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郊新城人口导入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018-12-14王菲菲孙悦施雨辰秦禾李承泽刘为军
王菲菲 孙悦 施雨辰 秦禾 李承泽 刘为军
摘要:上海中心城区因人口过度密集带来了很大压力,远郊新城的建立与发展是上海实现有机疏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重建区域城镇体系和实现特大城市功能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远郊新城人口导入的必要性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对上海远郊人口导入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43份,运用SPSS,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建设、新城发展速度、交通情况、治安情况、双特政策等5项影响因素,提出了政策、文化、城区规划等方面措施。
关键词:远郊新城;人口导入;影响因素;上海临港
1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累积,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人口过度密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等城市病问题随之而来,许多资源与能源都在无形之中被浪费,这一现象阻碍城市的发展。大部分城市选择建设郊区新城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建设新城的过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鬼城、有城无产等。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导致这些地区就业吸纳能力弱、文化缺失,常常造成资本市场繁荣而城市面貌萧条的局面。[1]
目前我国新城主要以TOD公交导入模式 、SOD服务导入模式 、IOD产业导入模式 进行发展。但是发展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大部分的新城发展都十分缓慢。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分析远郊新城人口导入关键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居民对人口导入影响因素的满意程度,对具体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差异分析等,从而得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综合实际情况得出具体结论与建议。
2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城也逐渐兴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以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空间集聚为主要目的的新城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2]
截止至2013年,临港新城人口仅有4.6万人,其中3.1万人为大学生,也就是流动性人口。临港新城也凭借大学生形成了一个以臨港四校为中心的大学商业区,如新建成的港城新天地等。[3]不过就临港新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来,临港新城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并且随着商业楼盘的开发、地标景观如极地海洋世界、滴水湖等等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但是临港新城由于区域面积较大而人口密度不足,导致新城较为空旷的现状。
不断在发展新城的上海,也面临着人口分布与城市区域功能结构不对称的情况。虽然大量的制造业被转移到了郊区,但大部分的劳动力仍居住在市区,间接导致人们在交通上所花费的时间有所增加,加剧了城市交通体系的压力。同时也产生第三产业与居住人口的需求不匹配的情况。[4]
3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3.1研究设计
基于前述理论、实践与文献分析,本文初步设计了生活、工作环境、新城政策等新城人口导入的影响因素,并将物质化的或客观存在的归纳到生活、工作环境一类,把政府政策和决策所影响的划为另一类。前者具体包括:生活成本、公共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治安情况、基础设施布局情况、生态建设、新城就业,后者包括:旧城拆迁、特色功能定位、城市亲和力、新城发展速度、限价房政策、双特政策、居住积分政策等十四个影响因素。
3.2调查方法及数据采集
为收集到居民真实的意愿,论文调查方法选择问卷调查法。为区别新城与非新城人口不同看法,问卷采用逻辑问题和量表类问题,线上线下两点同时进行,线上使用问卷星平台,于成员朋友圈及问卷星自建互填社区发放,线下问卷主要集中在上海各个区县发放。问卷收集共耗时三个月,从2017年7月到10月,共收集到298份问卷,通过筛选,最终共计有效问卷243份。
3.3分析方法
本论文分析方法主要使用SPSS进行主成份分析和差异分析,在此之前对采集数据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根据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判断样本是否具有多样性及代表性。之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接着对此结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将数据转化成语言,得出通俗结论。最终结合调查分为新城和非新城这一实际情况,对主成份分析结论进行差异分析,判断新城和非新城人口对统一主成份看法是否存在差异。
4结果分析
4.1样本描述
在243份有效样本中,从性别来看,男性有79人,占比32.5%,女性有164人,占比67.5%,;从年龄来看,17岁以下的有4人,18-24岁的有168人,25-35岁的有41人,36-60岁的有28人,60岁及以上的有2人;从学历来看,有27人的学历是高中、中专及以下,有40人的学历是大专,有150人的学历是大学本科,有26人的学历是本科以上,;从年收入来看,67.5%的人年收入在0-20000元之间,11.1%的人年收入在20001-50000元之间,14.8%的人年收入在50001-100000元之间,4.9%的人年收入在100001-250000元之间,1.6%的人年收入在250001元以上,可知年收入位于20000元以下的人数占大部分;从是否持有上海户口来看,被调查者中有105人持有上海户口,占比为43.2%,138人未持有上海户口,占比为56.8%,分布较为均衡;从现居住地来看,56.8%的人居住在非新城,43.2%的人居住在新城。
综上可知,以上243个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统计能够反映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4.2主成分分析
