加强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

我军现役装备保障力量规模受军队体制编制制约,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地方支前装备保障力量虽然有巨大的装备保障潜力,但没有较好地纳入装备保障力量体系,人员分散,不成建制,缺乏法规约束,临时仓促动员,装备保障能力不强。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具有比支前装备保障力量更大的优势,可以快速动员、快速集结,快速投入使用,能够起到“保障当前、衔接后续”的作用。因此,加强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是实现装备保障力量召之即来、快速动员、快速跟进、快速保障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总体规模

目前,美军预备役装备保障人员达19万人,占其预备役力量总数的27%,与现役装备保障力量的比例为1:2;美军战区保障部50%以上的保障力量储备于预备役队伍之中。与美军相比,我军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规模小、能力弱,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都明显偏低,与现阶段装备保障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应立足军队装备保障的总体需要,科学规划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在主要战略方向和重点地区组建一定规模的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动员、应急参战,有效衔接前沿与纵深的现役装备保障力量,为保障部队作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保障,有效分担现役装备保障力量的保障压力。

(二)依托工厂建设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

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目前主要依托军工集团所属企业组建。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地理因素的制约,军工集团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侧重点并不相同,科技实力参差不齐,致使各地区军工集团分布有较大差异。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高技术民营企业的优势,按照“专业互补、强弱搭配,要素齐全、平战结合”思路,在军工企业比较集中、科技人才比较充足的大中城市,利用地区优势产业和专业特长,以及科技实力强、基础好的有利条件,配置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其建设模式可以结合军队装备修理厂改革进行创新,即依托军队所属装备修理厂组建预备役装备保障部队,成员以装备修理厂技术人员为主,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等装备承研承制承修单位人员为辅。平时由各军兵种装备部门对口组织训练和建设管理,战时由战区统一指挥调配使用。

(三)注重平衡军种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

目前,我军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主要集中在陆军及通用装备保障方面,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种专业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极少。因此,必须着手平衡军种专业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建设。海军可以大型造船厂、修船厂为依托,加强保障基地配套建设,突出舰船应急机动抢修力量建设,健全岸海衔接装备保障体系,提高近海远海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空军可以飞机制造厂、修配厂为依托,采取专业编组与功能模块编组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以骨干场站为中心的综合型保障基地,编设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陆军和火箭军按照专业力量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满足需求原则,在重要作战方向和相关地区建强专业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

三、优化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编成

我军现有装备保障力量大都依托后方装备保障基地和各军兵种建制保障单位营区固定设施设备实施保障,主要是保持平时条件下的装备完好率、配套率。虽然能够较好地完成装备日常维护、使用,但现有保障力量机动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大范围机动保障需要,与战时装备保障快速机动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建设,优化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编成。

(一)抽组机动型装备保障部队

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目前主要由综合性较强的装备保障力量抽组而成。抽组装备保障部队,应针对各战区实际情况和保障需要,突出重点、灵活编组,不必统一模式。为确保抽组装备保障部队能够具备联合作战所需的应急保障能力,抽组装备保障部队机关应按照战时编组模式做好预案,明确临时抽组装备保障力量数量和职能定位、任务和能力要求,避免抽组人员由于双重身份造成任务冲突、人员紧张等问题。同时,要完善实战装备保障训练机制,进行经常性拉动、常备化装备保障演练、实战化应急机动装备保障,构建“编内装备保障部队为前台,临时抽组装备保障力量为后台”的平战一体机动型装备保障力量架构,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二)实编机动型装备保障部队

抽组机动型装备保障部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军应急机动作战装备保障需要,但是存在着抽组人员稳定性差、训练质量上不去、反应速度不够快、装备建设落后等实际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某单位被抽组后本身装备保障力量无法完成正常装备保障任务问题。尽管军队也可以从军工企业中抽组部分装备保障力量,但抽组地方装备保障力量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地方有关部门有各自的职能任务,部队有各自的训练和保障任务,难以集中组织综合训练;另一方面,集中抽组后,由于军地保障水平层次不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整体保障合力。因此,实编机动型装备保障部队十分必要。具体编组模式可以根据各战区、各军兵种实际而不同。战略级装备保障部队,通常以建制营或建制旅为单位对战区装备保障力量进行支援,有时也可越级对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战役军团直接进行支援,所以应采用“专业化营—专业化连”编组模式;战区级装备保障部队,通常以营连为单位对部队装备保障力量进行支援,所以应采用“综合化营—综合化连”编组模式。

