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发展途径
2018-12-14郭铭芳
郭铭芳
[摘 要] 科学技术是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与方向。本文以施工行业为例分析了当下科技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十九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发展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地位与方向,为我国相关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十九大;科技创新;发展途径
1 引 言
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实现,明确地将创新驱动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 当下科技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技术的开发与管理有待提升
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了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着国际之间的就是,伴随着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基于原始型创新的成果所形成的生产力,市场竞争实际上是技术之争,专利之争和标准之争。但是我国技术的发展仍以跟踪技术为主,小有创新出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还很少能创造出类似于苹果这样世界级的创新产品。这不仅制约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制约了实现扩大内需的国家目标。
在数十年港口施工项目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施工人员不断被地对技术进行完善与更新,传统的抓斗施工、爆破施工以及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长效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优势[1]。目前,对于传统优势技术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技术的应用于管理较为零散和处方,技术优势地位未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导致企业不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在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背景下,传统技术优势被忽略,影响企业的长效发展。
2.2 相关人员科技创新的意识不足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影響科技创新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其在施工及管理工作中能否对技术创新予以重视,并花费人力、物力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设备等,有效的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这造就了一种文化,在科技创新中我们选择的很多科技项目都是国外已经做过的,我们习惯于在讨论中有争议的项目,排斥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以及单纯追求研究论文数量等,这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科学研究能力的不自信。目前,部分管理人员未对科技创新形成科学、深刻的认知,不能够将科技创新上升到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上来,从而未在科技创新上花费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重视的不足,无法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导致企业难以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3 科技创新研发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从研发经费保障到不同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再到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奖励,均要施行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对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性进行保障。目前,很多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建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经费、发展模式不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于科技成果的保护与奖励力度不足,影响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3 十九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发展途径
3.1 强化传统优势技术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施工技术经过施工技术人员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对于传统的优势施工技术应予以完善,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发挥传统技术的优势地位。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充分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奖励措施。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重点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并把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等情况作为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和分级奖励,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措施,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的比重。在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方面,通过经费配套、后补助或绩效奖励等多种途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组建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建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施工企业应加大技术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强化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一方面对传统技术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形成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力度,不断地在实践施工中对技术进行完善,使得传统施工技术能够适应现代适市场环境与施工条件。
3.2 发挥榜样作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自身的管理意识与科技创新思维,强化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与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力度,从科技成果与实际经济效益出发,向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灌输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3]。同时,通过专业及时的技术培训,使技术人员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水平,加深其对新型技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还可以利用“科技带头人”的榜样作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水平与人员创新意识。
3.3 完善科技研发与成果奖励机制
科技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从具体项目管理到创新服务转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抓规划、抓政策,为科研单位提供服务,不以行政决策代替学术决策;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理、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给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若干意见》提出,要落实科研经费法人自主权,用好科研院所稳定支持政策,自主安排使用事业发展基金、成果转化收益,开展科技研发,加强人才和团队建设。扩大科技人才选用自主权,对获得国家、部高层领军人才称号的科研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遴选等方面可以破格聘用。对科研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单位落实保障措施和条件,公开选拔聘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科技研发保障机制,对研发资金、人员等进行规范管理,保证科技创新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对科技创新的形式进行丰富与完善,除了企业人员自主创新外,还要建立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交流机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既能够企业科技创新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科技成果奖励机制进行完善,利用专项资金、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刺激技术人员的创新的积极性。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传统优势技术的创新发展、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研发与成果奖励机制几条途径,能够有效地优化十九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从人员思想意识到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传统优势技术和新型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艳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时代金融,2018,12(2):16-18.
[2] 钱宇,锁罗曼,段铸.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J].经贸实践,2018,10(4):18-20.
[3] 韩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 [J].中国科技信息,2018,8(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