量表数据得出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7,大于0.70,KMO检验值为0.918,大于0.7,说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并以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因子,结果发现公因子共有3个,这3个公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74.982%,大于60%,所以认为量表的效度良好。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旋转在6次迭代后已收敛。
从表1可知,研究可将量表中包含的14个因素归为三类公因子,第一类公因子包含六个因素,分别是新城就业、旧城拆迁、生态建设、特色功能定位、城市亲和力、新城发展速度,根据内容可将该公因子命名为“新城规划”;第二类公因子包含五个因素,分别是生活成本、公共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治安情况、基础设施布局情况,根据内容可将该公因子命名为“生活设施”;第三类公因子包含三个因素,分别是限价房政策、双特政策、居住积分政策,根据内容可将该公因子命名为“政策”。
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每个因子的载荷均高于0.5,且不存在双重因子载荷均高的情况,三类公因子下的因子均按照理论分布聚合到一起,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4.3差异性分析
对新城规划、生活设施和政策这三个变量从现居住地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檢验,三次检验得出的T统计量分别为-0.774、-0.385、-0.064,绝对值均小于1.96,对应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440、0.701、0.949,均大于0.05,不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说明新城规划、生活设施和政策这三个变量在现居住地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人们对新城的看法不会因为现居住地的不同而不同,居住在新城的人们与居住在非新城的人们对新城规划、生活设施和政策这三个变量的看法大体上是相似的。
5结论
通过分析,将14个因素分为3类:新城规划、生活设施和政策,其中新城规划的最高,政策次之,生活设施最后。新城规划中又属生态建设和新城发展速度最为吸引人口导入,政策中人们看中双特政策,生活设施中交通情况和治安情况最为重要。
论文将结合5个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生态建设、新城发展速度、双特政策、交通情况和治安情况,和新城人口现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建议如下:
5.1发展新城生态建设
调整“三高”企业[5],净化“三高”企业(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或逐步撤离新城“三高”企业,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带动新城的人气聚集;严格管理建设用地,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逐步规划新城的用地;提高新城空气质量、水质量,最大程度上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合理地安排好绿化面积的占比等等有利用当地居民更好地生活,吸引更多的市民来选择居住在远郊新城。
5.2合理调整新城发展速度
科学规划,吸引人口和招商环环相扣,人口多于企业,无就业无保障,人口依附度差,流失也只是时间问题;企业多于人口,人流量少购买力小,不景气,最后也会流失。人口吸引和企业招揽的节奏相一致相平衡才能使得新城发展速度合理,所以新城要有可持续发展,其必定要经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统筹人口导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
5.3双特政策
投资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的方法,减轻或者免除部分增值税,和采取即征即退或少退的政策来吸引企业入驻,以达到吸引人口的目的。顺应着人口流动的潮流,放宽人才引进的户籍管理政策,刺激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明确规定并执行劳动力用工政策,增强劳动力在这一地区的附着性。
5.4发展改善新城交通情况
完善交通体系;第一,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让其速度追赶上汽车增长的速度,改善拥堵和停车情况;第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和管理体制,通过明确的分工、完整的管理格局,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在规划和运行等方面的效用。第三,统筹公路、铁路的发展,功能重叠会减低通行的效率,要避免一路多用导致的拥堵情况。取消高速的高成本方式,转而发展低运输成本的公共交通方式。
5.5加强新城治安情况
新城人口导入初期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较大,新城留有较多的安全隐患。新城人口导入初期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较大,新城留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地域面积较广而警力不足的现象也会引起治安情况混乱。因此,通过增加公安人员,并划分区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采取不定期巡查工作,依法执法,严格执法,加强新城的治安防范力度,做到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并可以进一步与区域管委会合作,一起协同管理新城,给新城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文彬,张昀.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J].规划师论坛,2014(6):10-16
[2]顾学励.开发区的未来取向——城市功能的回归与创新[J].中国高新区,2005(4)
[3]林建刚.“双特政策”,加码临港新城建设[J].上海人大月刊,2013(4):41-42
[4]李志平,陈群民.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8)
[5]徐靖.新城人口导入机制与调控对策研究-以上海宝山新城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远郊新城人口导入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刘为军(1977-),男,江西于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