四、提高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能力

目前,我军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在整个装备保障力量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成为制约军队战略行动实施、影响国家战略决心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结构优化,应能有效满足各方向、各层次、各军兵种装备保障需求,积极适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联合作战、联合保障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提高保障资源利用率。

(一)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与地方装备保障力量结合

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通常以战略后方装备保障基地为主,整合其他独立的装备修理厂、仓库等保障机构,主要在战略后方依托既设基地、设施、仓库等进行配置,担负战略后方装备保障任务,并适时对各个战区联合作战实施装备支援保障。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既不能完全保持庞大的现役装备保障队伍,也不能完全依托地方装备保障人员,必须以军民融合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力量,实施军民联合保障。我军应积极借鉴外军经验,根据国情军情,深入细致地研究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问题,充分发挥装备修理厂经验丰富的优势和承研承制单位先进的技术资源优势,联合对高技术装备实施基地级修理,并结合修理组织改进性维修和装备升级改造,实现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军地双方可依据装备维修保障需求,签订“互利共用”协议,将军方和地方企业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装备保障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双方优势提升装备维修保障水平和能力。在军地分工协作或联合保障等活动中,对军地通用保障资源不再另建生产线,可采用协调、备忘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双方固有资源,提高相关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装备维修保障效益。

(二)通用装备保障力量与专用装备保障力量结合

战略级通用装备保障力量,应打破过去“四总部体制”下形成的通用装备保障体系,依托现有部分战略级仓储机构,整合陆军装甲、军械装备保障力量,以及各军兵种通用性较强的车辆、工程、防化、信息、后勤、心理战装备保障力量,以高技术装备和弹药器材保障为重点,组建若干集储供修于一体的战略级通用装备综合保障基地。战略级海军装备保障力量,应以大型军港为依托,加强保障基地配套建设,突出海上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健全岸海衔接装备保障体系,提高近海远海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战略级空军装备保障力量,应建立以骨干场站为中心的综合型、多机种保障基地,在主要担负空军主战装备保障任务的同时,兼负对海军航空兵装备、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任务;战略级火箭军装备保障力量,应按照专业力量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满足需求原则,在主要作战方向和相关地区增编专用装备保障力量。

(三)综合装备保障力量与单一装备保障力量结合

战略级装备保障力量,既可能是单一的储备或修理力量,也可能是集储备、检测、修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装备保障力量,甚至可能是具备储供管、修销训、巡鉴援和技术研发、信息咨询等全功能要素的装备保障基地,平时担负重大演训和非作战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任务,战时遂行战略基地保障和战略支援保障任务。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后,作战力量部署的相对集中,势必要求装备保障基地建设实现大型综合化。为此,机场应具备多机种保障能力,军港附近应建有保障能力齐全的修理厂、仓库,能为驻屯的众多不同类型舰艇提供综合性保障。但是,由于战略装备保障基地建设工程浩大、支出巨大、周期较长,原有的单一性战略装备保障基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这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

(四)固定装备保障力量与机动装备保障力量结合

战略级固定装备保障力量,通常以战略装备保障基地形式表现,是实施区域性战略装备保障的基本依托。战略装备保障基地依托区域内装备仓库和装备修理厂等大型机构,配属加强相应的通信、防卫等部(分)队,形成区域性基地级固定装备保障力量,担负弹药、维修器材的筹措、供应和装备修理任务,负责装备及其配套物资器材的储备、供应与管理,修理后送的损坏装备,对战区各装备保障力量实施支援保障,并就近直接保障各军兵种部队。战时,还可通过开设前进保障基地,增强战略支援保障能力。战略装备保障基地不仅要求具有稳定性,而且强调具有机动性,能对战役级装备保障力量进行有效支援。因此,战略装备保障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增强固定性的储供、检测、修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编组机动装备保障力量。既可以在战略装备保障基地预编抽组机动装备保障部队,也可以在战略装备保障基地组建预备役装备保障部队,甚至可以将实编的战略级装备保障部队直接隶属战略装备保障基地管理和指挥。

猜你喜欢

预备役技术装备机动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2021上海国际薯类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展览会
2021 上海国际薯类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展览会
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会在武汉召开
新一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是建材行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在建材各产业新一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汇报交流会上的讲话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的历史沿革
基于机动数据的摩托化机动演训组织效果评估
12万亩机动地不再“流浪”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